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别闹!我就吹个牛你当真了? > 第349章 为什么有些改革成功了,有些改革失败了。

“没错!”赵天成赞许地看了冯劫一眼,“这就是‘分工’带来的效率提升。一个熟练的工匠一天做的陶器,比一个农夫抽空做的,肯定又多又好。分工,使得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他在黑板上“生产”和“交换”之间画了条线,写上“分工”。

“好,现在我们有了生产,有了分工,有了交换。”赵天成看着黑板上的几个关键词,“那交换的时候,怎么决定一石粟米能换多少盐,或者多少布呢?”

众人再次陷入思考。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很难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姚远犹豫了一下,开口道:“视其稀有与否,制作难易而定?稀有的、难做的,自然价高。”

“这是一个因素。”赵天成点点头,“但还不够全面。我问你们,同样一石粟米,在丰收的年景和灾荒的年景,能换到的东西一样多吗?”

“自然不同!”蒙稷立刻说道,“灾年粮贵,一石粟米能换到的东西自然多些。”

“为什么?”赵天成追问。

“因为……因为缺粮啊!”蒙稷觉得这问题太简单。

“对!缺粮,意味着想要粮的人多,而能提供的粮少。”赵天成在黑板上写了“需求”和“供给”两个词,“当很多人想要某种东西,而这种东西的数量有限时,它的价值,或者说价格,就会上涨。反过来,如果某种东西很多,没什么人想要,那它的价值就会下降。”

他用粉笔点了点“需求”和“供给”:“这两个东西,像两只无形的手,在背后影响着几乎所有东西交换的比例,也就是价格。这就是市场规律最基本的一条——供求影响价格。”

下面一片寂静,许多人都在消化这个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强大解释力的道理。他们回想起市集上的见闻,确实如此,时令蔬菜刚上市时价高,过后则贱;某种货物突然紧俏,价格立刻飞涨……原来背后是“需求”和“供给”在起作用。

李焕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感觉自己仿佛触摸到了一个隐藏在纷繁现象背后的巨大规律。

王铮更是心中剧震,若此理为真,那岂非可以解释乃至预测许多市场波动?对于他们这些涉及家族商业的子弟来说,这简直是点石成金之术!

赵天成将他们的反应尽收眼底,继续说道:“我们再用大秦的例子来说。当年商君变法,奖励耕战。‘耕’就是鼓励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就是在扩大‘供给’。”

“同时,对外征战,获取土地、人口、财富,这既是在为自己的产品寻找更大的‘需求’市场,也是在获取新的‘供给’来源。商君深谙此道,所以他制定的政策,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为后来扫灭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解释,将赫赫有名的商鞅变法与“经济学”原理联系起来,让众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那些强国的政策,背后竟然有着如此清晰的经济逻辑!

“再看一个反例。”赵天成话锋一转,“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青壮损失惨重,田地荒芜,粮食‘供给’锐减。而秦国虽然也消耗巨大,但关中、巴蜀等地根基尚在,还能维持一定的‘供给’。此消彼长之下,赵国的国力便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一场大战,打的不只是军队,更是背后的经济实力,是‘供给’和‘需求’的能力!”

扶苏听得心潮澎湃,先生竟将一场着名的战役从“经济”角度剖析得如此透彻!这让他对战争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蒙稷也是虎目圆睁,他自幼熟读兵书,只知道战场厮杀,却从未想过战争背后还有这等关窍。若为将者能通晓此理,岂非更能知己知彼?

“我们再说说‘钱’。”赵天成又换了一块黑板,写下一个“钱”字,“最开始没有钱的时候,大家以物易物,麻烦不麻烦?”

“麻烦!”这次回答倒是整齐了不少。

“所以,后来大家找了一些大家都认可的东西作为中介,比如贝壳、玉石,再到后来的铜钱。”赵天成说道,“钱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交换,促进了分工和生产的发展。它可以衡量价值,可以储藏财富,可以作为支付手段。这就是钱的作用。”

他拿起一枚事先准备好的“秦半两”钱,在手里抛了抛:“但是,钱这东西,也不是越多越好。”

众人一愣,钱还有嫌多的?

“我问你们,”赵天成看着他们,“如果陛下突然下令,给每个人发十倍的钱,会发生什么?”

下面顿时议论开来。

“那岂不是人人富有?”有人脱口而出。

“市面上的货物会不会被抢购一空?”也有人提出疑虑。

“东西就那么多,突然多了十倍的钱去抢……”李焕沉吟道,“恐怕物价会飞涨吧?原来一钱能买一石粟米,现在可能需要十钱才能买到。”

“没错!”赵天成重重一拍黑板,“这就是‘通货膨胀’!当市场上流通的钱远远超过实际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时,钱就不值钱了,物价就会普遍、持续地上涨。”

他脸色严肃起来:“你们想想,如果朝廷为了应付庞大的开支,比如打仗、修长城、建宫室,不停地加税,或者……偷偷地铸造分量不足的劣钱投入市场,本质上都是在变相地增加市场上的钱,而生产出来的东西却没有相应增加,结果会怎样?”

“物价腾贵,民不聊生!”王铮沉声说道,他家族经商,对物价波动最为敏感,立刻想到了其中的可怕后果。

“对!”赵天成点头,“老百姓手里的钱买不到足够的东西,辛苦积攒的财富缩水,怨气就会滋生。前朝周景王铸大钱,掠夺民财,导致民心离散,就是明证!经济问题,处理不好,是会动摇国本的!”

这番话如同惊雷,在众人耳边炸响。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原来钱币的铸造、税收的多少,不仅仅关乎国库充盈,更直接关系到天下安定!

姚远此刻早已忘了之前的不快,完全被赵天成的讲述吸引,他忍不住问道:“国师,那该如何避免……这‘通货膨胀’?”

“一方面,要鼓励生产,增加实实在在的财富‘供给’。”赵天成答道,“另一方面,要控制钱币的铸造和发行,使其与经济增长相匹配。同时,朝廷的开支也要量入为出,不能无限度地挥霍。这些都是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

他放下粉笔,看着下面一张张或震惊、或沉思、或兴奋的脸。

“今天讲的,只是经济学最基础的几个概念:生产、分工、交换、市场、供求、货币、通货膨胀。”赵天成缓缓说道,“你们别小看这些简单的道理,它们就像盖房子的地基,理解了它们,你们才能看懂很多政策的利弊,才能明白为什么有些地方富庶,有些地方贫瘠,为什么有些改革成功了,有些改革失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