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别闹!我就吹个牛你当真了? > 第244章 否定之否定!

“当越来越多的人把精力放在私田上,公田的产出越来越差,贵族领主收入减少,他们就可能加重剥削,或者干脆改变制度。同时,随着农具和牛耕的逐渐普及‘这也是一个量变过程’,生产效率提高,一家一户有能力独立耕种更多土地。这内外因素叠加,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井田制’这个‘质’就维持不下去了,必然要被新的土地制度所取代,比如按亩收税,承认土地私有。你看,从‘井田制’到‘私田制’,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不是某一天突然宣布改变,而是各种细微的变化积累了几百年,最后瓜熟蒂落。”

扶苏恍然:“犹如水之渐寒而成冰,非一日之寒。学生以往读史,只见制度之更迭,却未深究此等细微积累之过程。依先生所言,需观察事物发展过程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之变化,因其可能导向根本之变革?”

“正是!所以要防微杜渐。很多大乱子,都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小矛盾没处理好,一点点积累出来的。”

赵天成说道,随即引出第三点,“而这质变之后呢,又不是一了百了,还会继续发展。这就涉及到辩证法的第三条——‘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扶苏觉得这个说法尤为奇特。

“对。事物的发展,往往不是直线向上的,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会对自身进行否定,但又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扬弃’——抛弃其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保留其中还有价值的、积极的东西。然后,这个被否定后的新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又会因为内部矛盾,再次被否定,从而进入一个更高级的阶段。这就叫‘否定之否定’。”

他需要一个能贯穿较长时间的历史脉络来阐释。

“我们用一个更宏大的视角来看。比如,远古时代,部落联盟推举首领,讲究‘禅让’,这是一种‘天下为公’的原始民主制,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一个阶段。”

“后来,大禹传位于启,家天下始,建立了夏朝,进入了‘世袭制’的王朝时代。这是对原始‘禅让’民主制的第一次‘否定’。它确立了私有制和阶级统治,在当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它能提供更稳定的秩序和组织。”

扶苏提问:“然则,先生,此一‘否定’,以家天下否定了公天下,岂非是一种倒退?”

“问得好!”赵天成赞许道。

“从‘公’到‘私’,表面看是倒退。但你看,世袭制推动了国家形态的成熟,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它‘扬弃’了原始民主制那种松散、效率可能低下的状态,保留了组织生产和维护秩序的功能,并以新的王权形式将其强化。这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进步。但它自身也包含了矛盾,比如王权继承争斗、贵族势力坐大、百姓负担加重等。”

“到了商末周初,周人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分封制’和‘宗法制’构建了新的统治体系。这可以看作是对夏商以来早期王权制度的一次调整和发展,其中也包含了对前朝某些弊端的‘否定’因素,比如更强调统治者的‘德性’。但本质上,它仍是在‘家天下’世袭制框架内的演进。”

“而后,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弊端尽显,诸侯争霸,制度混乱。这本身就是对周初那一套制度的‘否定’过程。最终,由秦国通过变法,建立起高度集权的‘郡县制’帝国,实现了天下统一。这是第二次重大的‘否定’。”

扶苏思维紧跟:“此次否定,是以中央集权之郡县,否定了分封裂土之旧制。”

“对!这次否定,抛弃了分封制导致的割据战乱,保留了统一国家的形式,并将其发展到极致,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这就是‘否定之否定’。它不是在回到原始的‘禅让’制,而是在更高层次上,似乎又回到了一个‘统一’的、‘有序’的状态,但这个统一和有序,是建立在高度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之上的,比夏商周的早期国家形态要严密、复杂得多。”

赵天成解释道,“所以,发展路径像是:原始联合进一步早期王朝。进一步分裂混乱,再进一步成熟帝国,就是家天下、高度集权。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后一个阶段并非简单重复前一个阶段,而是在吸收了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的更高级形态。”

扶苏听得心神激荡,仿佛眼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历史辩证图卷。

“先生此论,真是让学生茅塞顿开!以往读史,只觉兴亡交替,循环往复,难免有悲观之意。然依先生‘否定之否定’之说,历史虽似有循环之象,实则每次皆在向前,有所进步?只是此进步,并非一帆风顺,需经历否定与扬弃之阵痛?”

“可以这么理解。”赵天成点头。

“历史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发展的。但这发展是通过不断的矛盾斗争和新旧交替来实现的,过程中有曲折,有回流,但大方向是向上的。就像人走路,左右脚交替前进,看似有时在摆动,甚至后退半步,但总体是在向前走。”

“先生将这三条法则——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融会贯通,实乃洞悉世事变化之无上利器!”

扶苏由衷感叹道,“学生可否再请先生,以此辩证之法,剖析一些具体史事,以加深领悟?”

“行啊,你问吧。”赵天成爽快答应。

扶苏略一思索,问道:“譬如,昔日商鞅变法,以严刑峻法、奖励耕战为核心,使秦国由弱转强。若以辩证法视之,此变法之中,蕴含何种‘对立统一’?其成功,又如何体现‘量变’与‘质变’?”

“这个问题提得好。”赵天成侃侃而谈,“商鞅变法,其核心矛盾,或者说‘对立统一’,在于‘破旧’与‘立新’的统一,以及‘法’与‘情’的对立统一。”

“首先,他必须强力摧毁旧的贵族世袭制、井田制残余以及相关的习俗观念‘破旧’,才能建立起军功爵制、鼓励垦荒、重农抑商等新制度‘立新’。‘破旧’和‘立新’是同时进行、互为条件的。没有对旧秩序的破坏,新制度就立不起来;而新制度的建立,本身就是对旧秩序最彻底的破坏。这就是对立统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