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123章 暗流渐涌(公元前609年 秋 - 公元前608年 春)

时间的河流裹挟着仇恨与野心,悄然向前。吴越边境的平静表象之下,暗流愈发汹涌。两国如同两名屏息凝神的角斗士,在正式搏杀前,进行着更为凶险、也更不为人知的暗中较力。

梅里,吴王宫。

夫差端坐于王座之上,比起一年前,他脸上的稚气已彻底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阴鸷与锐利。每日的庭呼与高强度的军政事务,将他锤炼得如同一柄出鞘的利剑,寒光四射,却也让人觉得过于刚硬易折。

伍子胥正躬身禀报新军操练及粮秣囤积的进展,言辞间虽依旧冷硬,却隐隐透着一丝忧虑。

“……大王,新军士气可用,甲胄兵刃亦补充大半。然,连年加征,民力已显疲态。去岁冬日,太湖畔有数村因征粮过重,引发小规模骚动,虽已弹压,但此非吉兆。”伍子胥抬起眼,目光灼灼,“臣请大王,暂缓对姑苏台行宫的修缮,将财力用于安抚流民,宽宥赋税,以固根本。复仇大业,非一日之功,需持久之力。”

姑苏台,乃是夫差为了彰显王权、同时也是为了登高望远,时刻警醒自己勿忘越仇而下令修建的一座高台宫阙,工程浩大,耗费颇巨。

夫差闻言,眉头微蹙,手指轻轻敲击着王座扶手,并未立即回答。他何尝不知民间疾苦?但在他看来,唯有强大的武力才能确保复仇成功,而彰显王权威严的行宫,亦是凝聚人心、震慑内外的一种方式。

一旁的太宰伯嚭察言观色,适时出列,笑容可掬地对伍子胥道:“相国老成谋国,所言自然在理。然,大王每日庭呼,砥砺志气,举国皆知大王复仇之心。修建姑苏台,非为享乐,实乃昭示我吴国不屈之志,凝聚臣民之心之上策。且工程所用,多乃各国吊唁之礼及府库余财,并未再加赋于民。相国是否……过于忧虑了?”

他这话看似在打圆场,实则将伍子胥的劝谏定性为“过于忧虑”,甚至隐含指责其不理解大王励精图治的深意。

伍子胥猛地转头,怒视伯嚭,须发皆张:“伯嚭!你只知阿谀逢迎,可知民为邦本?根基不稳,纵有强兵锐甲,亦如沙上筑塔!一旦外战不利,内忧必起!届时,悔之晚矣!”

“相国何出此言?”伯嚭故作委屈,“下官亦是为国着想。莫非相国以为,大王修建高台,便是昏聩之举不成?”

“你!”伍子胥气结,他本就不善言辞,面对伯嚭这种巧言令色,更是怒火中烧,却一时难以反驳。

“够了!”夫差终于开口,声音冰冷,打断了这场争执,“相国之意,孤已知晓。然姑苏台之建,意不在享乐,不可中止。至于民生……伯嚭。”

“臣在。”

“由你负责,从府库拨出部分钱粮,酌情抚恤受灾及赋税过重之民。务必要让百姓知晓,孤,非不体恤下情,一切皆为国仇!”夫差做出了一个看似折中,实则偏向伯嚭的决定。他需要伍子胥的忠诚与能力来打造复仇的利剑,但也需要伯嚭这样的人来帮他处理那些“不便”之事,维持表面的平衡。

伍子胥看着夫差决然的神情,又瞥见伯嚭眼中一闪而过的得意,心中一片冰凉。他张了张嘴,还想再劝,但最终只是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深深一躬:“老臣……遵命。” 他退下时,背影竟显得有些佝偻。先王在时,虽亦有争执,但总能从谏如流。而如今的新王,意志坚定得近乎固执,且似乎更易被谗言所惑。复仇之路,恐生波折。

伯嚭心中暗喜,知道自己这一步走对了。他敏锐地感觉到,大王虽然倚重伍子胥,但对其过于强硬、有时不留情面的作风,并非全然满意。这,就是他伯嚭的空间。

就在吴国内部为此争执不久后,一队风尘仆仆的越国使者,来到了梅里。他们打着吊唁先王、恭贺新君即位的旗号,态度谦卑至极。

为首的使者是文种亲自挑选的一位能言善辩的大夫,名为曳庸。他跪在吴宫大殿之上,言辞恳切,几乎声泪俱下:

“外臣曳庸,奉我越王之名,特来吊唁尊贵的吴先王,并恭贺大王即位。槜李之事,实乃天大的误会!皆因我国边将狂妄,擅自挑衅,我王得知后,已将其重重治罪!我王每每思之,惶恐无地,深感对不起先王厚谊。特命外臣献上薄礼,聊表歉意与恭贺之心。”

所谓的“薄礼”,却丝毫不薄:包括黄金千镒、白璧十双、以及越地特有的犀角、象牙、珍稀木材等,琳琅满目,几乎摆满了殿前广场。更引人注目的是,还有十名身着越地纱丽、容颜姣好、身姿曼妙的少女,垂首站在礼箱之后,我见犹怜。

这番作态,极大地满足了夫差的虚荣心。他看着殿下跪伏的越使,看着那丰厚的礼物,尤其是那十名越女,心中那股因父仇而积郁的戾气,似乎都消散了一些。勾践,果然还是怕了!

伍子胥立于班列之首,见此情景,勃然大怒,出列厉声道:“大王!切不可受此蛊惑!勾践狼子野心,卧薪尝胆,岂是真意臣服?此不过范蠡、文种之缓兵之计!送来这些珍玩美女,无非是想麻痹大王,懈怠我国斗志!臣请大王,立斩来使,将首级与这些秽物一并送回会稽,以示我吴国复仇之决心,绝不动摇!”

曳庸闻言,吓得浑身发抖,连连叩首:“大王明鉴!相国误会了!我王对吴国忠心天地可表啊!这些女子,皆是我国良家子,精通歌舞,特来侍奉大王,以解大王操劳国事之疲……”

伯嚭眼睛一直盯着那些黄金和美玉,此时也笑着出列:“相国未免太过激了。越王既然知错,遣使谢罪,足见其悔过之心。若斩其来使,恐天下诸侯讥笑我吴国不能容物。再者,这些贡礼,于我国库亦不无小补。至于这些女子……”他意味深长地看了夫差一眼,“大王日理万机,有佳人相伴,舒缓心神,亦是对社稷有益之事。”

夫差听着双方的争论,目光在那十名越女身上扫过,其中一名女子恰好微微抬头,眼波流转,竟有一股说不出的清丽柔媚,让他心头一动。他沉吟片刻,摆了摆手:“相国忠心,孤已知之。然越王既已认错,杀其使者,显得我吴国气量狭小。礼物……收下。使者,遣返。”

“大王!”伍子胥急道。

“不必多言!”夫差语气转冷,“孤意已决!退朝!”

伍子胥看着夫差拂袖而去的背影,又看看面露得色的伯嚭和那群越国贡女,一股巨大的无力感和悲凉涌上心头。他仿佛看到,一条无形的毒蛇,已经借着谗言与美色的掩护,悄然潜入了吴国的宫廷。

退朝后,伯嚭亲自“协助”清点越国送来的礼物。当晚,就有越国副使秘密拜访伯嚭府邸,又“额外”送上了一箱价值连城的珍珠宝器。伯嚭抚摸着温润的珍珠,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勾践,还是很懂事的。

吴越之间的暗流,并未逃过天下诸侯的眼睛。

晋国,赵盾的病情终于到了油尽灯枯之时。弥留之际,他将赵朔与一众家臣召至榻前,死死攥着儿子的手,用尽最后力气嘱咐:“谨守……疆土,压制……楚国……小心……国内……” 言未尽,已然气绝。一代权臣,在将晋国霸权推向顶峰又亲手将其带入卿权专擅局面的复杂评价中,溘然长逝。

赵朔继立,执掌晋国国政与赵氏门户。他谨遵父命,对外继续维持对郑、卫的高压,但对楚国的策略则趋于保守,更多是巩固现有势力范围,而非积极扩张。晋国这艘巨轮,在更换了船长后,航速似乎放缓了些许。

而这,恰恰给了楚庄王熊侣期待已久的机会。

鄀都,楚宫。

一位将军正在向楚庄王禀报:“大王,探子来报,赵盾已死,其子赵朔继位。晋国西线对秦国的防御似乎有所松动,东线对郑国的压迫亦不似以往急切。”

楚庄王眼中精光爆射,一直萦绕在他身上的那股慵懒醉意瞬间消散无踪。他猛地站起身,身形挺拔如松,一股久被压抑的王者之气沛然而出。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他朗声长笑,“寡人隐忍至今,等的就是此刻!传令下去,明日大朝!”

次日,楚国王宫大殿,群臣发现,那位终日醉醺醺的君王不见了。王座之上的楚庄王,冕旒齐整,目光如电,威仪凛凛。

他扫视着下方或因惊讶、或因欣喜、或因不安而表情各异的臣子,沉声开口,声音洪亮而充满力量:“寡人承先王之业,坐守郢都,然国势日颓,先王霸业,几近崩毁!外有晋国欺凌,东有吴国肆虐,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寡人往日纵情酒乐,实为韬光养晦,辨明忠奸!今日起,寡人将亲理朝政,整军经武,重振大楚雄风!”

他接连下达一系列命令:整顿吏治,清查账目,提拔在隐忍期间表现出忠诚与才能的官员,贬斥谄媚无能之辈;加大军备投入,重新编练军队,尤其是加强水师,以应对来自吴国的潜在威胁;同时,派使者联络南方诸蛮,稳定后方。

楚国的巨大机器,在这位终于“醒来”的雄主指挥下,开始轰然作响,加速运转。天下棋局,因赵盾之死与楚庄王之“悟”,再添重磅变数。

消息传开,列国震动。

晋国赵朔深感压力,加紧与齐、鲁等国的盟会。

吴国夫差闻之,虽对楚国警惕,但主要目光仍死死锁定在越国勾践身上。

而越国勾践,在陋室中舔舐着苦胆,听到楚庄王振作的消息,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或许,他暗中联结楚国的这步棋,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暗流已然汇聚成旋涡,牵引着诸国命运的航船,驶向更加莫测的惊涛骇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