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那些从白驼山庄救出的孩子一一送回附近绿洲的家中,看着他们与亲人团聚、喜极而泣的场景,周易心中也多了几分慰藉。最后,只剩下一个少年,却迟迟没有离开。
这少年约莫十**岁年纪,高鼻深目,头发微卷,肤色较深,是明显的突厥人长相。他身上的衣物比别的孩子更加破旧,但那双眼睛却格外明亮,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坚韧和机警,此刻正一眨不眨地看着周易。
“你的家在哪里?我送你回去。”周易温和地问道。
那少年却摇了摇头,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汉语说道:“多谢恩公救命之恩!我……我没有家。我叫霍山,父母很早就死在部落仇杀里了,我一直到处流浪。”
他顿了顿,眼神中流露出强烈的渴望,忽然噗通一声跪在周易面前,大声道:“恩公!您武功那么厉害!求您收我为徒吧!我想跟您学武功!我再也不想任人欺负,再也不想这样无能为力了!”
霍山?
周易听到这个名字,心中猛地一动!
霍山?!难道是那个后世中土明教的创始人,号称“山中老人”,创立了“乾坤大挪移”的绝世奇人霍山?(注:金庸小说中,霍山/山中老人是波斯明教创始人,乾坤大挪移创作者,但是本书由于剧情需要,把他设定为创立了中土明教)
他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虽然落魄、却眼神倔强、根骨似乎也颇为不俗的少年,越看越觉得有可能。年龄、种族、名字都对得上,而且他刚才还说想去明教学武功?
这世界的历史脉络,似乎总在不经意间与他所知的故事发生奇妙的交汇。
周易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问道:“你方才说,你本想去明教?”
霍山见周易没有直接拒绝,连忙点头:“是的,恩公!我听说西域的明尊教很厉害,教中高手如云,我想去投奔他们,学一身本事。没想到路上不小心被白驼山庄那些恶人抓了……”
果然如此。周易心中了然。历史的惯性真是强大,即便没有自己,这个少年霍山恐怕最终也会走上那条路,只是过程可能更加曲折。
他沉吟片刻,开口道:“霍山,你我有缘,但我与你并无师徒之分。”
霍山闻言,脸上顿时露出极度失望的神色,眼神都黯淡了下去。
周易话锋一转:“不过,我观你根骨不错,心志也坚,确是可造之材。我可传你一些打根基的功夫,并如你所愿,送你前往明教。至于你日后能有何成就,便看你自身的造化和努力了。”
峰回路转,霍山惊喜地抬起头,虽然不能拜师,但能学到功夫还能被送去明教,已经是天大的机缘了!“多谢恩公!多谢恩公!霍山一定努力,绝不辜负恩公厚望!”
周易点了点头。他并非吝啬之人,但也深知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道理。他当即传授了霍山一套最基础的吐纳心法,以及一套源自逍遥派基础、却又经过他简化、更适合打熬筋骨、锤炼气血的拳脚功夫。这些功夫虽不涉及高深内力运用和精妙招式,却是夯实基础的绝佳法门,远比霍山自己瞎练或者明教一些急功近利的功夫要好得多。
霍山天资果然聪颖,虽然汉语不算流利,但对武学的领悟力却极高,很快便将口诀和招式牢记于心。
经过一路打探,周易终于确定了明教总坛的大致方位——位于西域深处一座极为隐蔽、被称为“明尊崖”的险峻山峰之上。他带着少年霍山,一路跋涉,终于抵达了这片被明教视为圣地的区域。
明尊崖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沿途设有无数明哨暗卡。但对于周易而言,这些布置形同虚设。他带着霍山,如同闲庭信步般避开了所有守卫,直接来到了总坛的核心区域——一座依山而建、融合了西域与波斯风格的宏伟石殿之前。
他们的突然出现,顿时引起了殿外守卫的警觉。无数身穿白衣、腰佩弯刀、神情狂热的明教教徒从四面八方涌出,将二人团团围住,如临大敌。
“何人擅闯圣教总坛?!”一名头目厉声喝道。
霍山虽然有些紧张,但想到身旁的周易,便鼓起勇气上前,按照之前商量好的说辞,大声道:“弟子霍山,突厥人,一心向往明尊光明,特来投奔,恳请收录!”他说着还展示了这几日初步修炼周易所传基础功法产生的一点微薄气感。
那头目打量了霍山几眼,又看向气质深不可测、明显是中原人打扮的周易,眼中充满警惕:“投奔?为何还有中原人同行?此人是谁?”
周易淡然开口:“我送他前来,并无恶意。此子天赋尚可,心向明教,尔等可考核收录。”
就在这时,石殿大门缓缓打开,十二名身穿镶金边白袍、气息沉凝、眼神锐利的老者缓步走出。他们服饰各异,手持不同的奇门兵器或法器,正是明教的核心高层——十二宝树王!
为首的大圣宝树王目光如电,扫过霍山,最后定格在周易身上,声音洪亮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明教总坛,岂是外人可随意闯入之地?此子若要入教,需按教规考核,通过重重考验,证明其对明尊的绝对忠诚方可。至于阁下……还请立刻离开明尊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