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彰大会的余热还未散尽,一股更隐秘、更严肃的气息便悄然笼罩了林城县委大楼。
市委组织部派出的干部考察组,在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便低调进驻。
组长是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周明,一个两鬓微霜、眼神锐利如鹰隼的老组工。
考察的对象,正是县领导班子成员,而袁天,无疑是焦点中的焦点。
考察组的谈话安排得密不透风,地点设在县委小楼二楼一间僻静的会议室。
窗帘拉得很严实,只留一条缝隙透进天光。
室内陈设简单,一张长条会议桌,几把椅子,空气里弥漫着旧纸张和消毒水的混合气味,安静得能听到空调低沉的送风声。
这种环境天然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
谈话对象一个个被请进来,又一个个神情各异地离开。
周明和另外两名组员坐在桌子一侧,面前摊开笔记本,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是房间里唯一持续的声响。
县发改局局长赵为民是第一批被谈话的干部之一。
他是李卫国线上的人,为人相对正直。谈及袁天,他语气里带着明显的钦佩:“周部长,袁县长这人,能力没得说,魄力更是少见!
他搞的那个‘一网通办’平台,还有企业服务快速响应机制,是真刀真枪砍掉了多少繁文缛节?
以前企业办个事,跑断腿磨破嘴是常态,现在呢?效率提升肉眼可见!营商环境排名能上去,这是实打实的硬功夫!至于得罪人?”
赵为民苦笑了一下,“改革哪有不碰利益的?动了一些人的奶酪,自然就有人跳脚。但林城要发展,要摆脱垫底的帽子,就得有袁县长这样敢闯敢干、能打开局面的人!”
他的话诚恳而有力,周明微微点头,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
紧接着进来的是县农业局局长孙长海,一个在基层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黄牛。
他显得有些拘谨,搓着手,说话带着浓重的本地口音:“袁县长…管农业时间不算长,但他那个‘智慧大棚’试点,选在我们局挂钩的困难村,我是全程跟着的。
说实话,开始俺们心里也打鼓,那些传感器、数据啥的,太玄乎。可袁县长不搞虚的,带着技术员一趟趟跑,手把手教农户用手机APP看棚里温度湿度,啥时候该通风,啥时候该浇水施肥,清清楚楚!
去年冬天那场大雪,要不是系统提前预警,让大伙儿加固了大棚,损失可就大了去喽!
现在试点那几个棚,产量翻番,菜价还卖得高!老百姓都念他的好!接地气?咋不接地气?这就是最实在的接地气!”孙长海越说越激动,黝黑的脸上泛着红光。
然而,并非所有的声音都如此和谐。
县财政局局长,一个圆脸微胖、眼神透着精明的中年男人,是张坤的铁杆心腹。他坐在考察组对面,姿态放松,甚至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倨傲。
“袁县长嘛,年轻,有想法,干劲足,这是优点。”他慢条斯理地开口,语气像是在进行客观评价,“不过,周部长,有些话我作为老同志,本着对组织负责的态度,也得如实反映。袁县长……有时候确实有点年轻气盛,不太讲究方式方法。”
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周明的表情,继续说:“就说他推的那些项目,想法是好的,高科技嘛,听着也响亮。但咱们林城什么底子?财力有限啊!
他动不动就要专项资金,要政策倾斜,有些项目投入大,见效周期长,风险也不小。我们财政局把关,也是职责所在嘛,总要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实际效益。
可袁县长呢?就觉得是我们故意卡他,在常委会上说话就有点冲,不太尊重老同志的意见。这……容易挫伤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嘛。”他摊了摊手,一脸无奈。
“还有,”他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点声音,营造出一种推心置腹的氛围,“他太依赖那些外来的‘技术’、‘数据’,动不动就搞什么模型分析、系统优化。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很多事是数据模型算不出来的,得靠经验,靠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感情!
他下基层调研,阵仗不小,但时间短,问的问题吧……有时候感觉有点飘,不够深入。长此以往,容易脱离实际啊,周部长。”
他的话,句句看似在理,点出的“年轻气盛”、“不接地气”、“脱离实际”,正是官场上对年轻干部最常见的质疑点,极具杀伤力。
周明面无表情地听着,笔尖在纸上移动的速度丝毫未变,只是偶尔抬眼,那锐利的目光仿佛能穿透吴,极具杀伤力。
周明面无表情地听着,笔尖在纸上移动的速度丝毫未变,只是偶尔抬眼,那锐利的目光仿佛能穿透吴德海精心修饰的言辞。
另一位与张坤关系密切的某局副局长,言辞则更加露骨些:“能力是有,但锋芒太露,不懂得团结同志。您看,这一年,县里多少矛盾都集中在他分管的领域?班子和谐也很重要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