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洛阳。
紫宸殿内,龙涎香的烟气如丝如缕,缠绕着帐顶的流苏。
武则天睁开眼。
入目是熟悉的锦绣帷帐,鼻息间是清冷的殿宇气息。
与那个后生屋里混杂着食物和古怪甜水的气味截然不同。
她回来了。
没有丝毫的恍惚,武则天平静地坐起身,赤足踏上冰凉的波斯地毯。
那一场光怪陆离的经历,仿佛南柯一梦,却又真实得让她指尖发麻。
她摊开手掌。
掌心之中,静静地躺着几粒金黄色的、形态饱满的颗粒。
玉米。
这是她从那个世界,唯一能紧紧攥在手里带回来的实物。
“来人。”
她的声音不高,却瞬间穿透了殿宇的宁静。
贴身女官上官婉儿快步而入,躬身道:“陛下。”
“传狄怀英。”
半个时辰后,内书房。
狄仁杰站在御案前,神情肃穆。
女帝今日的传召有些不同寻常,没有在议事的正殿,而是在这处更私密的书房。
武则天没有说话,只是将一个从现代带回来的、小小的粗布口袋放在案上。
然后解开系绳,将里面的东西缓缓倒在一面黑漆托盘里。
哗啦啦……
金黄色的玉米粒滚落出来,在黑漆的映衬下,仿佛一盘碎金,熠熠生辉。
狄仁杰的瞳孔微微收缩。
他宦海沉浮数十年,自认见多识广,却从未见过如此模样的谷物。
粒粒饱满,色泽如金,带着一种奇异的生命力。
“怀英,你看此物。”
武则天终于开口。
“陛下,此物……”狄仁杰上前一步,小心翼翼地捻起一粒,用指甲掐了掐,很硬。
他甚至放到鼻尖闻了闻,有一股淡淡的、类似禾谷的生香。
“此物,名玉米。”
武则天用指尖轻轻拨动着盘中的颗粒,“朕昨夜得一异梦,有仙人入梦,授此神种。言其籽实可为粮,秸秆可为饲,能解天下饥馑之苦。”
仙人入梦。
狄仁杰心中一凛,他知道,这四个字从女帝口中说出,便不是简单的托梦,而是不容置疑的圣意。
但他还是躬身道:“陛下天授神物,乃社稷之福。”
“然农事非同小可,臣斗胆请问,此物……这玉米,该如何耕种?何时下种?喜水还是耐旱?”
他没有问仙人在哪里,只问最实在的问题。
这正是武则天欣赏他的地方。
“仙人所言,此物耐旱,产量可观。”
武则天回忆着周墨的话,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至于种法,仙人未曾细说。”
狄仁杰眉头微蹙,这就难办了。
司农寺的官员,面对一种全新的作物,若无章法可循,谁也不敢轻易试种。
种好了是功,种坏了,那可是欺君罔上、毁掉神种的大罪。
“无妨。”武则天看穿了他的顾虑,“不知,便试。”
她站起身,走到狄仁杰身边,目光落在那些玉米粒上,眼神深邃。
“传朕旨意,交由司农寺。将这些种子,一分为三。”
“其一,择京畿附近上等水浇肥田试种。”
“其二,择黄河沿岸的沙土地试种。”
“其三,送往关中,择一干旱贫瘠的山地试种。”
她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再传令,每处试种之地,皆需分出数块田垄。有的深耕,有的浅种;有的多施肥,有的不施肥;有的勤浇灌,有的任其生长。”
“命司农丞与当地老农一同记录,从下种之日起,每隔三日,便要将这玉米的发芽、生长、拔节、结穗之情形,详细绘图、记录在册,八百里加急送入神都。”
“朕要知道,它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土地,用什么样的法子,才能长得最好。”
狄仁杰听得心头剧震。
他看着眼前的女帝,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敬畏。
这不是什么仙人托梦,这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严谨到近乎冷酷的探求之法。
通过设置不同的条件,观察不同的结果,最终找出最优的解法。
这等心思,这等魄力,何须仙人?
陛下本人,便已是深不可测。
“臣,遵旨!”狄仁杰深深一揖,“臣必亲自督办此事,绝不辜负陛下圣恩。”
武则天点点头,重新坐下。
“此事,要快,要秘。在未有定论之前,莫要声张。”
“臣明白。”
待狄仁杰退下,内书房重归寂静。
武则天从袖中取出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纸。
这是她从周墨那里带回来的,上面是周墨亲手写下的几个简体字和注释。
她能带回来的东西不多,这张纸,比那袋玉米还要珍贵。
她看不懂所有的字,但她记住了那几个关键的名字和周墨对他们的评价。
“姚崇”、“宋璟”……
她用指腹摩挲着纸上那陌生的字形,脑中飞速运转。
“狄仁杰的接班人”、“开元贤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