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4年正月初3的早上,获得了2个月长假的刘备八人,护送婆姨和子女,踏上了归乡之路。
从漆垣归乡,有两条道可以走,一是北上肤施,坐火车往东转车几次到达范阳城;二是往东经过:司隶左冯翊的粟邑、洛水、合阳,河东郡的解县、猗氏、壹丘亭,河内郡的箕关、阳樊田、轵县、波县、野王、山阳、共县、林虑,魏郡的清漳水、武安;赵郡的苏人亭、柏人;钜鹿郡的柚乡、济水,常山郡的鄗县、平棘、肥累;中山郡的无极、卢奴、唐县,涿郡的北新城、范阳。
刘备和张飞没有选择北上而是往东这条归乡之路,养马大队长竟然同意了,还特许刘备八人可以骑马、携带芦叶枪、小弩、2辆马车和2杆清平小黄旗。
没人知道养马大队长的脑子中空还是进水了,只能说明刘备的交际能力很强,成功地骗取了战马和武器。挑选了最好的战马,领取了双倍的弩箭,刘备洒泪而别,把大队长感动得眼眶发红、鼻子发酸。
张飞悄悄地询问:“大哥,咱们还要回来养马吗?”
刘备用眼神告诉他:“你很蠢!”
当了2年的养马兵,该走了!霰弹枪、左轮霰弹手枪、手榴弹等热武器的管控十分严格,刘备等人不可能得手,这是他的最大遗憾。不过,清平世界的小弩也不错,体积小巧而威力强悍。
千里冰封,积雪深厚,路上行人稀少,张飞像是冰雪聪明的样子:“咱们已经进入了左冯翊!”
刘备扭头用白眼神看了他一眼,没有多说一句话。在漆垣,森林望不到尽头;在左冯翊,除了雪地,还有北风,视线之内,没有一棵树。
马车上的小黄旗在雪地里很是显眼,在北风中往南飘扬、猎猎作响。风中的雪子,打在脸上,是冰冷刺骨的痛感,眯着眼睛策马慢行的刘备,从挎包里掏出一副墨镜戴上,于是,他的气质立即提升了几个档次。
“大哥,哪来的墨镜?”
“平价商店里有售,20元一副!你们去平价商店,只跑酒肉专柜,从来不用心看看里面还有什么商品。”
“嘿嘿……大哥,你还有墨镜吗?”
“有,每人一副!”
更让张飞等人吃惊的是,两辆马车里塞满了酒糟饼,上面还有他们八人的军用棉被,他们的婆姨和子女全部躺在棉被之上。
“把棉被搞出来了,大哥,你想得真周到。但是,你搞这么多酒糟饼出来干嘛?”
“五弟,凡事要多动动脑子!在清平世界老百姓有吃有喝,生活富足;在大汉各地却是饿殍遍地,酒糟饼比五铢钱还要管用!”
“大哥,啥时候搞的酒糟饼和军用棉被?”
“七弟,你们七人陪着大队长说话的半个小时内,俺把这一切都搞定了。咱们的婆姨都是羌氐人,不仅干活有一把子力气,而且个个会赶马车!”
哈哈……张飞等人乐得鼻子冒泡,赶紧用袖子擦一擦。赶马车的正是刘备和张飞的婆姨,她俩骄傲地昂起了头。
戴着墨镜的八人,让人心生敬仰;两面清平小黄旗,让人心生畏惧。各个关卡的大汉士兵,远远地笑脸相迎,然后客客气气地把他们送走。这一路上,刘备八人出足了风头。
“四弟,天都黑了,戴个鸡毛的墨镜,赶紧摘下来!”
“六弟,酒糟饼不要多给,给他一个就行了!”
“五弟七弟,晚上你俩睡在车上,免得酒糟饼、棉被和马匹被人偷走!”
一路上,刘备不停地啰嗦,确保了大家的安全无忧。
可是,经过清漳水、武安之后,要一路北上了,刘备和张飞等人发现情况越来越不对劲了。没有了大汉士兵把守的关卡,“黄头巾”却是越来越多了:三岔路口、村口、山道口和城门口必有黄头巾设卡。
一小队黄巾军,形容枯槁,却是眼冒绿光,恶狠狠地盯着刘备等人,直到他们消失在视线的尽头。
“汪什长,为何不把他们抢了?”
“你眼瞎啊,你没看见清平小黄旗么?”
“此地离清平世界远着呢!把男人和小孩宰了吃了,把女人关起来享用,把战马和武器敬献给大贤良师……”
“闭嘴!大贤良师都不敢惹的人,你敢惹?”
有点心慌慌的刘备和张飞等人,不敢进城,不敢进村,也不敢问路,凭感觉一路北上。
傍晚,在山道上路过一个破败的道观,刘备决定在此暂宿一晚。在这种环境中,酒糟饼显得无比重要了。
漫山遍野的积雪,在黑夜里尚存一点白光;山风呼啸,寒意像是扎针,让人不停地颤抖,篝火旁的刘徳平清水鼻涕三尺长,刘备阻止了想要拆房取木的张飞:“二弟,别拆房,去附近找找有无柴草。”
“大哥,山上比俺的屁股还要干净哩,俺的屁股上至少还有几根粗毛!不把这个房子拆了点火,半夜太冷,咱们一定受不了。”
正当张飞在拆房取木的时候,附近山洞口冒出一个人头来,像是一条狗伸长了脖子,鼻子在风中噏动、感知香气的来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