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秋日的信号
时序踏入十月,窗外的梧桐叶已大片大片地染上金黄,偶有几片耐不住秋风的催促,打着旋儿悄然飘落。阳光变得格外清澈,透过明净的玻璃窗,洒在病房光洁的地板上,形成一片片暖融融的光斑。空气里弥漫着干爽的草木气息,与病房内恒定的、带着消毒水味道的空气交织在一起。
萧逐云在每日的例行护理中,敏锐地察觉到父亲身上一些细微的变化。萧惊弦清醒的时间似乎比盛夏时延长了一些,虽然依旧短暂,且充满了疲惫感,但那种意识模糊、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状态减少了。他更多的时候是安静的,目光时常追随着窗外的光影移动,或者长时间地停留在某处,眼神里不再是全然的空茫,而是多了些难以言喻的、类似沉思的东西。
他的吞咽功能在持续、耐心的训练下,有了一点点几乎难以察觉的进步。虽然依旧主要依靠鼻饲,但偶尔尝试经口喂食极稀薄的米汤或菜汁时,呛咳的次数少了些许。这些进步,微小得如同沙漠中的水滴,但在萧逐云眼中,却比任何票房捷报都更值得欣喜。他甚至开始小心翼翼地、在医生允许的范围内,让父亲尝试极少量、研磨得极其细腻的应季食物,比如一小勺蒸得烂熟的南瓜泥。
国庆黄金周的到来,为这座城市注入了不同于往常的活力。即使在高楼林立的医院区域,也能隐约感受到那种节日的氛围——街道上的车流似乎更密集了,远处偶尔会传来游行队伍隐约的乐声或是夜晚预演烟花的闷响。这些声音经过层层阻隔,传到病房时已变得极其微弱,但对于感官异常敏锐的病人和时刻警惕的守护者来说,依然是清晰可辨的背景音。
陈叔送来了一面小巧精致的国旗,插在病房窗台的花瓶旁。那抹鲜亮的红色,在素净的病房里显得格外醒目,像一簇微小而温暖的火焰。
“国庆了,添点喜气。”陈叔对萧逐云低声说,目光慈祥地掠过病床上闭目养神的萧惊弦。
萧逐云感激地点点头。他看着那面小小的国旗,心中感慨万千。往年的国庆,父亲或许在剧组拍戏,或许在参加官方的庆典活动,总是忙碌而充满仪式感的。而今,他们却在这方寸之地,以这样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感受着这个属于整个国家的生日。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悄然萌生。不能像常人一样去游行、去聚会,但他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父亲,也为自己,创造一种属于他们的、安静的“庆典”方式。
(二) 无声的庆典
萧逐云的“庆典”计划,依旧秉持着“静养第一”的最高原则,杜绝任何可能引起情绪波动或体力消耗的活动。他的构想,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沉浸式的“感官抚慰”与“精神共鸣”。
他首先与医院沟通,获得允许后,在国庆日当天,将病房朝向较好的一扇窗户的百叶窗调整了角度,确保父亲在床上就能看到一片开阔的、秋高气爽的蓝天,而不是被其他楼房遮挡的逼仄视野。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病房时,萧逐云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拉开全部窗帘。他先播放了一段事先准备好的、极其舒缓的、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背景音乐——里面有潺潺的溪流声、清脆的鸟鸣、风吹过松林的沙沙声。音乐音量低到近乎耳语,只为营造一种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然后,他端来一盆温度适中的热水,水中滴了几滴安神的精油,用柔软的毛巾浸湿,仔细地为父亲擦拭脸颊和双手。动作比平时更加轻柔缓慢,仿佛在进行一种安静的仪式。
“爸,今天是国庆节。”他一边擦拭,一边用平静温和的语调,像闲聊般说着,“外面天气很好,天特别蓝。”
萧惊弦缓缓睁开眼,目光有些朦胧,但并没有抵触。他任由儿子摆布,视线无意识地投向那片被阳光照亮的窗户。
早餐是特制的“国庆面”。当然,这并非真正的面条,而是营养师用极其细腻的食材仿照面条形态制作的流质食物,点缀了一点点用蔬菜汁调成的、象征“红旗”的红色酱料。萧逐云小心地喂父亲吃了几口,语气轻松地说:“过节了,我们也吃点‘特色’的。”
整个上午,萧逐云没有安排任何阅读或视听活动。他只是陪着父亲,有时安静地坐着,有时用极低的声音描述着窗外天空云彩的变化,或者远处传来的、模糊但喜庆的城市噪音。他试图将外界的节日气氛,以一种极其温和、无害的方式,“过滤”后传递到病房里。
午后,阳光正好。萧逐云征得护士同意后,将父亲的病床稍微摇起一个更舒适的角度,确保他能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又不会感到刺眼。他拿出平板电脑,没有播放电影或新闻,而是调出了一组精心挑选的国家地理风光照片——壮丽的山川、奔腾的江河、宁静的湖泊、丰收的田野……一张张翻过,如同展开一幅无声的锦绣画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