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阙:消逝的营造技艺
1972年的北京,春寒料峭。故宫西北角的建福宫花园修复工地上,一场关于古建筑修复方法的争论正在进行。宁瑜与阿翎站在太和殿的汉白玉台阶上,望着远处脚手架林立的工地。
必须使用现代材料!戴着安全帽的年轻工程师指着手中的图纸,传统的油满工艺太落后了,我们应该用环氧树脂进行加固。
胡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匠人激动地跺着手中的拐杖,这是老祖宗传了六百年的手艺!太和殿能历经地震雷火而不倒,靠的就是这些传统工艺!
阿翎今日穿着一件藏蓝色工装,外罩米色风衣,发间别着一枚精巧的榫卯造型发簪。她轻声对宁瑜说:宁哥哥,我听到这些古建筑在哀鸣。那些传承千年的营造技艺正在被遗忘。
被称为最后的大木作的雷师傅,是故宫修缮处最年长的匠人。此刻他正抚摸着太和殿的金柱,眼神中满是忧虑。
雷师傅,这批木料什么时候能处理好?年轻的工程负责人问道,下个月就要开始梁架安装了。
雷师傅缓缓摇头:小李啊,木材处理急不得。你看这楠木,要经过三伏三九的自然干燥,再用传统药液浸泡防腐,最后还要用大漆做地仗。这一套工序下来,少说也要三年。
年轻的李工程师不以为然:现在都有烘干窑和化学防腐剂了,三个月就能完成。雷师傅,时代在进步啊。
进步?雷师傅苦笑,你们那些化学药剂,过不了五十年就会失效。而太和殿的梁柱,历经六百年还坚固如初。你说哪个更进步?
就在这时,工地突然传来一阵惊呼。众人赶去时,只见一座刚刚修复的配殿的梁架出现了明显的变形。
怎么会这样?李工程师脸色发白,我们完全是按照现代工程标准施工的!
雷师傅仔细检查后叹息:这是木材的活劲儿还没去掉。现代烘干技术太快,木材内部的应力没有完全释放,安装后就容易变形。
阿翎凝神观察,发现那些用现代工艺处理的木料周围笼罩着紊乱的气息,而传统工艺处理的木料则散发着温和稳定的灵光。
雷师傅说得对,宁瑜低声道,古法营造讲究的是顺应材料的本性,而不是强行改变。
是夜,雷师傅带着宁瑜和阿翎来到他的工作室。这里堆满了各种传统营造工具——从丈量用的营造尺到雕刻用的凿子,每一件都饱经沧桑。
这是我祖上传下来的《营造法式》注释本,雷师傅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泛黄的古籍,雷家世代都是营造匠人,从永乐年间修建紫禁城开始,到如今已经传了二十代。
他翻开书页,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营造口诀和秘诀。
你们看这句木有死活,石有刚柔雷师傅解释道,说的是要根据材料的特性来施工。现在的年轻人,就知道按图纸来,完全不懂这个道理。
阿翎注意到,当雷师傅讲述这些营造秘诀时,那些工具都会发出微弱的共鸣,仿佛在回应他的话语。
这些工具...都是有灵魂的。阿翎轻声说。
雷师傅惊讶地看着她:姑娘好眼力。没错,真正的好工具要用心血来养。我这把斧子,跟了我五十年,比有些年轻人的年纪都大。
就在这时,工作室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一个年轻工匠慌张地跑进来:雷师傅,不好了!武英殿的藻井...藻井出现裂缝了!
中阙:营造之魂
众人赶到武英殿时,眼前的景象令人心痛。这座明代建筑的精华——蟠龙藻井上出现了一道明显的裂缝,精美的彩绘也开始剥落。
立即搭设保护架!雷师傅果断指挥。
在检查藻井结构时,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些出现险情的部位,在灯光下竟然泛着幽幽的蓝光,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你们听!阿翎突然说,这座宫殿在说话。
宁瑜凝神细听,果然听到梁柱间传来若有若无的吟诵声,那是历代匠人在施工时念诵的口诀。
当天深夜,月明星稀。宁瑜和阿翎留在武英殿守夜。子时刚过,整座宫殿突然泛起柔和的金光。在月光下,梁架上的彩绘仿佛活了过来,蟠龙藻井中的金龙似乎也在轻轻摆动。
我是营造之魂,一个浑厚的声音在殿中回荡,六百年来,我见证了多少能工巧匠的心血,承载了多少营造智慧的结晶。如今,这些宝贵的技艺就要失传了吗?
雷师傅闻讯赶来,见到这神奇的一幕,激动得老泪纵横:祖师爷显灵!求您指点迷津!
营造之魂叹息道:古建筑保护,不能只靠修补。要让营造技艺传承下去,必须找到与现代工程结合的方式。
它指向出现裂缝的藻井:你们看,这些传统工艺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后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营造之魂需要真正的理解和传承。
在营造之魂的指引下,他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那些严格按照传统工艺修复的部位,历经数百年依然坚固;而那些随意改动工艺的地方,往往最早出现问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