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听罢,抚掌赞叹:“好!好一个项羽!真乃朕之福将也!开疆万里,功在千秋!”他眼中精光闪烁,随即对侍立一旁的郎中令胥坤断然下令:“胥坤!”
“臣在!”胥坤立刻躬身应道。
“即刻传朕口谕,鸣钟召集所有此刻在宫中当值的官员,宣室殿集合,议政!朕要与众卿共享此旷世之功!”
“臣遵旨!”胥坤精神大振,深知此事非同小可,立刻转身,安排手下得力内侍分头疾行通传。
这道突如其来的紧急召集令,如同在平静的咸阳宫湖面投入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时近傍晚,夕阳的余晖给巍峨的宫墙镀上一层金边,各衙署内,三省六部、九卿各寺的官员们大多仍在伏案处理着日间未尽的公务。急促的脚步声和内侍尖细的传令声打破了这份忙碌的宁静:
“陛下有旨:所有在值官员,即刻前往宣室殿议事!”
“快!宣室殿集合!”
“何事如此紧急?”
“莫非边关有变?”
官员们心中惊疑不定,各种猜测瞬间涌现。北方匈奴异动?东南水患加剧?或是……某种更重大的变故?无人敢有丝毫怠慢,纷纷放下手中朱笔、卷宗,整理好官袍冠带,神色匆匆地走出衙署。
官靴踏在青石板上发出密集的声响,玉佩绶带随着急促的步伐轻轻撞击,一道道或绯或紫或青的身影,如同溪流汇入江河,从四面八方朝着帝国权力的核心——宣室殿涌去。
这些官员皆是帝国行政体系的中坚,平日各司其职,若非涉及国策、战争或重大庆典,极少如此大规模同时召见。
兵部的官员们因隐约听到尚书蒙恬之前那声中气十足的“大捷”,心中已有了几分模糊的预感,脸上不免带上了一丝期待与激动,但宫规森严,他们只能按捺住心情,彼此交换着心照不宣的眼神,步履却比旁人更快了几分。
通往宣室殿的长长宫道上,官员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低声交换着各自的猜测。
“张兄,可知陛下突然召集我等,所为何事?”一位身着青色官袍的户部员外郎低声询问身旁的同僚。
“着实难测啊,”被问及的官员捻着胡须,眉头微蹙,“年关将至,诸事繁杂,或许是关乎明年漕运、税赋预算之急务?需广泛听取意见?”
“未必,”旁边一位来自御史台的官员插话,他目光敏锐,“若是寻常政务,只需召相关部堂主官至两仪殿或暖阁奏对即可。如此兴师动众,鸣钟聚众于宣室殿……怕是非同小可,极可能是军国大事,甚至是……大捷或大丧!”他说到最后,声音压得极低。
“军国大事……”众人心中一凛,不约而同地加快了脚步,气氛无形中变得凝重而急切。
越接近那座象征着帝国最高决策殿堂的宣室殿,汇聚的官员越多,品级也越高。众人依循惯例,开始按照班次序列自动调整位置。位列百官最前方的,是三位权倾朝野、辅佐皇帝总揽全局的重臣:中书令李斯、尚书令陈平、门下省侍中冯去疾。
紧随这三位之后的,便是帝国统治机器的核心支柱——六部尚书及特殊机构首领:
兵部尚书蒙恬、户部尚书郑国、工部尚书程邈、吏部尚书杜赫、礼部尚书叔孙通、刑部尚书冯劫,以及黑冰台指挥使蒙毅。
再往后,则是按照品级高低排列的众多文武官员,文官博带峨冠,儒雅中透着精明;武将甲胄鲜明,豪迈中不失纪律。
济济一堂,人才鼎盛,无声地展示着大秦帝国此刻的蓬勃生机与强大国力。
待所有应召官员基本在殿外广场集结完毕,胥坤立于高阶之上,目光扫过黑压压的人群,微微颔示意。
原本细微的议论声迅速平息下去。李斯、陈平、冯去疾三位大佬相互看了一眼,无需言语,默契地同时迈步,带领着这支汇聚了帝国精英的庞大队伍,步履沉稳庄重地踏上白玉台阶,迈过高大的门槛,踏入那座灯火通明、肃穆恢宏的宣室殿。
殿内,陛阶之上,龙椅空悬,静静地等待着它的主人。
百官鱼贯而入,宽大的殿堂顿时被填满,却鸦雀无声,只剩下细微的呼吸声和官袍摩擦的窸窣声,一股无形的、令人屏息的庄严压力弥漫开来。
“陛下驾到——!”胥坤清亮而悠长的唱喏声,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打破了殿内的寂静。
霎时间,宣室殿内,所有人齐刷刷地躬身行礼,动作整齐划一,山呼海啸般的声音汇聚成一股洪流,震动着殿堂的梁柱:“臣等恭迎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扶苏身着玄色十二章纹龙袍,头戴十二旒白玉珠冕冠,在八名手持仪仗的内侍簇拥下,从容不迫地自屏风后走出,一步步登上那至高无上的陛阶。
旒珠轻轻晃动,在他年轻而威严的面容前投下细微的阴影,更添几分神秘与莫测。他稳健地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平和却极具穿透力地扫过下方躬身的人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