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书山有路,勤为径
汉城大学图书馆医学馆区,夜晚十点的钟声透过厚重的墙壁,闷闷地传了进来。这钟声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如同灰姑娘魔咒解除的预告,意味着一天学习的结束,该收拾东西返回宿舍或家中了。阅览室里响起一阵窸窸窣窣的收拾声,椅子拖动的声音,低低的告别语。很快,原本座无虚席的宽敞空间便空旷下来,只剩下零星几个特别刻苦的身影,依旧埋首于书山卷海之中。郑银珠,便是这其中之一。
她坐在一个靠窗的位置,台灯洒下温暖而专注的光晕,照亮了她面前摊开的《格氏解剖学》和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她正对着一个复杂的颅骨结构图,手指轻轻点在图纸上,嘴唇无声地翕动,默记着那些拗口的拉丁文名词和它们对应的位置、功能。她的眼神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浓缩在这方寸的书页之间。
图书管理员,一位姓姜的中年女士,开始例行闭馆前的巡视。她穿着素净的毛衣,脚步很轻,带着一种长年与书籍为伴的宁静气质。她走到银珠桌旁,温和地提醒道:“同学,十点零五分了,我们很快要闭馆了。”
银珠从知识的海洋中猛地被拉回现实,她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脸上露出一丝歉然的微笑回道:“啊,好的,谢谢姜老师提醒。我马上收拾。”
姜管理员对这张清秀而刻苦的面孔早已熟悉。近一个月来,这个女孩几乎是每晚最晚离开的几个学生之一。“又是你啊,郑银珠同学。”姜管理员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天天这么拼,要注意身体啊。”
“没关系,姜老师,我习惯晚一点睡。白天课程紧,只有晚上才能静下心来整理和消化。”银珠一边说着,一边开始有条不紊地将书本和笔记收进那个洗得有些发白的帆布书包里。
“现在的年轻人,像你这么用功的不多见了。”姜管理员感叹道,顺手帮银珠扶正了一本差点滑落的参考书,“医学部的新生吧?压力是不是特别大?”
“嗯,是的。”银珠拉上书包拉链,背在肩上,站起身,“压力是有,但更多的是觉得知识太有趣了,总想多学一点。”
“保持这种心态很好。”姜管理员点点头,和银珠一起往出口走去,“不过,弦也不能绷得太紧。图书馆是十点闭馆,但你回去的路上要小心,尤其是女孩子。”
“谢谢姜老师,我会注意的。我家就在学校附近,走路很快的。”银珠感激地笑了笑。在异乡求学,这种来自长者的细微关怀,总能让她感到一丝暖意。
走出图书馆大门,深秋的夜风带着凉意扑面而来,让银珠因长时间专注而有些昏沉的头脑为之一清。她紧了紧外套的领口,踏着路灯下斑驳的光影,走向学校旁边那个自己买的四室一厅的房子。这段大约十分钟的夜路,成了她一天中难得的放空时间。她通常会回顾一下当天学到的重点,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想,只是感受着夜的静谧。
这样的生活节奏,从开学第二个月起,就几乎成了银珠的常态。医学院的课程如同永不停歇的齿轮,推动着他们不断向前。《生物化学》的代谢途径网越织越密,《生理学》开始讲解复杂的内环境稳态调节,而《系统解剖学》更是进入了神经血管分布的“魔鬼区域”,需要记忆的细节呈指数级增长。
这天下午,刚上完一节信息量爆炸的《生理学》课,银珠和朴慧珍、崔成贤随着人流走出教学楼。朴慧珍揉着太阳穴,哀叹道:“我感觉我的脑细胞已经超载了!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醛固酮调节……天啊,一个肾脏怎么就那么复杂!”
崔成贤也是一脸凝重道:“关键是这些机制还互相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老师讲得是清楚,但课后不花几倍时间消化,根本跟不上。”
银珠深有同感,但她已经摸索出一些方法说道:“我觉得可以试着用流程图把整个水盐平衡调节画出来,把激素作用的部位、效果标清楚,这样会比单纯看文字好理解很多。”
“流程图?好主意!”朴诚贤眼睛一亮,“银珠你总是有办法。要不,我们找个时间一起整理笔记?互相补充,说不定效率更高。”
朴慧珍立刻举手赞成:“我同意!人多力量大!而且我可以贡献我阿爸偶尔透露的一些临床小窍门,虽然可能超纲,但有助于理解。”
银珠欣然同意说道:“好啊,图书馆的讨论区怎么样?那里比较安静,资料也方便查。”
于是,三人学习小组的定期活动就此形成。他们通常约在没课的下午或晚上,在图书馆开辟一个角落,摊开各自的笔记和教材。
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朴慧珍看着银珠那本记得密密麻麻、条理清晰,甚至用不同颜色笔标注重点和疑问的解剖学笔记,惊叹道:“银珠啊,你的笔记也太漂亮了吧!这简直可以拿去出版当教辅了!”
银珠不好意思地笑笑说道:“只是习惯把老师讲的和自己想的都记下来,方便以后复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