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卫东从南方回来的第三天,就敏锐地察觉到公司里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氛。
“这是什么?”他拿起办公桌上新出现的表格,眉头紧锁。表格上密密麻麻列着各种指标:库存周转率、坪效、人效、客单价...全是些他半懂不懂的名词。
助理小张小心翼翼地回答:“宋总,这是杨总监要求各部门每月填写的绩效考核表。”
“绩效考核?”宋卫东冷哼一声,把表格扔回桌上,“我跑业务的时候,他杨帆还在学校里背课本呢!现在倒来考核我了?”
正说着,门外传来宋卫国响亮的声音:“我不管什么流程!这批货今天必须发出去!”
宋卫东推门出去,看见大哥正对着电话那头大发雷霆,脸色铁青。
“大哥,怎么了?”
宋卫国重重挂上电话,气得手指发抖:“你说这个杨帆是不是存心跟咱们过不去?客户急着要的那批服装,就因为送货单上少了个签名,物流部就不敢发货!非要等采购部补签字!这不是耽误事吗?”
这时,宋建国也阴沉着脸从电梯里走出来,手里捏着一叠文件:“你们看看!财务部把我上个月的招待费报销单打回来一半!说是不符合新规定!我请工商局的人吃饭,难道还要事先打报告?”
三兄弟站在走廊上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愤怒和无奈。
“这个杨帆,到底想干什么?”宋建国咬牙切齿。
当天下午的管理层周会上,矛盾彻底爆发了。
杨帆正在讲解新的库存管理方案,宋卫国突然打断他:“杨总监,你这些理论在纸上说得通,但实际运营不是做数学题!你要求的安全库存量根本不够,遇到销售旺季或者供应商延迟送货,我们拿什么卖给顾客?”
杨帆推了推眼镜:“宋总,我是根据过去三年的销售数据计算出...”
“数据数据!你就知道数据!”宋卫国猛地拍桌而起,“我管仓库十几年了,什么时候该备货,备多少,我心里没数吗?非要按你那个什么公式来?”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凝固。
李大明趁机接话:“杨总监,你要求所有供应商都要重新招标,那合作了十年的老伙伴怎么办?人家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帮过我们,现在说甩就甩?”
“不是甩掉,是通过公平竞争优化供应商体系。”杨帆试图解释。
“什么公平竞争!”宋建国冷笑,“不就是谁价格低用谁吗?质量呢?交期呢?这些都能用价格衡量?”
杨帆深吸一口气:“我们有一套完整的供应商评估体系,价格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得了吧!”宋卫国再次打断他,“你那些评估体系,不就是几张表格吗?真正的合作关系是靠时间积累的信任,不是靠填表格填出来的!”
宋卫东见状,赶紧打圆场:“大家都冷静点。杨总监的方法可能有些生硬,但初衷是好的...”
“卫东,你才从南方回来,不了解情况。”宋建国不满地看着弟弟,“这个杨帆来了以后,把公司搞得乌烟瘴气!什么都要按流程,什么都要填表格,效率比以前还低!”
会议不欢而散。
会后,宋卫东特意留下来找杨帆沟通。
“杨总监,我大哥他们说话直,你别往心里去。”宋卫东递给杨帆一支烟,被摆手拒绝后自己点上,“他们在宋氏干了十几年,突然要改变,确实很难接受。”
杨帆整理着会议资料,语气平静:“我理解。但企业管理不能总是靠经验主义。宋总,你在南方应该也看到了,现代企业都是靠数据、靠流程、靠制度...”
“我明白。”宋卫东吐了个烟圈,“但改革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你一下子推这么多新东西,老人们接受不了。”
“时间是最大的成本。”杨帆抬起头,目光坚定,“宋氏正在快速发展期,如果现在不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等问题爆发就晚了。”
宋卫东沉默片刻:“给我点时间,我做做我哥他们的工作。”
然而,调解工作比宋卫东想象的要难得多。
当晚,宋卫东请两个哥哥吃饭,试图缓和关系。
“大哥、二哥,我觉得杨帆有些建议还是有道理的。”宋卫东给两人倒酒,“我在南方见识过,那些大企业都是这么管理的...”
宋卫国把酒杯重重一放:“卫东,你才出去几个月,就学会帮外人说话了?”
“我不是帮外人说话,”宋卫东耐心解释,“你们想,上次月饼事件不就是因为管理混乱才发生的吗?如果我们有规范的流程...”
“那件事早就过去了!”宋建国打断他,“就因为一次意外,就要否定我们所有的功劳?就要把我们从零开始打拼出来的一切都推倒重来?”
宋卫国红着眼睛:“卫东,你还记不记得,咱们刚开始做超市的时候,为了省运费,咱仨轮流开拖拉机去进货?冬天零下二十度,拖拉机在半路熄火,咱们推了整整三里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