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被偷的人生 > 第155章 承业捐粮,商户响应

被偷的人生 第155章 承业捐粮,商户响应

作者:欧阳七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08:08:24

苏州城西的谢家老宅,青灰瓦檐上垂着细密的雨帘,将庭院里的芭蕉叶洗得发亮,却也洗不去书房里弥漫的沉郁。

梨花木书桌上,摊开的账本被一盏青釉台灯映得清晰,泛黄的纸页上,墨字密密麻麻记着安置点的粮草出入。谢承业坐在圈椅里,手指轻轻划过“余粮仅够三日”那行字,指腹磨得纸页发毛。他鬓角染着霜白,平日里总是温和的眉眼,此刻却拧成了川字。自上月太湖溃堤,城郊的安置点便住满了流离失所的灾民,每日耗粮如流水,他早有察觉,却没料到会窘迫至此。

“咳……”谢承业轻咳一声,喉间发紧。前日他亲自去过高家坝的安置点,至今还记得那画面:土坯搭的棚屋里,老人裹着破棉絮蜷缩在角落,孩子捧着空陶碗眼巴巴望着施粥的方向,粥桶见底时,有人红着眼眶问“明天还有吃的吗”。那时他还安慰众人“莫慌,我们会想办法”,可如今,这“办法”竟要动自家的根基。

“老爷,该用晚膳了。”门外传来管家谢忠的声音,带着几分小心翼翼。谢忠在谢家待了四十多年,从少年到白头,最懂老爷的心思,见书房亮着灯,便知他还在为安置点的事烦忧。

谢承业抬眼,声音有些沙哑:“进来。”

谢忠推门而入,手里端着的托盘上,一碗清粥、两碟小菜早已凉透。他将托盘放在桌边,目光扫过账本,脸色微变:“老爷,安置点的粮……”

“只够三日了。”谢承业打断他,手指叩了叩账本,“忠叔,你去账房说一声,把家里的存粮都调出来,明日一早,用马车送进安置点。另外,备帖通知苏州府所有商户,明天午时在商会会馆开个会,就说我谢家有要事相商。”

谢忠闻言,脚步顿住,脸上露出犹豫之色。他上前一步,声音压得极低:“老爷,不妥啊。家里的存粮,是您十年前就备下的。那年江南大旱,咱们靠这些粮熬过了饥荒,后来您又补了两次,如今拢共还有三百石,这是咱们谢家的‘救命粮’。都捐出去,万一后续再闹灾,或是……或是京城那边调粮不及时,咱们家里上上下下几十口人,还有族里的旁支,该怎么办?”

他越说越急,手指不自觉攥紧了衣角:“再说,商户们素来精于算计,您带头捐粮,他们未必肯跟着动。去年冬月捐棉衣,您让了利,可最后也就几家老字号响应,其余的都找借口推脱。这次要是您捐了粮,他们却不跟,咱们谢家不仅亏了本,还会被人笑话‘充大方’啊!”

谢承业静静听着,没有反驳。谢忠的顾虑,他不是没想过。谢家在苏州立足百年,靠的就是“稳”。不冒进,不张扬,靠着漕运和绸缎生意攒下家业,存粮便是这份“稳”的根基。可他眼前,总晃着安置点里孩子饿瘪的肚子,晃着儿子谢浩楠临走时说的话。

“忠叔,”谢承业缓缓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庭院里被雨水打弯的芭蕉,“你还记得浩楠上月去堤坝前,跟我说了什么吗?”

谢忠一愣,随即点头:“副总兵说,‘父亲,堤坝是苏州的屏障,百姓是谢家的根基。我守堤坝,您守百姓,咱们父子俩,不能让苏州塌了’。”

“是啊,不能让苏州塌了。”谢承业转过身,眼神里多了几分坚定,“浩楠如今是江南副总兵,兼着苏州府通判,连日来在堤坝上没日没夜地守着。前天我让人送去的伤药,回来的人说,他的手被沙袋磨破了,渗着血还在指挥加固堤坝。他在前线拼命,我这个做父亲的,难道要在后方守着几石粮食,看着灾民挨饿?”

他走到谢忠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再说,百姓是苏州的根。咱们谢家的漕运生意,靠的是运河上的纤夫;绸缎庄的生意,靠的是城里的百姓来买。若是灾民饿急了,乱了秩序,苏州城不安稳,咱们谢家的生意还能做下去吗?存粮没了,可以再攒;可百姓没了,谢家就真的没了。”

谢忠看着老爷眼底的认真,心里的犹豫渐渐散了。他跟着谢承业几十年,最清楚这位老爷的脾气,看似温和,却在大事上从不含糊。当年大旱,也是老爷力排众议,开仓放粮,才让谢家在苏州赢得了“仁善”的名声。如今,不过是再做一次该做的事。

“老奴明白了。”谢忠躬身行礼,“我这就去账房安排,再让人连夜赶制帖子,通知商户们明日赴会。”

“辛苦你了。”谢承业点头,看着谢忠匆匆离去的背影,又走回书桌前,拿起账本重新翻看。他算了算,自家三百石粮,大概能撑十日,若是商户们能响应,凑个千八百石,便能撑到朝廷调的粮到了。只是,如何让商户们心甘情愿地捐粮,还得好好想想。

当晚,谢家后院的粮仓灯火通明。十几个家丁提着马灯,穿梭在堆放整齐的粮袋之间。粮袋是粗麻布做的,印着“谢记”的字样,里面装的是去年新收的粳米,颗粒饱满。家丁们两两一组,将粮袋扛上马车,动作轻缓,生怕撒了一粒。他们都知道,这些粮要送去给挨饿的灾民,半点不能浪费。

“张哥,你说老爷这次是不是太冒险了?”一个年轻家丁一边擦汗,一边小声问身边的老伙计。

老伙计扛着粮袋,脚步稳当:“你懂什么?当年大旱,我娘就是靠谢家的粥活下来的。老爷这是在积德,也是在保苏州。咱们跟着老爷做事,就得把事做好。”

年轻家丁点点头,不再多言,扛起粮袋快步走向马车。夜色渐深,雨还在下,马车的车轮陷在泥地里,发出“咯吱”的声响,却像一颗定心丸,落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次日清晨,雨终于停了。天边泛起鱼肚白时,十辆装满粮袋的马车从谢家老宅出发,沿着青石板路驶向安置点。马车队伍浩浩荡荡,粮袋上的“谢记”字样在晨光里格外醒目。路人见状,纷纷驻足观看,有人认出是谢家的粮车,忍不住议论起来。

“谢家这是要捐粮?”

“听说安置点快没粮了,谢老爷这是救急啊!”

“咱们苏州有谢家这样的乡绅,是百姓的福气!”

议论声里,有几个灾民拄着拐杖跟在马车后,眼里含着泪。其中一个老太太,手里攥着半块干硬的窝头,喃喃道:“有粮了,孩子们有救了……”

粮车抵达安置点时,谢浩楠正在指挥士兵搭建新的棚屋。他穿着一身沾着泥点的铠甲,头发用布条束着,脸上带着倦容,却依旧精神抖擞。看到粮车,他先是一愣,随即快步走了过来。

“这是……”谢浩楠看着从马车上搬下来的粮袋,眼里满是惊喜。

“大少爷,这是谢老爷让送来的,三百石粳米,先解燃眉之急。”管家谢忠上前回话。

谢浩楠伸手摸了摸粮袋,粗麻布的质感传来,心里一阵温热。他转头看向安置点,几个孩子正围着粮车,眼里闪着光。“太好了,”他对谢忠说,“昨晚还在愁今日的粥不够,这真是雪中送炭。替我谢过父亲。”

“老爷还说,今天午时会在商会会馆召集商户,希望大家能一起捐粮,共渡难关。”谢忠补充道。

谢浩楠点点头,心里更是感动。他知道父亲素来不爱张扬,这次不仅捐出家里的存粮,还主动召集商户,都是为了苏州的百姓,为了给他分担压力。“我知道了,忙完这里的事,我就去老宅见父亲。”

中午时分,苏州商会会馆里坐满了人。与会的都是苏州有名的商户,有做漕运的、开当铺的、卖茶叶的,一个个穿着绸缎衣裳,脸上却带着几分疑惑。谢承业是商会的会长,平日里除非有大事,很少召集大家开会,今日突然相召,不知是为了什么。

谢承业坐在主位上,看着众人,开门见山:“今日请各位来,是为了安置点的粮草之事。想必大家也知道,太湖溃堤后,数千灾民无家可归,如今安置点的粮只够撑三日。我谢家今日已捐出三百石粳米,希望各位能伸出援手,多少都行,共渡这个难关。”

话音刚落,会馆里便安静下来。有人低头沉思,有人互相使眼色,还有人面露难色。

坐在角落里的张老板,是做粮食生意的,手里握着不少存粮。他咳嗽一声,试探着说:“谢老板,不是我们不愿捐,只是今年雨水多,粮食收成不好,进价涨了不少,若是捐多了,店里的周转就难了……”

他的话刚说完,旁边的李老板也附和道:“是啊谢老板,我家开的绸缎庄,这两个月生意差得很,连伙计的工钱都快发不出来了,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一时间,附和的人多了起来,大多是找借口推脱。谢承业没有生气,只是从袖中取出一本账册,放在桌上。“各位请看,”他将账册推到众人面前,“这是谢家近十年的捐粮记录。大旱那年捐了两百石,瘟疫那年捐了一百五十石,去年冬月捐棉衣,谢家出了三成的布料。我谢家的生意,不比各位做得大,可我始终记得,咱们在苏州做生意,靠的是苏州的百姓。若是百姓饿肚子,乱了秩序,咱们的生意还能做下去吗?”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再说,朝廷已经下了旨意,凡此次捐粮的商户,后续在漕运、税收上都会有优惠。我谢家带头捐三百石,后续还会再捐一百石。各位若是信我谢承业,便跟着出份力;若是不信,我也不勉强。只是将来苏州安稳了,百姓们想起今日之事,心里自有一杆秤。”

众人看着桌上的账册,又听着谢承业的话,脸上的犹豫渐渐褪去。张老板看着谢承业坚定的眼神,心里一热,站起身说:“谢老板说得对,百姓是根本。我张家愿意捐五十石粳米!”

“我李家捐三十石!”李老板也跟着起身,脸上带着愧色。

有了这两人带头,其他人也纷纷响应——“我家捐二十石!”“我捐十五石!”“我捐四十石!”

会馆里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谢承业看着众人,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知道,苏州的难关,总能渡过去的。

傍晚时分,谢浩楠处理完安置点的事,匆匆赶回谢家老宅。他刚走进书房,就看到父亲正坐在书桌前,看着新送来的商户捐粮清单,嘴角带着笑意。

“父亲。”谢浩楠走上前,声音里带着敬佩。

谢承业抬头,看到儿子一身泥污,眼里满是心疼,却也有欣慰:“回来了?安置点的事都安排妥当了?”

“妥当了,粮一到,大家都安定下来了。”谢浩楠坐下,拿起桌上的清单,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捐粮数量,忍不住说,“父亲,您这一举动,真是解了苏州的燃眉之急。商户们捐的粮加起来有八百多石,加上咱们家的,足够撑到朝廷的粮到了。”

谢承业笑了笑,给儿子倒了杯热茶:“你在前线治水,守护苏州的屏障;我在后方支援,守护苏州的百姓。咱们谢家,世代在苏州扎根,不能让人戳脊梁骨,更不能忘了本。”

谢浩楠接过茶杯,暖意从指尖传到心里。他看着父亲鬓角的白发,突然明白,谢家的“稳”,从来不是靠存粮,而是靠这份对百姓的担当,靠这份父子同心的坚守。

窗外,夕阳透过云层,洒在庭院里的芭蕉叶上,镀上了一层金边。书房里,父子俩的谈话声轻轻响起,伴着茶香,在暮色里晕开,成了苏州城里最温暖的声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