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吐了口烟,悠然道:“当然是自己开厂。
大陆建厂成本低,十几万就能搞定厂房,再加十几万买设备。
工人工资也便宜,三十万就能开个小厂。
要是资金充裕,规模还能更大,毕竟东南亚市场潜力不小。”
严宽迟疑道:“可您刚才不是说可能会亏钱?”
“你要明白,东南亚市场只是其中一个选择。
大陆的市场更为广阔。
当然,这取决于你的能力,能否把品牌做起来。
如果做得好,肯定不会亏本。
但要是不会宣传,那些衣服生产出来,就只能堆在仓库里发霉。”
“原来如此!”
严宽点了点头,陷入沉思。
他经商已有十年。
这十年来,他借着香江市场的蓬勃发展,积累了不少财富。
如今,他的账户里有五十万港币现金。
另有三十多万的股票资产。
再加上名下的商铺,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
但他意识到,在香江这个地方,自己的资产根本不算什么。
距离真正的衣食无忧还差得远。
因此,他必须继续奋斗。
然而,眼见越来越多人投身商海,未来的竞争只会愈加激烈。
赚钱恐怕也会越来越难。
必须另寻出路。
刚才那位小老板的话,让他看到了一条新路。
如果这条路能走通,即便生意不能大红大紫,至少比现在强得多。
犹豫片刻后,他暗暗下定决心——
一定要去大陆开一家工厂。
规模不必太大,能满足生产需求即可。
况且……他手底下还有几家商铺从他这里进货。
如果这些商铺能帮他铺货,再把价格压低三分之一呢?
这不就是现成的市场吗?
再发展一些新客户,生意不就好起来了!
严宽的选择,让他的身价后来暴涨至数亿港币。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但不得不承认,真正有想法并付诸行动的人——
未必百分之百成功。
可如果不去尝试,失败的概率就是百分之百。
随着香江的发展,商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不少人开始转向大陆进货,为了保证质量,他们绞尽脑汁,将香江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都带了过去……
……
商家们积极备货,以充足库存迎接年货节。
而香江市民则摩拳擦掌,攥紧青山集团的优惠券,等待年货节拉开帷幕。
腊月十五,香江年货节正式启动。
当天虽非假日,但前来购物的人群依然络绎不绝。
一些媒体原本打算采访年货街商家备货情况,却未能如愿。
记者转而将镜头对准外围驻足观望的市民,他们脸上写满困惑。
记者问道:“每年年货节都吸引大量顾客,今年似乎格外热闹。
你们是来买年货的吗?”
“是啊!”
“为什么不进去呢?”
市民苦笑着回答:“我身体不好,挤不动。
先等等,等人少些再进去。”
“往年也这样吗?”
“前两年还好,后来年货节总是人山人海。
可离过年还有半个月,这么早囤货,不怕年前就吃光吗?”
记者忍俊不禁——对方似乎没意识到自己也属于“提前采购”的一员。
香江年味浓郁,大家自然忍不住抢先购置。
何况家电之类的商品,现在还能精挑细选,临近春节根本抢不到。
“能冒昧问个私人问题吗?”获得许可后,记者继续:“您每年在年货节大概消费多少?”
市民踌躇片刻,不好意思地说:“说不准……看到喜欢的优惠商品就停不下来。
第三次年货节时,我花了五千港币,相当于半年工资。”
“觉得值得吗?”
“当然!平时买要八千港币,那次省了三千。
而且这些东西带给全家欢乐,是金钱换不来的。
对了,必须感谢一个人——”
“是林先生吧?”
“没错!没有他创办年货节,我们哪能享受这些年味和优惠?林先生对我们老百姓的帮助太大了!你们媒体该多报道他。”
“您说得对,这确实是林先生的功劳……”
1692年,记者先后与三位人士交谈,耗时一个多时辰,入口处的人流才消退半数。
此刻步入其中,已不似先前那般摩肩接踵。
但年货街的各家商铺却迎来空前盛况。
每位店员至少要同时应对七八位顾客,忙得连擦拭额间汗珠的间隙都没有,足见场面之热烈。
在这里完全不必担忧交易达成率,既然走进店铺,必是存有购买之意。
只要主动询问店员,几乎必定成交。
加上优惠加持,顾客往往当即掏钱。
讨价还价?趁早打消这个念头。
若说出这话,店员多半无暇理会。
这并非怠慢,而是这里的规矩本就如此——平日原价打八折,还要什么优惠?此刻不买,转眼货品就可能进了他人之手,届时就只能另寻他处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