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在文庙后堂的阅卷处。
主考官赵知县和两位同考官李夫子、王夫子,在考生们陆续安顿下来后,也顾不上休息,已经开始对今日收上来的诗赋试卷进行初步的评阅。
虽然正式的评阅和定名次要等三场全部考毕。
但对于一些特别出彩或者特别糟糕的卷子,他们也会习惯性地在当晚进行初步的翻阅和标记,以便心中有数。
尤其是有了昨日苏明理那份帖经墨义珠玉在前。
他们对今日苏明理的诗赋答卷,更是充满了按捺不住的好奇和期待。
当书吏将弥封糊名后的试卷分发下来时,赵知县几乎是第一时间便开始在他的那份试卷中,寻找那熟悉的、令人过目难忘的笔迹。
很快,他的目光便被一份字迹尤为出众的试卷所吸引。
那手漂亮的颜体楷书,端庄大气,又不失灵动,一看就是苏明理的笔迹!
赵知县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几分。
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拿起那份试卷,仔细审阅起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首五言律诗《春雨润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田畴沾溉足,村落炊烟生。
晓看新绿处,苗壮满田平。”
赵知县默读一遍,眼中便爆发出难以抑制的精光!
“好!好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等意境,此等笔触,已臻化境!”
“后四句田畴沾溉足,村落炊烟生。晓看新绿处,苗壮满田平。更是将春雨润泽万物、农家生机勃勃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情景交融,寓意深远!”
“此诗,堪称上品!”
他忍不住低声赞叹,引得一旁的李夫子和王夫子都好奇地凑了过来。
当他们看到这首诗时,也都是眼前一亮,赞不绝口。
赵大人,此诗确实不凡!”李夫子抚须道。
“尤其是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看似平淡,却蕴含至理,将春雨之德描摹得入木三分,宛如天成!”
“此等凝练精准之语,老夫也只在古籍逸诗中偶有所见,不想今日竟出自一七岁蒙童之手,当真是令人惊叹!”
王夫子也点头道:“正是如此!通篇读来,气韵流畅,对仗工稳,毫无斧凿之痕。”
“尾联愿得岁岁稔,家国共安平,更是将个人期盼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立意高远,非寻常蒙童所能及也!”
赵知县微微一笑,又将目光投向了那篇《农家四季歌》的短赋。
当他逐句读下去,读到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循环往复,天道酬勤。
读到那圣天子重农恤本,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读到那愿我农人,勉力田畴,共享升平时。
他脸上的表情,已经不仅仅是赞赏,更是深深的震撼和动容!
这篇赋,文辞虽然质朴,但情感却异常真挚。
它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农家四季的辛劳与期盼。
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土地的深情,对民生疾苦的体察,以及对圣明君主的拥戴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这哪里像是一个七岁孩童能写出来的文章?!
这分明是一个深谙民间疾苦,又胸怀家国天下的宿儒才能有的手笔!
“奇才!当真是旷世奇才啊!”
赵知县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一拍桌案,高声赞道。
李夫子和王夫子也被这篇赋深深打动,他们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震惊和不可思议。
“赵大人,若说昨日那份帖经墨义的答卷,尚可归功于其记忆超群,基础扎实。”
“那今日这份诗赋,便足以证明,此子在文采才情之上,亦是天赋异禀,远非常人所能企及!”
李夫子感慨道。
王夫子也点头道:“是啊!尤其是这篇《农家四季歌》,看似浅白,实则寓意深远,字字句句都透着一股真情实感。”
“能在这个年纪,便对农事民生有如此深刻的体悟,实在是……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赵知县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自己激荡的心情。
他知道,自己这次,是真的挖到宝了!
这个苏明理,不仅仅是一个神童那么简单,他简直就是一个百年难遇的妖孽!
“二位。”赵知县看着李、王二人,神情严肃地说道。
“此子苏明理的这份诗赋答卷,依老夫看,当为本次县试诗赋一场的魁首,无可争议!”
李夫子和王夫子闻言,都毫不犹豫地地点了点头。
他们虽然也批阅了其他一些尚可的诗赋。
但与苏明理这份相比,都显得黯然失色,如同萤火与皓月争辉。
“不仅是魁首,”王夫子补充道,“依我看,此等诗赋,便是放在府试之中,也足以名列前茅了!”
赵知县捋着胡须,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好!既然如此,那便将此卷定为诗赋一场的头名!”
“老夫倒要看看,明日最后一场策论,这苏明理,又能给我等带来何等惊世骇俗之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