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城县的春天来得迟,却去得急。
几场透雨过后,燥热便如同无形的潮水,无声无息地漫过了这座被群山环抱的小城。空气粘稠,带着泥土和某种陈旧工业气息混合的味道,沉甸甸地压在人的呼吸道上。
县委县政府那几栋灰扑扑的苏式老楼,在午后白晃晃的日头下,更显出几分沉闷的疲惫。
袁天推开自己位于二楼尽头的办公室窗户,一股裹挟着灰尘的热浪扑面而来。他微微皱眉,目光越过楼下几棵叶片蔫蔫的香樟树顶,投向远处。
那里,一片巨大的工地在视野尽头铺展开来——林城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刻,几台黄色的挖掘机和打桩机在巨大的轰鸣声中缓慢移动,扬起漫天黄尘,像一幅粗粝而充满蛮力的画卷。那是他力主引进的“智眸科技”林城分公司的选址。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坡地,杂草丛生,散落着几座早已废弃的砖窑。
如今,象征性的围墙已经圈起,几栋钢结构厂房的主体骨架正在拔地而起,在漫天尘土中透出一种与林城老城格格不入的、生硬的现代气息。的、生硬的现代气息。
袁天看着那片喧嚣的工地,心头并无多少项目落地的轻松喜悦,反而像这天气一样,沉甸甸的。
引进“智眸”的过程,远比外人看到的要曲折艰难得多。
他清晰地记得那个阴冷的下午,在县委小会议室里,气氛几乎凝固。
县委书记李国涛坐在主位,眉头拧成一个川字,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会议桌面上敲击着,发出单调而令人心焦的笃笃声。
常务副县长张坤则靠在椅背上,手里把玩着一支价格不菲的签字笔,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近乎嘲讽的笑意。窗外,是林城铅灰色的天空和连绵的冬雨。
“袁天同志,”李国涛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种刻意压制的疲惫,“‘智眸科技’,省里都挂了号的高新企业,能看上我们林城,是你的本事,也是我们林城的机遇。但是……”
他话锋一转,手指重重敲了下桌面,“人家提出的条件,我们现有的开发区配套,根本达不到!标准厂房?高端实验室?恒温恒湿的无尘车间?我们拿什么给?空口白牙画大饼?”
张坤适时地接过了话头,语气带着一种老林城人的“实在”:“是啊,袁县长。我们林城,底子薄,家底儿就这么点。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与其花大价钱去伺候这些‘眼高于顶’的高科技菩萨,不如实实在在扶持几家本地企业扩产升级,解决就业,增加税收,这才是根本。”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袁天年轻而略显紧绷的脸,“高科技是好听,可万一水土不服,成了‘纸上富贵’,拍拍屁股走了,留下个烂摊子,谁来收拾?老百姓的口水都能把我们淹死。”
袁天能感觉到会议室里其他几位常委投来的目光,有审视,有疑虑,也有几分事不关己的淡漠。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翻涌的波澜。
张坤的反对在他意料之中,这不仅仅是对项目的质疑,更是对他这个“空降”的年轻博士县长权威的挑战,背后更深层的,是项目可能触动的某些本地既得利益链条。但李国涛书记的态度,则更为关键,也更为微妙。
“李书记,张副县长,”袁天的声音平稳清晰,带着年轻人特有的锐气,却并不咄咄逼人,“‘智眸’的技术核心在智能视觉检测,应用场景非常广阔。
他们看中林城,一是我们地处三省交界,物流成本有优势;二是我们本地传统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加工、纺织印染、食品包装这些行业,恰恰是他们技术落地的最佳试验田和潜在的大客户群。”
他站起身,走到挂在墙上的林城县地图前,手指精准地点在几个位置:“我们不需要一步到位满足他们所有的理想化要求。我们可以分步走!首先,解决燃眉之急的生产场地问题。”
他的手指重重敲在一个标记点上,“县农机厂的老三车间!闲置快两年了,虽然旧了点,但框架结实,层高足够,水电齐全。
稍加改造,清理粉刷,铺设简易防尘地坪,完全可以满足他们前期小批量试生产和研发调试的需求!改造费用,我们可以从县里支持小微企业的专项资金里挤出一部分,再争取市里的技改补贴,压力不大!”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议论声。农机厂老三车间?那个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张坤脸上的笑容淡了些,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袁天没有停顿,继续道:“其次,也是更关键的一点,市场!我们不能只想着‘智眸’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更要思考我们能给‘智眸’带来什么,让他们愿意留下来,扎根发展!”
他的目光扫过在座的常委,“我最近跑了县里几家规模以上的企业。比如,国营林城纺织印染厂,他们的布匹瑕疵检测,全靠老师傅肉眼盯着,效率低,漏检率高,每年因此产生的客户索赔和原料浪费不是小数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