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阙:园林绝唱
1966年的苏州,秋雨绵绵。拙政园内,一场关于古典园林命运的讨论正在荷风四面亭中进行。宁瑜与阿翎坐在亭中,听着老园丁与年轻干部之间的激烈争论。
必须立即停止修缮!年轻的文保干部小李激动地说,这些亭台楼阁都是封建社会的产物,现在新时代了,应该拆掉建工人文化宫!
你懂什么!白发苍苍的老园丁周师傅颤抖着手指着满园景致,这是五百年的匠心传承,一草一木都有灵性!拙政园不仅是园林,更是活着的文化!
阿翎今日穿着一件墨绿色旗袍,外搭米色针织开衫,发髻上别着一支精致的园林窗花造型发簪。她轻声对宁瑜说:宁哥哥,我听到这座园林在低声啜泣。它的灵魂正在被撕裂。
雨水顺着亭角的瓦当滴落,在池塘中激起圈圈涟漪。在普通人眼中,这只是座美丽的园林,但在宁瑜和阿翎看来,整座园林都笼罩在一层哀伤的灵光中。
主持会议的园林管理处主任王守仁长叹一声,他是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深知这些古典园林的价值。
我老师毕生致力于古建筑保护,王守仁沉重地说,若是知道今天的局面,不知该有多痛心。
争论最终不欢而散。王守仁独自留在亭中,望着池中残荷发呆。
王主任。宁瑜上前打招呼。
王守仁转过身,苦笑道:让二位见笑了。拙政园历经明、清、民国,躲过了战乱,熬过了动荡,难道真要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
他带着宁瑜和阿翎漫步在园中。雨水洗过的园林格外清新,但处处可见衰败的迹象——彩绘剥落,假山倾颓,花木凋零。
这是远香堂,王守仁指着一座精美的厅堂,香远益清之意,是赏荷的最佳位置。可是现在...
他指向堂前:池水淤塞,荷花凋零,已经三年没有开花了。
阿翎凝神观察,发现园林中的灵光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黯淡。
不只是疏于打理,宁瑜敏锐地指出,这座园林的正在消散。
就在这时,一个园丁急匆匆跑来:王主任,不好了!见山楼的梁柱出现裂缝,可能要塌了!
中阙:园魂苏醒
众人赶到见山楼时,眼前的景象令人心痛。这座以借景手法闻名的小楼,主要承重梁出现了一道触目惊心的裂缝,整座建筑摇摇欲坠。
立即疏散!设置警戒线!王守仁果断指挥。
在检查建筑安全时,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些出现险情的建筑,竟然在雨中发出幽幽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你们听!阿翎突然说,园林在说话。
宁瑜凝神细听,果然听到风中传来若有若无的吟诵声,那是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诗句。
当天深夜,雨势渐歇。宁瑜和阿翎留在园中守夜。子时刚过,整座拙政园突然泛起柔和的光芒。在月光下,园中的亭台楼阁、假山水池都仿佛活了过来。
我是园魂,一个温雅的声音在园中回荡,五百年来,我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承载了多少文人雅士的梦想。如今,难道真要烟消云散了吗?
王守仁闻讯赶来,见到这神奇的一幕,激动得热泪盈眶:园魂有灵!求您指点迷津!
园魂叹息道:园林保护,不能只靠修缮。要让园林艺术传承下去,必须找到与新时代融合的方式。
它指向那些破损的建筑:你们看,这些亭台之所以加速朽坏,是因为它们太久没有被人欣赏、理解、感悟。园魂需要知音的滋养。
在园魂的指引下,他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那些经常有文人雅集、书画写生的区域,建筑保存得更好;而那些长期封闭的区域,损坏速度更快。
我明白了!王守仁恍然大悟,园林就像人一样,需要交流,需要被欣赏,需要传承。
但是,如何在保护园林的同时让其中的艺术精神传承下去,成了一个难题。完全开放会加速损坏,完全封闭又会导致艺术失传。
就在这时,阿翎提出了一个建议:为什么不把园林的艺术精髓记录下来呢?
王守仁摇头道:我们试过拍照、测绘,但总是无法捕捉到那种神韵。园林的美在于步移景异、四季变换,这些都是静态记录无法表现的。
宁瑜沉思片刻,说道:也许我们可以寻求一种既能保护实体,又能传承意境的方法。
在园魂的帮助下,他们开始尝试一种特殊的园林保护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要保护建筑实体,还要记录园林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内涵。
首先是要解决建筑老化的问题。王守仁请来了古建专家和传统工匠,共同研究园林建筑的修复工艺。
现代工程技术可以提供加固方案,建筑专家说,但可能会改变原有的建筑特色。
老工匠仔细检查梁柱后说:这是香山帮的工艺,要用传统方法才能修复。
在多次试验后,他们找到了一种结合现代技术和传统工艺的修复方法:先用现代材料进行结构加固,再用传统工艺进行外观修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