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的船,靠上了江夏渡口。
他心急如焚,曹操大军压境,江东内部人心惶惶,主战主降,吵成了一锅粥。
他此来江夏,就是要把刘备这条盟友牢牢绑在东吴的战车上,以此来坚定孙权抗曹的决心。
然而,当他被请入刘备的营寨时,却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预想中那种全军备战、同仇敌忾的紧张气氛,似乎并不存在。
营中的士卒虽然依旧操练,但眉宇间少了几分临战的杀气,多了一些按部就班的沉稳。
尤其是当他见到刘备和诸葛亮时,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刘备对他依旧热情,但那份热情里,少了一丝急切,多了一分从容。
而诸葛亮,他看不透。
这位卧龙先生只是安静地坐在一旁,轻轻摇着羽扇,眼神平静无波,完全不像是一个即将面临生死大战的军师。
他一时搞不清楚,是真的从容,还是要给他一个下马威。
“玄德公,如今曹贼大军南下,我主特遣肃前来,共商联盟抗曹大计!”鲁肃开门见山,将孙权的意图和盘托出。
刘备看了一眼诸葛亮,见他微微颔首,才开口道:“子敬远来辛苦。备虽兵微将寡,然汉贼不两立,抗曹之事,自是义不容辞。”
鲁肃心中一喜,刚要接话,却听诸葛亮不紧不慢地开了口。
“子敬先生,亮有一问。”
“孔明先生请讲。”
“敢问如今江东府库之中,粮草几何?可供孙将军麾下十万大军,与曹操八十三万之众,对峙多久?”
鲁肃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他身为赞军校尉,对后勤之事一清二楚。
江东的粮仓,看着充裕,但要支撑十万大军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最多……三个月。
三个月之内若不能击退曹操,江东必将不战自乱。
见鲁肃沉默,诸葛亮继续道:“亮再问,此战若胜,江东能得何利?”
“不过是保住长江天险,将曹操赶回北方。但江东十万子弟,要折损多少?府库钱粮,要耗费几何?而我主新得江夏,兵不满万,若在赤壁拼个精光,子敬先生以为,战后曹操若卷土重来,我等又拿什么去抵挡?”
鲁肃的额头渗出了细汗。
诸葛亮的话,像一把刀,精准地剖开了联刘抗曹这件华丽的外衣,露出血淋淋的现实。
这是一场豪赌。
赌赢了,惨胜,赌输了,万劫不复。
“那……依孔明先生之见?”鲁肃的声音有些干涩。
“战,是下策。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
诸葛亮放下羽扇,身体微微前倾,“曹操南下,名为统一天下,实为逼降孙刘。其真实目的,是以战迫和。既然如此,我等为何不能反其道而行,以和促战,不,是以和止战?”
“子敬此番回去,可告于孙将军。我主刘备,愿与江东结盟。”
“但此盟,非死战之盟,而是共守之盟!我等可联名遣使赴曹营,明面上划清界限,互不侵犯,背地里,则争取时间,各自整军备战。若曹操执意要战,我两家再合力抗之,亦不算晚。”
鲁肃被诸葛亮的思路给惊呆了,一时间脑子都有点没反应过来。
这和他来之前,和周瑜等人商议的激刘备死战的策略,完全是南辕北辙!
这是要搞什么?!
但他细细一想,却又觉得这番话充满了莫大的诱惑力。
对于孙权来说,最理想的局面,不就是曹操自己退兵,江东不损一兵一卒,坐观刘备在荆州与曹操对峙吗?
“此事……事关重大,肃需速回柴桑,禀明我主。”鲁肃站起身,他一刻也等不了了。
“亮,愿随子敬同往,面见孙将军,以陈利害。”诸葛亮也站起身从容说道。
“孔明,你……”刘备有所担心,想要叫诸葛亮从长计议。
“放心。”诸葛亮没有多说,只是朝刘备点了下头,眼神从容且坚定。
孙权府邸。
气氛压抑。
以张昭、秦松为首的主降派,与以周瑜、程普为首的主战派,已经争论了数日,谁也说服不了谁。
鲁肃带着诸葛亮星夜赶回,立刻求见孙权。
当鲁肃将诸葛亮那番“以和止战”的理论转述给孙权时,孙权的眼中,明显闪过了一丝意动。
“让他进来。”孙权沉声道。
诸葛亮缓步走入堂中,面对这位年仅二十七岁,却已执掌江东八年的少年君主,他没有丝毫的紧张。
不等孙权发问,他先是环视了一圈堂上的文武,朗声道:“亮闻江东俊杰,多劝孙将军降曹,此辈只知自保,全不顾将军万世基业,实乃无谋之辈!亦闻有劝将军死战者,此辈空有血勇,不思后果,亦非万全之策!”
一句话,把主战派和主和派全给得罪了。
周瑜眉头一皱,张昭面露不悦。
孙权却是眼神一亮:“哦?那依先生之见,当如何?”
“战,必死战,但非今日之战。和,必议和,但非屈膝之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