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内定下的改革方略尚在酝酿,来自靖王的反扑便已如疾风骤雨般袭来。
这次,对方舍弃了直接的刺杀和下毒,转而开辟了另一个更为阴险,也更难防范的战场——舆论。
先是京城几个颇有名气的茶楼酒肆里,说书人的段子悄然变了味道。
不再讲才子佳人、英雄传奇,而是含沙射影地说起“少年得志易轻狂”、“奇技淫巧或乱国本”,虽未点名道姓,但听者稍一联想,便知矛头指向的是谁。
紧接着,一些以“清流”自居、实则与靖王府往来密切的言官开始上奏。
奏章里不再纠缠具体政事,而是大谈“为臣之道”,抨击“某些新进之臣”,仗着些许微功,“结交江湖匪类,蓄养门客,其心叵测”,更“以工匠之术蛊惑君心,长此以往,恐动摇国本”。
流言如同瘟疫,在京城士林和部分百姓中悄然蔓延。
“听说了吗?那位萧学士府上,经常有来历不明的江湖人进出,神神秘秘的。”
“可不是,据说他弄的那个什么军工坊,烧钱如流水,谁知道里面在搞什么名堂?”
“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怕是德不配位啊……”
这些言论阴险之处在于,它们并不直接指控萧辰谋反或具体罪行,而是不断质疑其品德、动机和行为的正当性,试图在道德层面将其污名化,从而动摇女帝和朝野对其的信任。
皇宫内,女帝凤倾凰看着案头几份措辞“恳切”、实则包藏祸心的弹劾奏章,凤眸微冷。
她自然清楚这是靖王的手笔,但流言如风,堵不如疏,如何有效地反击,是个难题。她将目光投向刚刚被召见的萧辰。
“萧卿,市井流言,朝堂攻讦,你可听到了?”
女帝语气平静,听不出喜怒。
萧辰躬身:“臣听到了。”
“有何感想?”
“跳梁小丑,吠影吠声而已。”
萧辰神色不变,“陛下,与其争辩,不如让事实说话。”
“哦?如何让事实说话?”
“陛下可曾记得,臣与墨家、金会长正在筹办的《京华邸报》?”
萧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正是时候,让它发出声音了。”
就在靖王党羽以为舆论攻势初见成效,沾沾自喜之时,一份格式新颖、印刷精良的《京华邸报》创刊号,悄然出现在京城的各大书坊、茶馆,甚至通过金灵儿商会的渠道,流向各州县。
这第一期邸报,头版头条并非政论,而是题为《国之利器:细数军工标准化与火药改良带来的边防之变》的长文。
文章用详实的数据(隐去核心机密),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标准化的军械如何提升了边军战斗力,减少了损耗;改良火药如何在北狄之战中发挥关键作用,减少了我军将士的伤亡。
文中还附了几位匿名边军老卒的“感言”,感谢朝廷提供了更精良的装备,让他们能更好地保家卫国。
另一版则刊登了《商通南北:边境榷场重启后的民生新貌》,描绘了边境贸易如何让大胤的茶叶丝绸换回了急需的战马皮毛,如何带动了边境城镇的繁荣,为无数百姓提供了生计。
文章只陈述事实,不直接反驳任何流言,却字字句句都在展示萧辰所做之事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更强的国防,更繁荣的经济,更安稳的民生!
与此同时,在邸报一个不显眼的版面,刊载了几则“奇闻趣事”:
“某御史昨日当街纵马,踏伤老农,扬长而去,与其平日所倡‘仁爱’之言,大相径庭。”
“据闻,某位屡次上书抨击‘与民争利’的事件中,其家族暗中操持京城多家当铺、米行,利润颇丰。”
“某清流翰林,被曝出与外藩商人过从甚密,常有贵重礼物往来……”
这些“趣闻”虽未点名,但指向性明确,而且细节丰富,时间地点人物(隐去姓名)俱全,引得读者纷纷猜测,对号入座。
而被影射的几位,正是此番弹劾萧辰最为卖力的靖王党羽!
这自然是萧辰动用了金鸽儿的情报网,结合帝经对那些官员行为模式的分析,挖出的黑料。
帝经能微观分析信息,辨别真伪,更能从庞杂的信息中找出关联和规律,锁定最有可能的突破口。
一正一反,双管齐下。
《京华邸报》一出,京城舆论风向顿时为之一变!
百姓们看着邸报上描述的边防稳固、商贸繁荣,再对比那些虚无缥缈的“品德”指责,心中自有杆秤。
“看看,萧学士做的都是实事!哪像那些官老爷,只会动嘴皮子!”
“就是,我家亲戚在边境跑商,都说现在日子好过多了!”
“那几个被点名的官,屁股底下也不干净嘛,还有脸说别人?”
士林之中,议论的焦点也从对萧辰的质疑,转向了对《京华邸报》本身的好奇,以及对那几个被“趣闻”点名的官员的嘲讽。
墨家寒门士子执笔的文章,朴实有力,更易引起普通读书人的共鸣。
而那几位被隐晦揭短的官员,则是又惊又怒,惶惶不可终日,再不敢轻易出头弹劾。
靖王府内,听着手下汇报舆论的逆转,靖王脸色铁青,狠狠将手中的茶杯摔得粉碎!
他没想到,萧辰的反击如此迅速,如此犀利!
不直接辩白,而是用事实为自己正名,更用揭短的方式让他的人不敢妄动!
这《京华邸报》……竟有如此能力!
“查!给本王查清楚,这邸报背后都是些什么人!
还有,我们手里掌握的那些文人,都是吃干饭的吗?给本王写文章,驳倒它!”
靖王怒吼。
然而,第一回合的舆论交锋,萧辰凭借《京华邸报》这把新磨的利剑,以及帝经和金鸽儿情报网的辅助,已稳稳占据上风。
舆情战场,初战告捷,但萧辰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靖王绝不会善罢甘休,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
他必须抓紧时间,推动改革,巩固势力,迎接接下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