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184章 风起青萍(公元前580年 夏)

春日的萌动在盛夏的灼热中催生出更具体的行动与更激烈的碰撞。各方势力在去岁寒冬积蓄的力量与制定的方略,开始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预示着更大的风浪即将来临。

盛夏的草原,水草丰美,正是战马膘肥体壮之时。晋国西河大营,军旗猎猎,甲胄鲜明。经过数月周密准备,赵朔亲率五万精锐,其中包含一万五千历经残酷淘汰、装备最为精良的“武卒”主力,誓师北征,讨伐屡犯边境、去岁曾介入艾陵之战的赤狄、白狄诸部。

晋军阵容鼎盛,赵朔自领中军,以魏颙为先锋,士燮、栾书等新兴将领各领一军。大军渡过黄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狄人活动频繁的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地区。

狄人虽骁勇善骑射,然各部分散,互不统属,面对晋军严整的阵型、精良的装备和赵朔狠辣果决的战术,初战便遭遇重挫。魏颙率“武卒”先锋,依仗强弓硬弩与紧密配合,在首次遭遇战中便击溃了赤狄一个大部落,斩首数千,俘获牛羊马匹无数。

赵朔用兵,深得其父赵盾“峻法”之风,令行禁止,赏罚分明,对狄人更是毫不留情。晋军所到之处,抵抗者尽数屠戮,降者则强行编入辅兵或迁往晋国边境屯田。他以战养战,利用俘获的马匹组建更多的骑兵部队,战术愈发灵活。

消息传回新绛,朝野震动。郤克一党虽暗中嫉恨,却无法在如此赫赫战功面前公然诋毁。晋景公闻报,心情复杂,既喜于边境得安、疆土开拓,又忧于赵朔军威日盛,功高震主。他只能下诏褒奖,并催促赵朔“宜将剩勇追穷寇”,实则希望其长期在外,与狄人陷入缠斗,以耗其力。

然而,赵朔的战略目标极为明确。他并未贪功冒进,深入不毛,而是采取“剿抚结合,重点打击”的策略,集中兵力连续击破几个实力最强的狄人大部落,将其首领或斩杀或迫降,并将其部众打散安置。对于远处的小部落,则遣使威慑,令其称臣纳贡。

至夏末,晋军已基本肃清太原周边地区的狄人主力,拓地数百里,设立新的边邑,缴获的战马、牛羊、皮革堆积如山,收编的狄人勇士亦不下万人。赵朔将此战缴获大部上缴公室,同时将最精锐的狄人骑兵和大部分良马暗中补充进自己的“武卒”序列。

北疆狼烟暂熄,赵朔携大胜之威,驻军于新拓之地,一边整饬边防,一边消化战果。其个人威望在晋**中乃至国内,达到一个新的顶峰。一柄经血火淬炼的利剑,已然出鞘,寒光四射,下一步将指向何方,牵动着天下诸侯的神经。

齐国临淄,秘密工坊内的技术攻关,在田克的大胆尝试和范蠡暗线的“偶然”帮助下,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改进了鼓风设备,并尝试使用一种特定的“石炭”(煤炭)替代部分木炭,果然使得炉温显着提高,炼出的铁质有了明显的改善,虽仍不及范蠡提供的原品,但已远超齐国乃至中原各国的普遍水平。

第一把成功仿制、性能卓越的弯刀出炉时,齐顷公欣喜若狂,重赏田克及一众工匠。他仿佛看到了齐国大军手持神兵,横扫天下的景象。

然而,技术的突破并未带来团结,反而加剧了裂痕。以田克为代表的田氏一族在此事中展现出的能力和获得的赏识,引起了公室贵族和其他卿大夫的强烈不安与嫉妒。关于“田氏借异术窥伺国器”、“其心叵测”的流言开始在临淄蔓延。

与此同时,范蠡派人散播的“齐侯秘制神兵,意欲不轨”的消息,也如同长了翅膀般,传到了晋国和楚国。

晋国新绛,郤克抓住此事,在朝堂上向晋景公进言:“君上,齐侯得此异术,不思报效天子,安定邻邦,反而秘藏深宫,其志非小!昔日齐桓称霸,乃我晋国大敌。今齐若复强,必为我心腹之患!不可不防!”

楚国郢都,楚庄王闻讯,亦召集群臣商议:“齐国僻处东海,向来不安于室。今得异术,若使其壮大,恐扰我侧翼。令尹,北线对晋施压的同时,对齐国亦需多加留意,可遣使责问,探其虚实。”

内外压力之下,齐顷公既得意于技术突破,又恼怒于流言纷扰和晋楚的警惕。他将这股怨气,部分转移到了风头正劲的田克及其背后的田氏身上,对田氏的赏赐依旧,但信任却暗中打了折扣。田氏一族则深感危机,行事愈发谨慎,但积聚的力量与野心,却在这压抑中悄然增长。齐国内部的暗流,因这超越时代的“礼物”,变得愈发汹涌。

东南吴地,自夫差身死,吴国灭亡后,已沦为越国和楚国交替控制的区域,吴人备受压迫,思恋故国之情从未泯灭。

范蠡布局的暗子——夫差之子公子鸿,在范蠡手下能人异士的辅佐和保护下,一直隐姓埋名,潜伏于太湖流域的民间。他们暗中联络旧吴贵族遗民,积蓄财力,等待时机。

今岁,楚越议和,楚国主力北调,对江东的控制有所减弱;而越国自身元气大伤,对原吴地的掌控也力不从心。公子鸿认为时机已至,开始更加活跃地行动。

他们利用范蠡提供的资金,以商队为掩护,穿梭于吴地各城邑,秘密结交对楚、越统治不满的豪杰、士人,甚至一些低级的楚越官吏。一首哀婉的《吴吟》(怀念故国的歌谣)开始在坊间悄悄流传,勾起着吴人亡国之痛与复国之望。

这一日,在太湖一处隐秘的芦苇荡中,公子鸿与几位核心骨干会面。

“少主,如今楚越皆疲,吴地人心思变。我们已联络上会稽、姑苏等地的数十位志士,筹集了不少粮草兵器。是否……可以举事了?”一位满脸风霜的老吴将激动地问道。

公子鸿年纪虽轻,但历经家国巨变,眉宇间已有了与其年龄不符的沉稳与坚毅。他摇了摇头,声音低沉:“时机未至。楚国虽北顾,然根基未动;越国虽残,勾践犹在,其性狠厉。我等此时起事,无异以卵击石。”

他望向北方,那是晋国的方向,又望向东方,那是大海的方向:“范大夫曾有言,欲成大事,需借势而动。晋楚相争,方是我等契机。我们当下要做的,是继续积蓄力量,编织网络,等待天下有变。同时,要设法与晋国,或者……与海外的那位范大夫,取得更紧密的联系。”

他深知,复国之路漫长而艰险,任何急躁都可能招致毁灭。他必须像他的父亲和祖父一样,学会忍耐,等待那真正属于吴人的星火燎原之日。吴地的余烬,在夏日的风中,闪烁着微弱却执拗的光芒。

“安居”岛上,范蠡收到了北疆大胜、齐国内斗、吴地暗涌等一系列消息。他对此并未过多评论,只是淡淡一笑:“势已成,只需静观其变。”

这一日,远航的船队终于归来了。这次探索,他们抵达了更远的“瀛洲”岛屿,不仅带回了更多的奇异动植物样本,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并带回了一种范蠡期盼已久的“礼物”——大量易于开采、品质极佳的硫磺与硝石矿样本,以及沿海部落偶然发现的、可以猛烈燃烧的“黑水”(石油)的样品。

范蠡看着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矿石和粘稠的黑色液体,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他凭借超越时代的学识,隐约知晓这些东西组合起来,将能产生何等天崩地裂的力量。这已不仅仅是改变战争,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运行的某些规则。

“严密保管,在远离主岛的附属小岛上建立工坊,按我所示的方法,小心尝试提纯和配比。参与此事者,皆选心腹,严禁外泄!”范蠡下达了极其严厉的命令。

他意识到,自己手中的筹码,正在变得越来越重,也越来越危险。如何使用这些力量,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天下的格局,甚至文明的走向。

夏日炎炎,海天一色。范蠡独立崖边,衣袂飘飘。北疆的剑,齐宫的暗流,吴地的余烬,皆在他俯瞰之下。而他手中正在酝酿的,却是足以让所有现有争斗都显得渺小的、真正足以开天辟地的惊雷。风起于青萍之末,而这股由海外吹来的风,终将化作席卷天下的狂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