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与认知疗法
如果说前三个策略是“外部引导”,帮大象避开诱惑、尝到甜头、找到乐趣,那冥想和认知疗法就是“内部调节”,帮骑象人增强“觉察力”和“引导力”,让它能更好地理解大象、安抚大象。
我们先来先说说冥想。
很多人觉得冥想是“装神弄鬼”,或者是“放空大脑”,其实不是这样的。
冥想的核心,是训练“觉察而不卷入”的能力——当大象产生各种情绪、各种想法时,骑象人不是跟着情绪走,也不是强行压制,而是像一个旁观者一样,静静地看着这些情绪和想法的起伏,不评判、不抗拒。
我刚开始冥想的时候,总是静不下来,脑子里全是各种杂念:“今天的工作还没做完”
“明天要记得买东西”
“刚才和同事说的话是不是不太合适”。
甚至想到明天早上给孩子做什么早餐?
明天几点接孩子放学?
接完孩子顺便在学校旁边超市买点肉馅回来包馄饨!
后来我才知道,冥想不是要清空大脑,而是要学会和这些杂念和平共处。
当你发现自己走神了,不用自责,只需要轻轻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就像把跑远的大象慢慢拉回来一样。
坚持冥想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的“觉察力”变强了。
以前大象生气的时候,我会跟着发脾气,等冷静下来又后悔;
现在大象生气的时候,我能很快察觉到“我现在很生气”,然后在心里告诉自己:“生气是正常的,但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
慢慢的,我能在情绪爆发前多了一秒的停顿,就是这一秒的停顿,让骑象人有了引导大象的机会。
有研究表明,长期冥想能改变大脑的结构,让负责情绪调节的区域更发达,让我们更容易控制情绪,更不容易焦虑和抑郁。
就像训练肌肉一样,冥想能让骑象人的“觉察肌肉”越来越强壮,面对大象的各种情绪时,都能从容应对。
再说说认知疗法。
很多时候,大象的情绪爆发,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比如被领导批评了,大象觉得“领导讨厌我,我要被开除了”,就会陷入恐慌;
但如果骑象人能引导大象换个角度想:“领导批评我是因为工作没做好,不是针对我,我改了就好”,大象的情绪就会平静下来。
认知疗法就是教我们做这件事:让骑象人站出来,质疑大象的自动化负面思维,重构对事情的认知,从根源上调整大象的反应模式。
我以前是个特别敏感的人,别人稍微有点不一样的态度,我就会想“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
有一次,我给同事发消息,同事过了很久才回复,而且回复得很简短。
我当时就觉得特别难过,觉得同事不喜欢我。
后来我用认知疗法的方法,给自己列了几个可能的原因:“同事可能在忙工作,没看到消息”“同事可能当时心情不好,不想多说话”“同事可能觉得问题已经解决了,不用多回复”。
这么一想,我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太片面了,大象的难过也慢慢消失了。
如果你也经常被负面情绪困扰,可以试试写“情绪日记”。
每天晚上花10分钟,记录下当天让你不开心的事情、当时的情绪,以及你当时的想法。
然后试着质疑这些想法:“这是真的吗?有没有其他可能?”“如果换个角度,我会怎么想?”。
慢慢的,你会发现,很多负面情绪都是因为大象的“想当然”,只要骑象人稍微引导一下,大象就能平静下来。
冥想和认知疗法,就像给骑象人配备了“望远镜”和“指南针”。
望远镜让骑象人能更清楚地看到大象的情绪和想法,不被表象迷惑;
指南针让骑象人能更准确地引导大象的方向,不被负面思维带偏。
两者结合,就能让骑象人更有力量,让大象更温顺。
幸福的源泉:超越自我的爱与意义
当我们学会了引导大象,内心的冲突会减少很多,但这还不是幸福的全部。
就像乔纳森·海特说的:“幸福不是一个人的独舞,而是与他人、与世界的共舞。”
真正的幸福,从来不是孤立的自我满足,而是源于超越自我的爱与意义,源于与他人、与事业、与世界的深度联结。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最让我们感到温暖和满足的时刻,往往是和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刻:和家人一起吃一顿家常菜,和朋友一起聊聊天,和爱人一起散散步。
这些简单的瞬间,比任何物质享受都更能打动我们,因为它们满足了我们最核心的需求——爱与归属。
弗洛伊德曾说,人生的幸福源于爱与工作。
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大象天生渴望联结,渴望被爱、被接纳、被需要。
这种联结带来的满足感,是任何金钱都买不到的,也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幸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