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7月的清华园,荷塘里的荷花亭亭玉立,粉白的花瓣映着午后的阳光,蝉鸣在柳树枝头此起彼伏,却掩不住校园里的离愁与希冀。
这是毕业的季节,何雨阳穿着洗得整洁的学生装,手里捧着烫金的毕业证书,站在大礼堂前的草坪上,和同学们一一握手告别。
四年寒窗,他从青涩的少年长成沉稳的青年,不仅太极拳突破至“见神不坏”的境界,专业上更是深耕工业设备研发,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是系里公认的“尖子生”。
“雨阳,听说你被分配到第三工业部了?那可是刚成立的要害部门!”同学老李拍着他的肩,语气里满是羡慕,“以后可要为国家搞工业建设,咱们等着看你造出厉害的机器!”
何雨阳笑着点头,眼里闪着坚定的光:“国家正需要工业人才,能去第三工业部,是我的荣幸,一定好好干!”
回到四合院时,分配文件已经送到了家里。
吕清心正坐在葡萄架下等他,手里攥着文件,脸上满是骄傲,见他回来,赶紧把文件递过去:“阳阳,快看看!第三工业部,这可是中央刚成立的部门,专门管工业建设的,你能去这儿上班,太出息了!”
何雨阳接过文件,红色的封皮上印着“中央人民政府第三工业部”的字样,里面的分配通知写得清楚:“兹分配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生何雨阳,赴第三工业部技术司任职,负责工业设备研发与技术革新工作,望即刻报到,勤勉履职。”
他摩挲着文件上的字迹,心里明白这份工作的分量。
1952年的新中国,正处在战后恢复与工业化起步的关键时期,第三工业部的成立,就是为了集中力量突破工业瓶颈,尤其是在机械制造、设备改良等领域,为国家的工厂、矿山提供技术支持,甚至间接服务于前线的国防需求。
远在朝鲜的父亲何大清,部队里的武器装备、后勤机械,说不定将来也能用上他参与研发的技术。
“哥,你太牛了!第三工业部,听着就厉害!”何雨柱刚从丰泽园下班回来,手里还提着给哥哥带的酱肘子,凑过来看文件,“以后你就是‘部里的人’了,可得罩着弟弟点!”
何雨阳笑着拍了拍他的头:“好好学你的厨师手艺,将来我搞技术,你掌大勺,咱们都为国家做贡献。”
院里的邻居们也都围了过来。马德山是技术出身,最懂工业的重要性,由衷赞叹:“雨阳有文化、有本事,去第三工业部正好能发挥所长,国家现在就缺这样的技术人才!”
闫埠贵也点头:“还是读书好啊,能分配到这么好的单位,以后前途无量!”
秦淮茹和贾东旭也过来道喜,秦淮茹看着何雨阳,眼神里带着几分敬佩,轻声说:“何大哥真厉害,以后要多向你学习。”
何雨阳只是淡淡点头回应,念力扫过,察觉到她情绪里的平静,倒没再出现之前婚礼上的异常。
报到那天,何雨阳换上了一身新做的中山装,提前半小时就到了第三工业部的办公地点。
那是一栋刚修缮好的旧楼,门口挂着崭新的木牌,上面刻着“第三工业部”五个大字,楼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有的在搬运文件柜,有的在张贴标语,有的围在一起讨论图纸,空气中弥漫着“一切从零开始”的热忱与干劲。
技术司的司长姓陈,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工程师,曾经留洋学习,后来毅然回国投身工业建设。
他握着何雨阳的手,语气恳切:“雨阳同志,欢迎你!第三工业部刚成立,条件简陋,任务繁重,但我们肩上的担子重啊——国家要搞工业化,不能总依赖国外的设备和技术,得自己研发、自己制造,咱们技术司,就是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陈司长带着他参观办公区,每个办公室里都挤满了人,有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有和他一样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从工厂抽调来的技术骨干。
大家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却有着共同的目标,脸上都带着昂扬的斗志。
“你看,这是咱们目前的重点任务,”陈司长指着墙上的一张大图纸,“改良轧钢厂的炼钢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还要研发更先进的机械零件,供应全国的工厂。你在清华学的是机械工程,正好能派上用场。”
何雨阳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
他想起父亲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想起轧钢厂里贾东旭、马德山这些工人师傅们的辛苦,更想起国家对工业建设的迫切需求。
他知道,自己的工作,虽然不在前线,却同样关乎国家的发展与安宁。
上班后的日子,何雨阳过得充实而忙碌。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练一个小时太极拳,沉淀心神,再骑车赶往单位。
晚上常常加班到深夜,和同事们一起讨论技术难题,画图纸、做计算,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啃几口自带的馒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