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梦回贞观,我成王珪次子 > 第153章 长安风云(上)

梦回贞观,我成王珪次子 第153章 长安风云(上)

作者:一井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6 11:45:39

时光的轮盘冷酷转动,不曾为任何人停留。

就在嶲州于王玉瑱手中逐渐蜕变的这近五年里,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安城,同样经历了足以载入史册的巨变与动荡,其间浸满了泪水、鲜血与无声的硝烟。

首先降临的,是举国同悲的噩耗。

母仪天下的文德皇后长孙氏,终究未能战胜沉疴,在一个梨花凋零的春夜里,溘然长逝于立政殿。

这位贤德淑贞、始终以柔韧臂膀为李世民支撑起后宫乃至部分前朝事务的奇女子,她的离去,不仅带走了帝王心中最温暖的慰藉,也仿佛抽走了贞观朝堂的一根重要支柱。

李世民悲痛欲绝,辍朝日久,下令举国哀悼,谥号文德,葬于昭陵。

长安城素缟漫天,悲声不绝,帝国的天空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

然而,祸不单行。

就在同一年,另一位曾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功勋的国之柱石——翼国公秦琼,也因多年旧伤复发,药石罔效,溢然长逝。

秦琼的离世,对正处于丧妻之痛中的李世民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浴血杀敌的记忆犹在,昔日并肩的战友却已天人永隔,这让李世民的情绪愈发低沉,性情也似乎变得更加敏感与难以捉摸。

而最为惊心动魄的,莫过于随之彻底表面化、白热化的夺嫡之争。

长孙皇后在世时,以其智慧和影响力,尚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魏王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之间的关系,维系着那脆弱的平静。

但随着她的离去,如同撤去了最后一道缓冲的屏障。

李世民将对亡妻的思念与情感,部分转移到了酷似其母的魏王李泰身上,对李泰的宠爱与纵容几乎不再掩饰,赏赐不断,恩遇日隆,甚至默许其招揽学士编纂《括地志》,广布声望。

反观太子李承乾,因足疾带来的自卑与压力,加之感受到父皇日益明显的偏爱,行为愈发乖张荒诞。

最终,他被魏王李泰一党抓住了致命的把柄——私幸太常乐人称心,同卧同起,赏赐无度!

此事被李泰派人巧妙而狠辣地揭发到李世民面前。可以想见,正处于连番打击下、心绪极度不佳的李世民是何等震怒!

他视为帝国储君、未来希望的儿子,竟行此等不堪之事!

盛怒之下,李世民毫不犹豫地下令处死了称心及东宫一众与此事相关的属官、宦官,牵连者众,东宫几乎为之一空,血流成河。

更令人心惊的是,就连以耿直敢谏、身为太子老师的郑国公魏征,也因“教导无方、约束不力”而受到了严厉的斥责与惩戒,虽未罢官去职,但圣眷已大不如前,在朝中的影响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经此一役,太子李承乾的地位岌岌可危,声望扫地。

而魏王李泰则气势更盛,咄咄逼人,围绕在两位皇子身边的朝臣们也彻底撕下了温情脉脉的面纱,各自站队,互相攻讦,朝堂之上,暗流汹涌,已呈水火不容之势。

长安城,这座帝国的中枢,在失去国母与宿将的悲痛之后,又陷入了立储之争的狂风暴雨之中,空气中弥漫着不安与躁动,仿佛预示着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不知道那位日渐阴郁的天子,最终会将这大唐的万里江山,托付到何人手中。

而远在嶲州的王玉瑱,虽暂时远离了这权力漩涡的中心,但他与长安千丝万缕的联系,注定他无法永远置身事外。

长安,崇仁坊,王珪府邸。

相较于四年前,这座府邸的门庭愈发显赫,车马络绎不绝,前来拜会的官员士绅几乎要踏破门槛。

原因无他,府邸的主人王珪,如今身兼二职,不仅仍是魏王府文学馆的馆长,深受魏王信赖,更在前不久被陛下擢升为礼部尚书,位列九卿,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清贵而权重。

一时间,王珪俨然成了长安城中最为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

每日前来递帖求见、以期攀附的官员多如过江之鲫,各种珍玩礼物更是如流水般送入府中,虽多半被王珪以“清廉自守”为由退回,但其权势之煊赫,已是不争的事实。

更有消息传出,待长乐公主与长孙冲的婚仪之后,陛下将再降恩典,将南平公主下嫁于王珪的幼子王敬直。

太原王氏一门眼看着将添一位驸马,与皇室姻亲关系变得更为紧密。其风头之劲,甚至隐隐有与当朝国舅、赵国公长孙无忌分庭抗礼之势。

然而,在这表面风光无限的背后,王珪与其仍在吏部担任考功司郎中的长子王崇基,却是忧心忡忡。

夜色深沉,书房内烛火摇曳,驱散了白日的喧嚣。

王珪卸下一身官袍,只着一件寻常家居的深衣,眉宇间带着一丝难以化开的疲惫与凝重。王崇基坐在下首,亦是眉头紧锁。

“父亲,”王崇基率先打破沉默,声音低沉,“今日吏部考核,又有几位官员因与东宫过往甚密而被黜落,补上去的,多是……魏王门下或与之亲近之人。这般态势,愈发明显了。”

王珪缓缓呷了一口已然微凉的茶,叹息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啊。陛下对魏王的偏爱,自皇后娘娘薨逝后,已是朝野皆知。

太子失德,授人以柄,如今东宫之位摇摇欲坠,这夺嫡之风,眼看就要演变成滔天巨浪了。”

王崇基脸上忧色更浓:“我王家如今看似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实则已身处风口浪尖。

父亲您身为魏王师,又居礼部要职,在外人眼中,我们早已是铁杆的魏王党。可这从龙之功,风险何其巨大?一旦行差踏错,便是万劫不复之境。

儿子在吏部看得分明,长孙无忌大人虽表面不偏不倚,但其根基深厚,态度暧昧;房玄龄大人等多是静观其变……我们王家,是否……太过醒目了?”

这正是王珪心中最大的隐忧。他一生谨慎,崇尚儒家中正之道,不愿轻易卷入这等最为酷烈的政治倾轧。

他沉吟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为父何尝不知?只是如今势成骑虎。魏王倚重,陛下信宠,我等若此时表现出丝毫疏离,恐立招祸端。

唯有谨言慎行,秉公处事,不主动参与攻讦,亦不轻易表态,或可在这惊涛骇浪中,求一线安稳。”

他看向儿子,语气郑重地叮嘱:“崇基,你在吏部,位置关键,更需如履薄冰。考核官员,务必要以才德、政绩为准绳,绝不可被人抓住结党营私的把柄。我王氏累世清名,不能毁于一旦。”

“儿子明白。”王崇基肃然应道。

书房内一时陷入了沉默,沉重的气氛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政治的诡谲与无情,让这对位居高位的父子也感到了深深的无力。

过了许久,王崇基似乎想驱散这压抑,换了个话题,脸上勉强挤出一丝笑意:“说起来,嶲州那边前日来了家书,说二弟不日便将携家眷返回长安了。算算日子,鱼璃生下的那对龙凤胎,也该有两岁了吧?正是最惹人怜爱的时候。”

提到远在嶲州的次子和那未曾谋面的孙儿孙女,王珪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一抹真切的、属于祖父的柔和神色。

他捋了捋胡须,眼中带着期待:“玉瑱那孩子,一去便是将近五载。虽说在那边似是做了些营生,未曾荒废,但终究是离家太久。至于两个小家伙也定是如同旭儿一般惹人怜爱。”

他几乎能想象到,两个粉雕玉琢的娃娃在庭院中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可爱模样,这让他因朝局而烦闷的心绪,得到了些许慰藉。

王崇基也笑道:“二弟信中说,两个孩子甚是聪慧活泼。待他们回来,父亲便可享含饴弄孙之乐了。只是不知二郎在嶲州这几年,那不羁的性子可曾收敛些?莫要再将侄儿侄女也带得那般顽皮才好。”

王珪闻言,亦是莞尔,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诗酒风流、不拘小节的二儿子,摇头轻叹:“玉瑱啊……只要他平安归来便好。至于性子,随他去吧,只要不行差踏错,诗酒风流……也算是我王氏家风了。”

父子二人相视一笑,书房内因朝政而带来的阴霾,似乎被这份即将到来的天伦之乐冲淡了不少。

他们此刻全然不知,他们口中那个需要担心“行差踏错”的二郎王玉瑱,在遥远的嶲州,早已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而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掌控着庞大盐利、脚下踏着无数尸骨的一方枭雄。

他即将带回长安的,不仅仅是儿女绕膝的温馨,更是一股足以在已然暗流汹涌的长安,掀起新的、未知波澜的潜流。

窗外,长安的夜色依旧深沉,而王珪府中的这点温馨期盼,在这巨大的政治漩涡面前,显得如此珍贵,又如此脆弱。

侍女轻轻推门而入,奉上新沏的热茶和几样南平公主日前派人送来的精致点心,悄然打破了书房内凝重的气氛。

王珪看着那绘着缠枝莲纹的青瓷茶盏,目光微动,终是挥了挥手,将对朝局的忧虑暂时压下。

“罢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崇基,你也早些回去歇息吧。明日……还需上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