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巧梅一夜好眠。
早上醒的时候陆旷已经起来了,屋子里也不冷。
五个人睡一铺炕到底有点挤,感觉身上有点酸。
帘子是把她和陆旷围起来的。
她起来的时候发现江天和梁回舟的被窝都空了。
只有秦四还四仰八叉地睡在炕中间,快横过来了。
外面还是雪茫茫一片,落着大片雪花。
男人扫雪已经扫到了院门前。
这雪再不扫就要把门给堵上了。
秦巧梅穿好衣服把帘子拉开,把自己和路况旷的被子叠好放进被橱里。
江天和梁回舟搬了两个板凳正坐在炉子面前看书。
两个人看见秦巧梅出来了站起身,“秦姐。”
秦巧梅点头,被他们两个人手里拿着的书吸引注意力。
一个人手里拿着的是《毛概》,一个手里则拿的是《农村生活指南》。
她觉得自己可能也需要这本书。
但这时候书本可能是知青的生活支柱,她看了两眼,没张口借。
等以后有机会的吧。
她挽起袖子准备做饭。
五个人的饭肯定不少。
昨天剩了一半糙米饭,秦巧梅煮了一锅糙米粥。
盖帘上蒸了红薯和土豆,还有馒头。
馒头一人一大个,吃不饱的话吃土豆红薯。
青萝卜切丝,撒上点白糖和陈醋。
在弄点小咸菜,这是东北最常见的早餐。
不管伙食好赖,都足够几个人吃饱了。
饭差不多好了,秦巧梅才去把秦四叫了起来。
第一次吃糖醋青萝卜,梁回舟一直夸,江天也是一筷子夹好多,最后就差把盘底的汤喝干净了。
“都多吃点。”秦巧梅发话了。
“我们家一天只有两顿饭。”
其实东北的冬天劳动少,昼短夜长,很多人都是吃的两顿饭。
这只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梁回舟却觉得,陆旷和秦巧梅家里真的太穷了。
吃完饭竟然从行李包拎出来一条好几斤的腊鱼。
顺带着还有乡里补贴的五斤白米。
秦巧梅打眼一看,是陈米。
江天的也把五斤陈米拿了出来。
两个人的意思很明显,上交粮食。
秦巧梅接了,两个人不知道要在家里住多久,短期内肯定够,但是之后她和陆旷的粮食要一直吃到秋收才行。
实在不行就还要去黑市高价购粮,但不到万不得已,她还是不会换的。
这大雪,下个没完。
一直下到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
一大早五个人就在院子里扫雪。
隔壁李桂香家也是。
秦巧梅来了这么久,都还没见到她东边的邻居。
没成想今天扫雪的时候竟然看见那边的院子被人扫出来一条小道,烟囱呼呼往外冒着烟。
这是人回来了?
之前她和李桂香聊天的时候,李桂香说过,他们家老母不行了,所以这一家就回关里伺候老人家了。
几个人在院子里扫雪,不大一会隔壁就出来穿着黑色棉袄戴着狗头帽子的男人。
这不是曲大林吗。
曲大林也对这边望了过来,打了招呼。
“我弟和我弟媳妇过两天回来,我来给他们烧几天炕。”
李桂香还真没说这户人家是曲大林的弟弟家。
但管他呢,人不招人,我不招人。
秦巧梅心想。
正好院子清扫出来了,也正好人数够,秦巧梅让几个人把鸡圈收拾出来了。
江天梁回舟打下手,陆旷在鸡窝顶上钉木板。
这样省的开春雪化了之后漏雨。
收拾了小一上午几个人才收拾好,陆旷还把鸡圈里的冻层用镐刨出来了。
以前孙家估计也是养鸡了,冻层里还有鸡粪。
“把这个丢院墙墙角。”
开春一发酵,就是自然的有机肥。
这些事梁回舟和江天插不上手,只能帮着陆旷和秦巧梅用扁担挑粪,往墙角泼。
梁回舟边走边说,“你说秦姐做饭这么香,干活也是一把好手,我看还认字,怎么就嫁给陆旷了。”
“这结婚前都不打听打听吗,耽误我秦姐这么好一人。”
这种傻子发言江天是一点不想理,沉默地干着自己的活。
梁回舟一张嘴很碎,江天听得很烦,转移话题提醒道。
“下午要去大队。”
“知道知道。”
本来第二天就要去的,可是大雪一连下了好几天,才拖到今天。
“咦?那边是不是过来个人?”梁回舟眼睛贼,一下子就看见了院门口眺望的人。
“这又来一波人?不是说要下半年才会分吗?”
走过来的人瞧着年纪不大,身后也背着个行李包,也像是知青。
江天也皱了眉,“应该不是。”
这一波知青下乡是大规模的,短时间不会安排下一波,而且,知青这几天早就安排妥当了,那这人就不可能是。
“那是谁?”
“不知道,路过吧。”
这一边有那么多户人家,去谁家的还不知道呢,管那么多干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