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嘟 —— 咕嘟 ——!”
2007 年腊月三十的下午,清溪镇安置区 3 号楼 101 室的厨房里,炖鱼的香味顺着窗户缝飘出去,裹着雪后的凉气,在楼道里漫开。赵秀兰系着蓝布围裙,正站在灶台前,用铲子轻轻翻动锅里的红烧鱼 —— 鱼是早上刚从菜市场买的,二斤多重,鳞片刮得干干净净,鱼肚子里塞着姜片和葱段,炖得汤汁浓稠,红亮亮的油花浮在表面,看着就让人咽口水。
“妈,丸子炸好了没?我都等不及了!” 晓阳拎着个小木勺,从客厅跑进来,鼻尖蹭了点面粉,是刚才帮林老太擀饺子皮沾的。他凑到灶台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锅里的鱼,“闻着比去年的还香!”
“急啥?炸丸子得等油热透,不然外面糊了里面还没熟。” 赵秀兰笑着拍了拍儿子的头,把他往门口推,“去帮奶奶包饺子,你擀的皮越来越圆了,奶奶还等着用呢!”
晓阳点点头,蹦蹦跳跳地跑回客厅。林老太坐在藤椅上,面前的竹筐里堆着擀好的饺子皮,手里正捏着个白菜猪肉馅的饺子,动作麻利得很。竹筐旁边放着个小碗,里面有三枚洗干净的硬币 —— 是每年除夕必包的 “福气饺”,谁吃到谁来年就有好运气。
“奶奶,我来擀皮!” 晓阳抓起擀面杖,把面团揉成小剂子,擀得又圆又薄,就是边缘有点歪歪扭扭。林老太看着他认真的样子,笑着说:“咱晓阳真能干,比你爸小时候强多了,他那时候擀的皮,有的厚有的薄,煮出来都成片儿汤了。”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自行车的铃铛声 —— 是林建国和林建业从木工铺回来。建国手里拎着个布兜,里面装着刚买的鞭炮和春联;建业则抱着两个新做的小木凳,凳面上用红漆刻着 “团圆” 二字,是兄弟俩昨天特意赶工做的,当新年礼物。
“妈,秀兰,我们回来了!” 建国推开房门,一股寒气裹着松香味飘进来 —— 是木工铺里的松木味道,还沾在他的蓝布褂子上,“木工铺都收拾好了,工具归置整齐,木料也盖好了,明年开春就能开工。”
建业把小木凳放在客厅角落,擦了擦汗:“哥,我跟五金店的王老板说了,明年咱扩大铺子,他优先给咱供料,还能再便宜五个点。”
赵秀兰从厨房探出头:“先别聊铺子的事,快洗手准备吃饭!鱼快炖好了,丸子也该下锅了,晓梅去叫她同学复习,也该回来了。”
话音刚落,晓梅就背着书包进门了。她穿着件新买的羽绒服,是建国上个月用木工铺的盈利给她买的,浅粉色的,衬得她脸色格外亮。“爸,妈,我回来了!今天跟同学复习得特别顺,明年高考肯定没问题!”
“回来就好,快洗手,马上开饭!” 赵秀兰笑着把最后一盘炸丸子端上桌 —— 金黄的丸子在盘子里堆得像小山,冒着热气,咬一口外酥里嫩,满是肉香。
年夜饭的桌子摆在客厅中央,铺着赵秀兰绣的红格子桌布,上面摆满了菜:红烧鱼(年年有余)、炸丸子(团团圆圆)、炒青菜(清清白白)、炖鸡(吉祥如意),还有林老太亲手做的年糕(步步高升),每道菜都冒着热气,把屋子熏得暖融融的。
全家围坐下来,建国先拿起酒杯,倒了杯白酒,又给林老太和赵秀兰倒了杯果汁:“今天是除夕,咱全家聚在一起,我先说说这一年的事 —— 去年开春搬家,顺顺利利;装修省了 2 万,没超预算;木工铺开了五个月,赚了 6 万,都是靠咱一家人齐心。我先敬大家一杯,谢谢妈、秀兰、晓梅、晓阳,还有建业,没有你们,咱日子不会这么顺。”
“该谢的是你!” 林老太举起果汁杯,眼里满是笑意,“你踏实肯干,还带着建业一起干,让他有了奔头。咱林家就讲究个和睦,只要一家人一条心,啥坎都能过去。”
晓梅也举起杯子:“爸,妈,奶奶,我明年要考省重点大学的师范专业,以后当老师,跟你们一样踏实过日子。”
“好!” 建国笑着点头,“爸支持你,学费的事不用操心,木工铺明年扩大了,赚的钱够你读书。”
晓阳也举着果汁杯,大声说:“我明年要好好读书,考重点初中,以后帮爸和叔叔看木工铺,递工具、招呼客户!”
全家都笑了,建业揉了揉晓阳的头:“好,叔叔等着跟你一起干!明年咱把木工铺扩大,再雇个小工,让你爸能轻松点。”
赵秀兰给林老太夹了块年糕:“妈,您多吃点,这年糕是您教我做的,今年比去年还糯。对了,张婶家今天还在吵,听刘阿姨说,是为了装修超支的事,儿子彩礼还没凑够,老周气得没吃午饭。”
“唉,张婶就是太好面子。” 林老太叹了口气,“当初劝她别装那么豪华,她不听,现在闹得家里鸡飞狗跳。还有李叔,听说还在找工作,昨天在早市看见他,蹲在油条摊对面,手里还攥着招聘启事,看着怪可怜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