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萨赫勒地区,“暗影”前哨基地,代号“铁砧”。
烈日如同熔化的白金,无情地倾泻在这片广袤而贫瘠的土地上。空气在热浪中扭曲,远处的山峦如同海市蜃楼般摇曳。与远东基地深入地下或山腹的隐蔽、东欧仓库的阴冷潮湿不同,这里的基地带着一种粗犷、临时却又高度戒备的战场气息。由沙袋、波纹钢板和伪装网构筑的工事环绕着核心区域,了望塔上的哨兵戴着防风镜,穿着厚重的防弹背心,汗水浸透了他们的作战服。
在基地边缘,一个由旧集装箱改造而成的简易靶场内,一场别开生面的装备测试与适应性训练正在进行。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尘土和金属灼烧后的特有气味。
米罗斯拉夫·克伦斯基双臂交叉站在荫凉处,冰灰色的眼睛如同精准的测量仪,观察着前方正在进行射击测试的小队。站在他身边的是帕维尔·诺瓦克,这位壮硕的突击手脸上带着一丝好奇和不易察觉的挑剔。
正在进行测试的,是两支经过改装的AK-74M突击步枪。与队员们之前使用的标准型号相比,这两支枪的外观有了细微但关键的变化:加装了由奥尔洛夫设计的、带有皮卡汀尼导轨的浮置式聚合物护木,使得加挂战术灯、激光指示器和前握把更加方便稳固;枪管与机匣的连接处似乎经过特殊处理,并更换了一个更高效的枪口制退器;最显眼的是,枪托换成了可多段调节、带橡胶缓冲垫的折叠骨架式枪托,大大改善了贴腮感和稳定性。
“靶距,300米,半身靶,五发速射。”负责指挥测试的“幽灵”扬·斯沃博达冷静地下达指令。
两名被挑选出来的精锐队员据枪瞄准,他们显然已经短暂适应了新枪的特性。
“砰!砰!砰!砰!砰!”
不同于AK系列常见的、略显清脆的枪声,经过新制退器改良后,枪声变得沉闷了一些,更重要的是,枪口上跳和可感的后坐力明显减弱。子弹击发更加平稳。
报靶员很快通过无线电传来结果:“一号射手,四发命中靶心,一发偏离靶心约五厘米。二号射手,五发全部命中靶心区域!”
这个成绩让在场的所有老兵都有些动容。300米,对于强调中近距离突击的AK系列来说,已经是有效射程的极限边缘。在这种距离上用机械瞄具进行速射,能取得如此密集的弹着点,几乎是他们过去不敢想象的。
帕维尔吹了声口哨,走上前从一名测试队员手中接过步枪,熟练地拉动枪机,检查枪膛,又掂量了一下重量。“嘿,这玩意儿……有点意思。后坐力顺溜多了,枪托抵着也舒服。就是这护木,轻飘飘的塑料玩意儿,耐操吗?”他用力掰了掰护木,纹丝不动。
“采用的是高强度混合聚合物,内部有金属骨架支撑,‘破城槌’先生。”“电工”托马斯·雅各布在一旁解释道,他手中拿着平板电脑,记录着各项测试数据,“根据奥尔洛夫博士提供的资料,其强度超过原厂木质护木,重量减轻了百分之十五,散热性也更好。”
克伦斯基没有说话,但他微微颔首的动作表明了他对精度和人机工效提升的认可。在战场上,更精准、更可控的武器,意味着更高的击杀效率和更低的误伤风险,尤其是在复杂人质环境或需要精确火力压制的场合。
“这只是第一批改进套件。”扬补充道,“博士还在设计适用于RPK轻机枪的重枪管和两脚架改进件,以及为狙击手提供的、基于SVD的精度提升方案。”
测试结束后,几名队员开始试用另一种新“玩具”——由奥尔洛夫设计、利用商用无人机平台改造的简易投弹装置。
这是一种看起来相当粗糙的装置:一个简单的3D打印的释放机构,通过伺服电机控制,可以悬挂一枚约400克重的小型预制破片炸弹或白磷燃烧弹。装置被捆绑在一架经过信号增强和抗干扰处理的四轴无人机底部。
操作员是“小丑”卢卡什·科瓦奇,他对此类新奇玩意儿有着极高的天赋。他操控着无人机迅速升空,在百米高度悬停。
“目标,前方废弃土墙后的模拟机枪阵地。”扬指示道。
卢卡什舔了舔嘴唇,手指在控制器上轻巧地滑动。无人机发出轻微的嗡鸣,灵巧地飞向目标区域,在土墙上空短暂悬停。
“释放!”
随着他按下按钮,悬挂的圆柱形炸弹脱离,垂直落下。
“轰!”
一声不算太剧烈但足够清晰的爆炸声传来,土墙后方腾起一小团烟尘和火光。观测员确认,破片有效覆盖了模拟阵地。
“精度一般,但够用了。”卢卡什评价道,“关键是便宜,而且吓人。想想看,头顶上随时可能掉下来个这玩意儿,够那帮只知道抱着AK冲锋的家伙喝一壶了。”
这种低成本、高心理威慑的武器,非常适合用于侦察、骚扰、以及对缺乏防空能力的轻步兵目标进行精准打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