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142章 浪涌于岸(公元前592年 夏)

无形的经济涟漪,终究撞上了现实权力的堤岸,激起了有形世界的浪涛。范蠡播下的种子,在各国利益的沃土与险恶的人心催化下,结出了超出所有人预料的果实。

楚国的反制,比范蠡预想的更为凌厉迅猛。令尹孙叔敖坐镇郢都,运筹帷幄,一道道命令如同精准的箭矢,射向动荡的源头。

淮水之上,几艘吃水颇深、挂着寻常商旅旗帜的货船,正趁着夜色悄然北行。船上装载的,正是范蠡麾下商队前期在淮北收购、亟待转移的粮食。船老大警惕地望着两岸黑黢黢的芦苇荡,心中惴惴。自从官府实行“榷粮制”,盘查骤然严密,这趟差事的风险已非往日可比。

突然,两岸火光骤起,映照得河面如同白昼!数十艘轻捷的楚国战船从芦苇丛中如利箭般射出,瞬间将商船包围。船头站立着顶盔贯甲的楚国水师将领,声音冷冽如冰:“奉令尹之命,稽查私运粮秣!船上人等,弃械受缚!”

商队护卫还欲抵抗,楚军箭矢已如飞蝗般落下,瞬间射倒数人。在绝对的国家武力面前,商队的抵抗如同螳臂当车。船老大面如死灰,知道大势已去。

这仅仅是其中一队。孙叔敖布局周密,在几条关键的漕运水道和陆路要隘都设下了埋伏。数日之内,范蠡布置在楚国的多条秘密运输线遭到沉重打击,损失了大量尚未转移的粮食和物资,多名精干的商业细作被捕。楚国雷厉风行,将捕获的“奸商”公开处决,缴获的粮食一部分充作军粮,一部分则用于平抑物价,极大地安抚了淮北地区的民心,也沉重打击了幕后操纵者的气焰。

消息传回临淄,范蠡默然良久。他低估了楚国家机器的效率和孙叔敖的老谋深算。经济手段虽利,但在国家暴力机器和严密的行政控制面前,依然显得脆弱。这次损失不仅是钱财,更是他精心构建的情报网络遭受了重创。

“楚国之怒,不可轻侮。”范蠡对心腹叹道,“传令所有在楚人员,深度潜伏,非生死攸关,不得妄动。我们的对手,比想象中更难对付。”

与此同时,姑苏城内,勾践强行推行的“越王金”,正遭遇着残酷现实的迎头痛击。

勾践理想中,印刻着他威名的钱币应当畅通无阻,迅速扭转财富外流的局面。然而,经济规律无情地嘲弄了他的权柄。由于铸造仓促,工艺粗糙,“越王金”成色不一,轻重有别,难以取信于人。更关键的是,越国本身物资匮乏,尤其是粮食和盐铁仍需大量依赖进口,外国商贾根本不认可这强行推广的新币。

“大王有令!市井交易,必用越王金!拒用者,严惩不贷!”胥吏在市集上高声呼喝,鞭子抽打得啪啪作响。

然而,效果寥寥。米铺前,农夫攥着几枚“越王金”,苦苦哀求:“大人,行行好,收了吧!家里孩子饿得直哭!”米铺掌柜面有难色,低声道:“不是我不收,是我收了你这钱,去哪买米?齐商、楚商都不要啊!我若收下,这米铺明天就得关门!”

暗中,以物易物的古老方式重新盛行,或者,人们依旧偷偷使用齐国的刀币、楚国的蚁鼻钱。勾践的严刑峻法只能压制表面,却无法改变市场的选择。强行推行“越王金”的结果,是官方市场凋敝,黑市交易猖獗,物价非但没有稳定,反而因为交易成本剧增和信任崩塌而更加混乱。

更让勾践震怒的是,吴地旧贵族趁机兴风作浪,暗中煽动:“看吧!越人蛮夷,不通王化,连钱都铸不好,如何能治理好这富庶的吴地?”“我等家中藏有旧吴铜贝、齐刀,何须用他那废铜烂铁?”

一股强烈的民怨,如同地下奔涌的岩浆,在吴越大地积聚。勾践感受到了那种无形的抵抗,比战场上明刀明枪的敌人更加令他烦躁。他下令加大镇压力度,一时间,姑苏城内囚徒盈市,人人自危。但这高压,只是将沸腾的民怨暂时压进了盖子,危机一触即发。

临淄的齐宫内,齐顷公吕无野的心情亦是复杂。一方面,“鸱夷子皮”的商战策略确实让齐国获得了巨额利润,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楚、越。但另一方面,楚国激烈的反应和越国濒临失控的局面,也让他感到不安。

“寡人听闻,楚国在淮水截获了数批来历不明的粮船,处决了不少商人。”齐顷公召来宠臣商议,“虽无确凿证据指向我齐国,但楚庄王和孙叔敖绝非易与之辈,心中必然记下这笔账。还有那越王勾践,行事愈发癫狂,若他狗急跳墙,挥师北上,我齐国虽不惧,却也难免一场兵灾。”

有大臣进言:“君上,那鸱夷子皮虽富可敌国,才干卓绝,然其行事过于诡谲,牵动天下风云。此番引来楚越之忌,于我齐国是福是祸,尚未可知。不若……稍加约束?”

另一派则反驳:“不然!鸱夷子皮所为,皆为我齐国谋利。楚越受挫,正是我齐国霸业可期之兆!岂能因彼之反应而自缚手脚?当更加支持子皮先生,以商战耗尽彼之国力!”

齐顷公犹豫不决。他既贪图那巨大的经济利益,又惧怕引火烧身。他对“鸱夷子皮”的信任,开始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下令,对“鸱夷子皮”的商业活动,朝廷需加以“关注”,其与各国权贵的交往,亦需秘密记录在案。

这种微妙的变化,很快通过田文子等人传递到范蠡耳中。范蠡心中雪亮,知道自己在齐国的立足之地,已不如先前稳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自古皆然。如今“鸟”未尽,“兔”未死,猜忌已生。他加速了将核心资产和人员向沿海以及海外转移的计划,巨大的海船正在秘密打造,通往未知领域的航线也在积极探寻。

与东方的纷乱猜忌相比,西面的晋秦边境,却呈现出一种隐秘而务实的合作态势。

在赵朔的授意下,晋国贵族控制的边境市集,悄然向秦国商人开放。晋国的河东池盐、精美的漆器、布帛,换来了秦国的粮食、皮革和战马。交易规模不大,却持续而稳定。

秦国自穆公后,霸业中衰,偏居西陲,一直寻求东出的机会。如今晋国主动示好(尽管是赵朔的个人行为),秦国乐得借此打破外交孤立,并获得急需的盐和手工业品。对于赵朔而言,这笔交易不仅缓解了晋国因旱情可能出现的粮荒,囤积了战略物资,更获得了宝贵的战马来源,还为晋国赢得了一个暂时稳定的西线环境。

程婴向赵朔汇报:“家主,与秦交易初步顺畅。秦人虽悍,却重诺。所获粮食已秘密入库,战马亦在妥善安置。只是……朝中已有风言风语,言我赵氏私通西秦,恐有不臣之心。”

赵朔冷笑:“栾氏、郤氏他们,哪个没有自己的算盘?只要我赵氏实力不断增强,这些闲言碎语,不过耳旁风。记住,今日与秦之通,非为叛晋,乃为强晋!他日若晋国欲重图霸业,一个稳定的西陲,一支强大的赵氏私兵,便是基石!”

他看得更远。在这天下秩序重组的前夜,卿族之间的竞争已不仅限于朝堂博弈,更在于封地、人口、粮食、战马等实实在在的力量积累。范蠡的商战,给了他新的启示:争霸,需多管齐下。

范蠡站在海边的悬崖上,咸腥的海风扑面而来,吹动他宽大的衣袖。身后是日渐繁华、却也暗藏危机的临淄,面前是浩瀚无垠、吉凶未卜的苍茫大海。

楚国的凌厉反击,越国的疯狂自毁,齐国的猜忌暗生,晋国的悄然布局……这一切,都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而他,正处在漩涡的中心。他本想以超然的姿态,凭借智慧搅动风云,为自己和齐国谋利,却发现一旦踏入这权力的棋局,便再难真正超脱。

“潮汐有信,风云无常。”范蠡轻声自语,“这中原之地,已成沸鼎。若不及早抽身,恐与鼎中糜烂同朽。”

他回想起与文种在越国的岁月,想起文种临死前的悲愤与不甘。功成名就,而后身死族灭,这是多少能臣良将的宿命?他范蠡,绝不愿步此后尘。

“传令下去,”他对身後如同影子般的随从吩咐,声音平静却坚定,“海外探险船队,携带最後一批种子、工匠、典籍,三日後趁潮汐出发,寻找那个传说中的‘东鯷’(注:可能指古代日本或琉球)之地。陆上资产,加快变现,换为黄金、珠玉等易携带之物。”

他决定离开了。不是仓皇逃窜,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从这即将全面爆发的风暴眼中淡出。他深知,自己点燃的这场无形之火,即将引燃有形的冲天战火。齐、楚、越、晋……新一轮的兼并狂潮已势不可免。

浪涛已涌上堤岸,下一波,将是吞噬一切的惊涛骇浪。而范蠡,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之一,已准备好他的扁舟,欲乘风离去,将身後的烽火与悲欢,留给仍在局中挣扎的人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