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惠民集团”的架构在白板上清晰可见,周晓云带回的财务管理制度也开始在三个事业部间艰难却坚定地推行。然而,林薇和楚瑶都清醒地意识到,框架易立,血肉难丰。无论是负责零售的宋卫国,主抓食品的宋建国,还是管理“宋锦”的宋卫民,他们的能力天花板,已然在日益复杂的管理事务中若隐若现。经验固然宝贵,但面对即将到来的、更广阔的市场和更激烈的竞争,集团迫切需要注入新的思维方式,需要来自外部、经过系统训练的专业视野。
这个想法,在又一次为来年预算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家庭会议上,变得无比迫切。
“去省城招聘大学生。”林薇在会议尾声,抛出了这个石破天惊的决定。
“大学生?”赵金凤首先表示了最本能的质疑,“那些娃娃,墨水是喝得多,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懂得咱这乡下地方的生意?来了指不定怎么眼高手低呢!”
连宋建国也皱起了眉头,语气里带着惯有的审慎:“大学生心气高,咱这小庙,请得来吗?就算请来了,能留得住?别到时候白费功夫。”
楚瑶却坚定地站在林薇一边:“娘,大哥,咱们的超市、食品坊、服装厂,早就不是‘乡下生意’了。我们需要懂得现代管理方法的人,需要会做市场分析、懂得品牌运营的人。这些,光靠我们自己摸索,太慢了。大学生或许没经验,但他们有我们不具备的知识和视角。”
周晓云也轻声补充,她刚从省城学习归来,最有发言权:“系统的知识确实不一样。他们学过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经济学,这些能帮我们看到自己看不到的问题。”
宋卫国沉默地抽着烟,最终磕了磕烟灰,一锤定音:“我看行。咱们这摊子,是得换换脑筋了。老二媳妇二和老三媳妇儿看准的事,没错。”
决议已定。宋家通过周晓云在省城学习时建立的人脉,联系上了省商业专科学校的就业办。一份精心撰写的招聘启事被送了过去——“宋氏惠民集团”,这个名字对毕业生们是陌生的,但“市场经理”、“生产管理专员”的职位,以及林薇咬牙定下的、远高于国营单位水平的薪资和“提供住宿”的承诺,还是吸引了一些敢于吃螃蟹的年轻人。
经过几轮筛选(面试官是林薇、楚瑶和周晓云),两名应届毕业生脱颖而出。
张明,二十二岁,瘦高个,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眼神里带着理论优等生特有的清亮与自信。他学的是商业企业管理,言谈间满是“市场细分”、“SWOT分析”、“科层制效率”等新鲜词汇。
李莉,一个扎着马尾辫,面容清秀却眼神倔强的姑娘,同样是商业管理专业,但似乎对案例和实践更感兴趣,提问往往一针见血。
他们的到来,在宋家屯和集团内部,都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村民们用看稀罕物的眼神打量着这两个“城里来的秀才”;宋家几个兄弟则保持着礼貌的观望;而集团内部的员工,尤其是那些跟着宋家从摆地摊做起的老员工,则隐隐抱有几分排外的情绪和看笑话的心态。
冲突,在张明和李莉正式上岗后不久,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张明被分配到了零售事业部,协助宋卫国。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了几天时间,拿着一块写字板,在超市里到处观察、记录。然后,他拿出一份洋洋洒洒的《宋记超市运营优化建议书》,找到宋卫国。
“宋经理,”张明推了推眼镜,语气充满干劲,“我发现我们超市存在几个明显问题。第一,货品陈列缺乏科学规划,应根据顾客动线和购买习惯,将关联商品就近摆放,比如牙膏旁边放牙刷,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按品类死板划分。第二,库存管理粗放,没有安全库存概念,全凭经验,容易导致缺货或积压。我建议引入ABC分类法,对商品进行重点管理。第三,员工服务流程缺乏标准化,我观察到三名收银员的操作流程各不相同,影响效率……”
宋卫国皱着眉头,耐着性子听。有些词他听得云里雾里,但核心意思他明白——这小伙子觉得他管得不行。他心里有些不快,超市能有今天,是他带着人一点一滴干出来的,现在倒被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指点江山。
“小张啊,”宋卫国打断他,语气带着长辈的宽厚,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抵触,“你说的这些,听着是那么个理儿。可咱这超市,来的大多是乡里乡亲,习惯了自己找东西。你说的那个什么动线,他们不一定认。至于库存,老王(指老采购)干了十几年,心里有本账,啥时候该进啥货,他心里门清。还有员工,都是熟人,非要弄得跟机器似的,怕伤了和气。”
张明愣住了,他满腹经纶,准备了一套套理论,却没想到被“乡里乡亲”、“心里有本账”、“伤了和气”这些朴素的理由给挡了回来。他试图争辩:“宋经理,科学管理是为了长远发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