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何以为民 > 第102章 调研

何以为民 第102章 调研

作者:好故梦心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5 15:40:29

清晨,一层薄霜覆盖了红星县的大地,在初升的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金光。李腾裹紧了半旧的军大衣,坐在一辆颠簸的吉普车副驾驶上,目光投向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和村庄。这是他担任宋知远秘书后的第一次独立调研,目的地是他无比熟悉的青林镇,以及另外两个以乡镇企业闻名的乡镇——柳林镇和桥头镇。

宋知远在他临行前只交代了一句:“沉下去,把真实情况摸上来,耳朵竖起来,眼睛亮起来。”

吉普车首先驶入了青林镇的地界。看着远处熟悉的青山轮廓,李腾心中感慨万千。六年青春汗水挥洒于此,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残留着他的体温。车子没有直接开进镇政府,而是拐向了石泉村的方向。

在村口,他让司机停车,自己步行进去。远远就看见耿大山带着几个村干部等在村委会门口。

“李秘书!欢迎回家!”耿大山几步上前,一把握住李腾的手,用力摇晃着,黝黑的脸上满是激动和真诚。他刻意省略了“委员”这个旧称,换上了“秘书”这个更贴合李腾当下身份,也透着更亲近关系的称呼。

“老耿,说了多少次,别这么客气。”李腾笑着回应,心里却因这声“回家”而温热。他注意到村委会旁边原先的藤编作坊,已经扩建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厂房,门口挂着“青林镇特色产业联盟(石泉)藤艺品厂”的牌子。

“走,李秘书,看看咱们的新厂子!”耿大山兴致勃勃地引路。

厂房里,几十个工人正在忙碌,空气中弥漫着藤条的清香。曾经的老师傅陈老根现在是技术顾问,正手把手地教几个年轻人编织新花样的茶几。看到李腾,老人放下手中的活计,颤巍巍地走过来。

“李…李秘书来了!”陈老根的眼角有些湿润,“托您的福,咱们这藤编,现在可是卖到省城去了!去年光是分红,村里每户就多了这个数!”他伸出三根手指。

李腾欣慰地点头,仔细询问了生产规模、销售渠道、工人收入。耿大山一一作答,语气中充满自豪。然而,当李腾问及技术升级和设计创新时,耿大山的兴奋稍减。

“这个…李秘书,不瞒您说,咱们现在是不愁卖,但花样翻新确实跟不上。请过两个大学生,待不住,嫌咱这地方偏。机器也想过换,贵啊!贷款利息也高,不敢轻易动。”

李腾在本子上记下:青林镇(藤编):成功典范,但面临技术升级瓶颈、人才吸引力不足、融资困难。

离开石泉村,他又去了山泉水厂。规模扩大了,生产线也增加了,厂长却向他倒起了苦水:“李秘书,现在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周边县市都搞起了山泉水,牌子杂得很。咱们‘石泉’牌子是打出去了,可维护起来难啊,仿冒的、打擦边球的,防不胜防。广告投入越来越大,利润反而比以前薄了。”

李腾眉头微蹙,记下:品牌维护成本高,市场竞争无序,利润空间受挤压。

第二天,李腾来到了柳林镇。与青林镇的青山绿水不同,柳林镇沿途可见不少高耸的烟囱,空气中隐约飘散着一股硫磺和粉尘混合的气味。

镇党委书记老杨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极力推荐他去参观镇上的支柱企业——柳林镇建材厂。

建材厂规模不小,机器轰鸣,工人们戴着口罩在粉尘弥漫的车间里忙碌。老杨指着窑炉介绍:“李秘书,你看,咱们这砖,质量过硬,供应周边好几个县!是咱们镇的利税大户!”

李腾却注意到厂区围墙外,一条原本清澈的小河沟已然浑浊不堪,岸边的草木蒙着一层灰白。他随口问起环保措施,老杨的笑容僵了一下,旋即打着哈哈:“这个…我们也很重视,正在逐步改进嘛。不过李秘书,你是知道的,真要上那些除尘、脱硫设备,投资太大,厂子负担不起啊。一停产改造,工人工资、订单违约,都是问题。”

在厂区走访时,李腾趁老杨不注意,与一个正在休息的老工人聊了几句。

“老师傅,在这厂里干多久了?”

“十多年咯。”老工人咳嗽了两声。

“这粉尘对身体影响大吧?”

“有啥办法?”老工人无奈地摇摇头,“挣点钱养家糊口呗。村里好些人得了肺病,都知道跟这厂子有关,可谁敢说?镇上指着它交税呢!”

李腾心情沉重。在柳林镇的调研报告上,他写道:柳林镇(建材):典型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地方财政依赖,环保投入严重不足,周边环境污染触目惊心,群众健康受损。转型阻力巨大。

第三天,在桥头镇,李腾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这里乡镇企业数量最多,但大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他随机走进一家镇办农机修理厂,只见厂区杂草丛生,几台老旧的车床锈迹斑斑,只有两三个老师傅在慢悠悠地修理着农具。

“没办法,年轻人都不愿学这个,都跑南方打工去了。”厂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唉声叹气,“现在农机更新快,我们这技术也跟不上,只能修修老家伙,勉强维持。”

另一家塑料制品厂,设备简陋,生产的是低档次的塑料盆、桶,厂长抱怨原材料涨价,产品卖不上价,利润微薄,随时可能关门。

李腾的记录是:桥头镇(小农机、低端塑料):产业层次低,技术落后,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生存艰难。

为期三天的调研结束,返回县城的路上,李腾靠着车窗,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和远处柳林镇方向依稀可见的烟柱,心情复杂。青林镇的“喜中有忧”,柳林镇的“饮鸩止渴”,桥头镇的“苟延残喘”,共同勾勒出红星县乡镇企业真实而残酷的画卷。这与他之前在文件上看到的那些“稳步增长”、“效益良好”的汇报,相去甚远。

傍晚时分,吉普车驶入县城。李腾没有直接回政府大院,而是让司机开回了他在县委招待所的临时宿舍。连续几天的奔波和所见所闻,让他身心俱疲,更需要一点时间独处,梳理纷乱的思绪。

他打开宿舍门,一股冷清的气息扑面而来。房间简陋,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他脱下沾满灰尘的外套,给自己倒了一杯早已凉透的白开水,一饮而尽。

疲惫感如潮水般涌来,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柳林镇那条污浊的河流,老工人那无奈的咳嗽声,桥头镇破败的厂房……这些画面在他脑海中反复闪现。发展,难道一定要以牺牲环境和百姓健康为代价吗?转型,谈何容易?这背后是财政的收入、是工人的饭碗、是盘根错节的利益。

他坐到桌前,摊开调研笔记,试图开始构思给宋知远的报告框架。然而,思绪却有些难以集中。家庭的现实压力也在此刻悄然浮现。张薇昨晚在电话里又提了一句集资房的事,语气虽然尽量轻松,但他能听出其中的期盼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两万块,像一块石头压在他心上。

就在这时,房门被轻轻敲响了。

李腾有些诧异,这个时间点,谁会来找他?他起身开门,门外站着的,竟是柳林镇党委书记老杨,手里还提着两瓶用报纸包着的东西。

“李秘书,调研辛苦了!我看你车回来了,估计还没吃饭吧?咱们镇上自己酒厂酿的一点土酒,不值什么钱,给你尝尝鲜,驱驱寒。”老杨脸上堆着热情的笑容,眼神却有些闪烁。

李腾瞬间明白了。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老杨是担心他在调研报告中,如实反映柳林镇建材厂的污染问题。

“杨书记,您太客气了。”李腾没有让开身子,只是站在门口,语气平和但带着疏离,“调研是我的工作职责,应该的。这酒,我心领了,但真的不能收。宋县长再三强调纪律,您别让我为难。”

老杨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试图再劝:“李秘书,这就是点土特产,不算什么……”

“杨书记,”李腾打断他,语气坚定了几分,“您的心意我明白。关于建材厂的情况,我会客观、全面地向宋县长汇报。存在的问题,我们共同想办法解决,但方式方法,一定要合规合纪。”

话说到这个份上,老杨的脸色变了变,有些讪讪地收回了手。“那是,那是……李秘书原则性强,是我考虑不周。那…那不打扰你休息了。”他悻悻地转身离开。

李腾关上门,背靠着冰冷的门板,长长舒了一口气。这第一次独立调研后的“表示”,被他挡在了门外,但他知道,这绝不会是最后一次。秘书这个位置,看似风光,实则处处是考验,步步是陷阱。

他重新坐回桌前,这次,心绪反而平静了下来。他拧开钢笔帽,在新的一页稿纸上,用力写下了报告的标题:《关于我县乡镇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与思考》。他决定,必须将他所看到的真实情况,不加修饰地呈现出来。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报告,更是一份责任。

窗外,夜幕彻底降临,县城华灯初上。李腾台灯下的身影,在墙壁上投下坚定而执着的轮廓。他知道,这份报告的重量,或许将远超他之前的任何一份材料。而他的秘书生涯,在这一次深入基层的调研后,才真正触及了水面之下,那复杂而汹涌的暗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