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发仓库的冲天火光和滚滚浓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成了本地新闻持续关注的焦点。火灾原因被初步认定为“电路老化短路引燃易燃物”,排除了人为纵火可能,这为后续的保险理赔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就在火灾发生后的第四十八小时,陈建国通过中间人,向依旧沉浸在“悲痛”与“焦虑”中的赵德柱,传达了“投资方”的“深切关怀”与“高效支援”。一份由顶尖律师团队草拟的、条款极其有利于“投资方”的保险理赔权益转让补充协议,摆在了赵德柱面前。协议明确规定,由“投资方”指定的团队全权负责此次火灾的保险理赔事宜,并承担所有相关费用,理赔成功后,超过保底金额(一个远低于五亿的数字)的部分,将按极高比例分配给“投资方”。
已经被八千万定金和后续承诺喂饱,且自身毫无能力应对复杂理赔程序的赵德柱,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便在协议上签了字。对他而言,能快速拿到一笔确定的钱摆脱高利贷,已是万幸。
与此同时,陈默这边也开始了行动。他并没有动用父亲那些相对“正规”的渠道,而是通过陈锋联系的、更为隐秘的灰色人脉,找到了一位绰号“算盘”的退休老理赔员。此人精通保险条款的所有漏洞,熟悉保险公司的内部流程和人员秉性,且胃口不大,只认钱办事。
在支付了一笔不菲的咨询费和承诺事成后的丰厚分红后,“算盘”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不要纠缠于那批虚无缥缈的“高端原料”的价值,而是将索赔重点放在“仓库整体结构性损毁”、“库存原材料(按最低价值品类计算)全损”、“以及因火灾导致的业务中断损失”等更实在、更容易评估且难以推翻的项目上。他甚至还“指点”了如何应对保险公司可能派出的调查员,以及需要“打点”的关键节点。
陈默采纳了这些建议。一个由“算盘”远程指导、“壳公司”出面、聘请的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出具的损失报告,很快被提交给了承保的保险公司。报告数据翔实,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将索赔总额牢牢锁定在了一个略低于五亿保额,但又让保险公司肉痛不已的数字上。
保险公司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拖延和调查。但陈默这边准备充分,应对得当。加上赵德柱那边配合(或者说被操控着)表现出的“极度配合”和“合情合理的悲痛”,以及“算盘”暗示的某些“内部阻力”被悄无声息地“润滑”,调查进程出乎意料地顺利。
仅仅在火灾发生后的第十天,面对确凿的(至少表面上)证据和潜在的诉讼风险及声誉影响,保险公司最终选择了快速和解,同意了绝大部分索赔项目,赔付总额达到了四亿三千万!
当这笔巨款,按照协议,扣除各项费用和“算盘”的分红后,剩余的三亿五千万顺利转入陈默指定的离岸账户时,即便是早有心理准备,陈建国还是感到一阵眩晕。
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从一亿九千万,到做空“瀚海科技”获利十二亿,再到这次保险套利净收三亿五千万,他们家族掌控的资金总量,已经如同滚雪球般,膨胀到了接近十七亿!
十七亿!这已经是一个足以让任何人疯狂的财富数字!
然而,这笔巨额财富的入账,并未在陈家引起任何庆祝。气氛反而更加凝重。无论是做空时冷眼旁观无数散户的血本无归,还是这次间接利用一场真实灾难进行收割,都让这份财富沾染上了难以言喻的血色和冰冷。
李秀娟变得更加沉默,她开始花更多时间在整理物资清单和学习医疗知识上,似乎想用忙碌来麻痹自己。陈浩虽然依旧兴奋,但偶尔看向二哥的眼神中,也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和……疏离。陈雪则更加专注于她的信息世界,仿佛只有那些冰冷的数据和电波,才能让她感到一丝确定和安全。
唯有陈建国和陈锋,似乎更快地适应了这种在灰色地带攫取财富的节奏。陈建国展现出了老派商人的韧性和适应力,开始主动为下一个阶段的目标物色地产项目。陈锋则更加警惕,将家庭安保和资金渠道的安全视为最高使命。
就在保险理赔金到账的当天下午,那个被陈默冷言打发走的姑姑陈金花,居然又不合时宜地出现了。
这一次,她不再是独自一人,还带着她那同样满脸刻薄相的丈夫。两人直接堵在了陈建国的公司门口(陈建国为了处理“壳公司”事务,偶尔会去露个面)。
“大哥!你可真是发达了!听说你们家最近炒股赚了大钱?还投资了什么海外项目?”陈金花嗓门尖利,引得路过的员工纷纷侧目,“怪不得上次那么大气性,连亲妹妹都不认了!是不是怕我们沾了你们的光啊?”
她丈夫也在旁边阴阳怪气:“就是,建国啊,有钱大家一起赚嘛。听说你们做空那个什么科技股,赚了还了去了?是不是有什么内幕消息啊?透露点给自家人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