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雾里余温 > 第162章 立冬的炉火

雾里余温 第162章 立冬的炉火

作者:鲽萌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01:43:20

立冬的风裹着雪籽,“噼啪”打在窗纸上,像谁在外面撒豆子。思砚缩在炕头,盯着灶膛里跳动的火苗,橘红色的火光舔着干柴,把他的脸映得忽明忽暗,柴薪燃烧的“滋滋”声混着锅里的“咕嘟”声,在屋里织成层暖融融的网。

“别靠太近,火星子会烫着。”林砚往灶膛里添了根松枝,松脂遇热冒出青烟,带着股清冽的香,“你外婆总说‘立冬烧火,暖透三冬’,这炉火得烧得旺,炕才会热,夜里睡觉才不冻脚。”他用火钳把燃尽的炭灰扒到一边,露出底下通红的炭火,“你看这炭,烧透了才耐燃,像过日子,得有实打实的劲才行。”思砚伸出手,隔着半尺远烤着,掌心很快就暖烘烘的,他笑着说“像揣了个小太阳”。

苏晚坐在炕边纳鞋底,麻绳穿过布层的“嗤啦”声很有节奏。母亲寄来的碎布头摊在膝头,红的、蓝的、绿的,拼成朵花哨的牡丹,“这是你外婆攒的碎布,说‘立冬纳鞋,针脚要密,才挡风寒’。”她把鞋底凑到炉火边烤了烤,布面很快就软了,“等做好这双棉鞋,先给外婆寄去,她的老寒腿怕冷。”思砚拿起只鞋帮,往里面塞了团棉花,说是“给外婆的鞋里加层暖,比炭火还热”。

来老先生的孙女抱着捆干柴进来,柴捆上还沾着雪粒,放在地上“簌簌”往下掉。“我爷爷说,立冬的柴要存够,湿柴得提前晾,烧起来才不冒烟,”她把柴靠在灶边,帮苏晚把散落的线头捡起来,“我们的松柴配着你的硬煤,火又旺又耐烧,像把冬天的冷都烧跑了。”

思砚立刻从灶台上抓了把炒花生递过去,两个孩子蹲在灶膛边,看松枝在火里慢慢蜷曲,渗出的油脂烧成金色的液珠。思砚的袖口沾着炭灰,是刚才扒拉炭火时蹭的,他却不在意,指着炉膛里的火苗说“这火像外婆家的那只橘猫,毛茸茸的”。老先生坐在炕梢的藤椅上,捧着个铜手炉,“这炉火啊,看着是烧柴,其实是烧着过日子的盼头。立冬一到,天就真冷了,屋里有火,心里就不慌,像你外婆,总说‘有口热汤喝,有团火烤,日子就冻不坏’。”

街坊们来借炭火时,手里都带着些热乎吃食。张奶奶端来碗羊肉汤,“刚炖好的,撒了胡椒粉,喝着暖心”;老板娘拎着袋糖炒栗子,“栗子得用砂炒,外皮焦脆,内里粉甜”;思砚举着他烤得焦黑的红薯,给每个人看,焦皮掉在羊肉汤里,惹得大家直笑“思砚给汤加了料”。

“要给外婆寄个暖手炉,”林砚把擦得锃亮的铜炉装进木箱,里面垫着厚厚的棉垫,“我们这边的铜炉保温好,灌上热水,能暖一整天。”思砚找来张画,上面画着个小人围着炉火烤红薯,旁边摆着暖手炉,说是“外婆看到就知道我们屋里有多暖”。他把画贴在箱盖上,浆糊被炉火烤得半干,边角微微翘起,却像片要飞的火苗。

傍晚,雪籽变成了雪花,簌簌往地上落。苏晚用炉火炖了锅白菜粉条,五花肉的香混着白菜的甜,在屋里漫得满当当。思砚捧着大碗,吃得鼻尖冒汗,说“比夏天的凉拌菜暖多了”。林砚给他剥了个栗子,“慢点吃,外婆说‘立冬的饭要吃热乎,才能抗住一冬的寒’”。

夜里,炉火渐渐转弱,只剩炭火在灶膛里暗红地燃着。思砚躺在热炕上,被窝里还留着炭火的暖,他手里攥着块烤焦的红薯皮,说是“给外婆的小零食,闻着就香”。苏晚坐在床边,给他讲炉火的故事,说“这火在灶膛里烧了一天,把柴的劲都变成了暖,就像我们等外婆来,攒了满屋子的热,见面时才能把她裹得严实”。

林砚走进来,手里拿着件新做的棉袍,是用母亲寄来的深蓝色灯芯绒缝的,里子絮着厚厚的新棉,领口绣着小小的火焰图案。“明天穿这个去串门,”他把棉袍放在炕头,“雪下大了,这棉袍挡风,像裹着炉火的暖。”苏晚摸着棉袍的厚实,突然觉得这立冬的炉火里,藏着最踏实的盼——是孩子贴在箱上的画,是老人的干柴,是街坊的羊肉汤,把冬天的冷都烧成了暖。

这个立冬,没有惊天动地的暖意,只有灶膛的炉火、碗里的热汤和家人的相守,却比任何华丽的篇章都更动人。因为他们都知道,最质朴的温暖,从来都藏在这些跳动的火苗里——是思砚沾着炭灰的指尖,是老先生的铜手炉,是林砚添柴的手,是立冬夜里那缕渐弱的炭火,藏着岁月的温厚与期盼。

而那些燃在灶膛的火,那些盛在碗里的热,那些裹在棉里的暖,终将像这渐深的冬意一样,在时光里慢慢沉淀,让每个冬天的日子,都带着炉火的温,带着相聚的甜,等那个最牵挂的人,笑着靠近灶膛,说声“这火真旺,烤得人心里都发烫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