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闲话清史 > 溥俊:大阿哥的浮沉人生

闲话清史 溥俊:大阿哥的浮沉人生

作者:夏中日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3 10:03:46

一、生于贵胄,骤登高位

溥俊生于光绪年间,父亲是端郡王载漪,母亲为载漪嫡福晋伊尔根觉罗氏。作为爱新觉罗宗室子弟,他自幼生长在王府的锦衣玉食中,虽未及弱冠,却因父亲在朝中的势力,早早被卷入权力漩涡。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廷内部围绕皇位继承暗流涌动。慈禧太后不满光绪帝推行变法,意图废黜后另立新君,载漪因支持义和团“扶清灭洋”,深得慈禧信任。在载漪的运作与慈禧的授意下,溥俊被过继给同治帝为嗣,立为“大阿哥”,住进阿哥所,接受帝王学启蒙,甚至已预定于次年元旦登极,改元“保庆”。彼时的溥俊,身着蟒袍,出入有仪仗簇拥,虽年少懵懂,却已是朝野瞩目的“准储君”。

二、庚子风云,一朝倾覆

成为大阿哥的溥俊,尚未熟悉储君的仪轨,命运便随庚子事变急转直下。载漪利用“大阿哥”身份,联合庄亲王载勋等,怂恿义和团围攻外国使馆,最终引发八国联军侵华。北京城破前夕,慈禧带着光绪帝西逃,溥俊亦随驾同行。

联军攻破北京后,将载漪列为“首祸诸臣”,要求清廷严惩。为平息外怒,慈禧不得不下旨革去载漪爵位,流放新疆。作为载漪之子、曾被推上储君之位的溥俊,自然难逃牵连——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大阿哥”名号被废,仍归宗为载漪之子,随父流放途中,昔日的仪仗、侍从散尽,只剩下仓皇赶路的狼狈。

三、流放岁月,寄人篱下

流放之路漫长而艰苦,从北京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溥俊一路见证了世道艰辛。抵达迪化后,父子俩虽仍有宗室俸禄接济,却已不复往日荣光。载漪心灰意冷,终日饮酒,溥俊则在困顿中消磨时日,昔日的骄纵渐渐被现实磨平。

数年后,载漪获允迁居甘肃兰州,溥俊随行。在兰州,他娶了阿拉善旗扎萨克亲王的女儿为妻,这位蒙古贵族女子性情温婉,陪他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两人育有一子,名毓兰泰,寄托着他对家族延续的微薄期望。

四、民国更迭,落魄终老

辛亥革命后,清廷覆灭,溥俊彻底失去了宗室俸禄的依靠。他带着妻儿辗转于北京、天津等地,曾寄居于惇亲王府,后又搬到平民胡同。昔日的“大阿哥”,如今衣衫褴褛,靠变卖家中旧物度日。有一次,他在街上被人认出,围观者指指点点,他只能低头快步走过,满脸羞惭。

妻子早逝后,溥俊的生活愈发困顿,毓兰泰虽已成年,却无力扭转家境。他常独自一人坐在破屋中,翻看年少时穿的蟒袍碎片,喃喃自语,时而哭时而笑。据说晚年的他,记性愈发差,却总在清明时节,对着北京的方向遥遥叩拜——那里有他转瞬即逝的储君梦,有早已崩塌的王朝残影。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溥俊在天津病逝,终年57岁。身后萧条,仅毓兰泰为他草草料理后事,葬于北京西山。这位曾离皇位一步之遥的“大阿哥”,最终如一粒尘埃,消失在时代的洪流里,只在史书的寥寥数笔中,留下一段浮沉若梦的记录。

五、王府残影:少年时的锦衣与管教

溥俊的童年,浸润在端郡王府的奢华与规矩里。父亲载漪性格刚愎,对这个寄予厚望的儿子却格外严苛。每日天不亮,溥俊就得在书房里诵读《论语》《孟子》,先生站在一旁,戒尺悬在半空,稍有懈怠便会落下。他偏不爱这些枯燥的典籍,总盼着午后的骑射课——换上劲装,跨上骏马,在王府的跑马场上疾驰,风掀起衣角时,才能暂时忘却书案前的沉闷。

母亲伊尔根觉罗氏出身名门,精于内宅打理,对儿子的衣食住行照料得无微不至。冬日里,他穿的狐裘大衣要衬三层绸缎,夏日的纱衣则需苏州绣娘绣上暗纹。吃饭时,小几上摆着二十几样小菜,每样只尝一口,余下的便赏给下人。可这份精致,却拴不住他向往外面世界的心。他常偷偷溜出王府,跟着侍卫去天桥看杂耍,蹲在路边吃一碗豆汁儿,觉得比府里的山珍海味更有滋味。

载漪彼时正处心积虑攀附权力核心,常带着溥俊出入宫廷。在慈禧太后面前,溥俊需行三跪九叩大礼,垂首侍立,连大气都不敢喘。慈禧偶会问他功课,他便照着先生教的话说,声音细若蚊蚋。有一次,光绪帝随口问他:“读过《海国图志》吗?”他茫然摇头,惹得光绪帝轻轻叹了口气。那时的他,还不懂这声叹息里藏着怎样的期许与无奈。

六、大阿哥府:转瞬即逝的储君排场

被立为大阿哥后,溥俊搬进了专为他准备的“大阿哥府”(原撷芳殿)。这里曾是皇子居所,雕梁画栋,金砖铺地,廊下挂着“保庆堂”的匾额,处处透着即将登临大位的气象。

府里添了上百名侍从,有教礼仪的、教骑射的、教外语的,甚至还有专门教西餐规矩的。每日清晨,太监们会捧着十几种朝服让他挑选,束腰时要用尺子量,戴帽时要正到分毫不差。他学着像光绪帝那样批阅奏折,却对着满纸的“赈灾”“练兵”看得头疼,往往胡乱画个圈便扔在一旁,转身去逗弄府里新来的波斯猫。

载漪为了巩固他的地位,常带他参加各种朝会。他穿着十二章纹的蟒袍,跟在父亲身后,听着大臣们讨论“义和团”“洋鬼子”,只觉得那些争吵像戏台上演的戏文。有次庆亲王奕匡凑过来,摸着他的头说:“大阿哥将来可要做尧舜之君啊。”他似懂非懂,只咧开嘴笑,露出两颗刚换的门牙。

府里的宴席流水般摆开,宗室亲贵、朝廷大臣络绎不绝地来巴结。有人送玉如意,有人献古玩,他都一股脑堆在库房里,转头就忘了是谁送的。唯有蒙古亲王送来的一匹白马,他视若珍宝,每日亲自去马厩喂食,那马通人性,见了他便会刨蹄嘶鸣,像是在与他应和。

七、流放途中:从云端跌落的滋味

庚子之变后,西逃的队伍像一条溃败的长蛇,在尘土飞扬的官道上艰难前行。溥俊穿着浆洗得发白的棉袍,骑着一匹瘦马,跟在慈禧銮驾的末尾。昔日伺候他的太监、侍卫死的死、散的散,只剩下一个老仆还跟着。夜里宿在破败的驿站,他第一次尝到粗粮的剌嗓子,冻得缩在墙角,听着外面风声里夹杂的哭嚎,才明白“逃难”二字的分量。

流放新疆的路更是苦不堪言。载漪被革爵后,形同囚徒,整日沉默如石。溥俊牵着母亲留下的那只波斯猫,走在戈壁滩上,猫吓得直哆嗦,他便把它揣进怀里。遇到风沙,只能趴在骆驼肚子底下躲着,嘴里灌满沙子,连哭都流不出眼泪。有次路过一个小镇,他想去买个馒头,掏出怀里最后一块碎银子,掌柜的却认出他是“废太子”,啐了口唾沫:“祸国殃民的东西,滚!”他攥着银子,站在原地,脸烧得像被火烫。

到了迪化,父子俩住在一间土坯房里。载漪开始酗酒,喝醉了就骂洋人,骂朝廷,也骂自己“瞎了眼”。溥俊则学着挑水、劈柴,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有天,他在旧货市场看到一个小孩在玩琉璃球,那是他小时候玩腻了的玩意儿,如今却看得入神,直到摊主驱赶才回过神。

八、寻常烟火:兰州的短暂安稳

在兰州的日子,是溥俊一生中少有的平静时光。阿拉善旗的那位格格,带来了丰厚的嫁妆,让他们得以租下一座小院,院里有棵老槐树,夏天能遮出一片阴凉。妻子不善言辞,却会默默为他缝补磨破的袖口,在他唉声叹气时,递上一碗热腾腾的奶茶。

毓兰泰出生那天,溥俊守在产房外,听见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他忽然蹲在地上哭了——这是他第一次体会到“父亲”的滋味,与当年被立为大阿哥时的惶恐不同,这是一种沉甸甸的暖。他给儿子做了个木头小马,虽然歪歪扭扭,毓兰泰却抓着不放,咿咿呀呀地喊“爹”。

他开始学着做些小生意,倒腾些皮毛、茶叶,走街串巷时,没人再叫他“大阿哥”,都喊他“溥老板”。有次遇到一个前清的老秀才,认出他来,拱手道:“大阿哥……哦不,溥先生,别来无恙?”他愣了愣,随即笑了:“什么先生,就是个混口饭吃的。”

可好景不长,时局动荡,生意越来越难做。妻子染了风寒,没钱请好大夫,拖了半年便去了。下葬那天,毓兰泰抱着母亲的衣角哭,溥俊摸着儿子的头,眼泪无声地淌。他忽然明白,那些曾经唾手可得的荣华,终究抵不过一碗热饭、一句暖言。

九、末路余晖:天津胡同里的残梦

民国后,溥俊带着毓兰泰回到北京,却发现端郡王府早已被没收,昔日的家奴有的成了军阀的副官,有的沿街乞讨。父子俩只能挤在天津法租界的一条胡同里,一间低矮的平房,月租要三个大洋,全靠变卖妻子留下的首饰度日。

毓兰泰长大了,去了一家洋行做学徒,每日早出晚归,回来就给父亲带个烧饼。溥俊则整日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望着胡同口发呆。有时会有好事的记者找来,问他当年做“大阿哥”的事,他要么摆摆手,要么就胡言乱语。有次记者拿出一张他少年时的照片,穿着蟒袍,意气风发,他盯着看了半晌,突然说:“这不是我,我是溥俊,就是个老百姓。”

冬天格外难熬,屋里没有暖气,他就裹着一床破棉被,缩在炕角。毓兰泰想给他买件新棉袄,他不让:“省着吧,给你娶媳妇用。”夜里睡不着,他就摸出藏在枕头下的半块玉佩——那是当年慈禧赏的,上面刻着“保庆”二字,他摩挲着,仿佛还能摸到当年的温度。

临终前,他拉着毓兰泰的手,含糊不清地说:“别学我……好好过日子……”眼睛却望着窗外,像是看到了迪化的戈壁,兰州的老槐树,或是北京城里那座早已不属于他的大阿哥府。

溥俊的一生,像一场仓促的戏。锣鼓喧天中登场,还没来得及记住台词,便已谢幕。他曾站在权力的顶峰,却从未真正握住过什么;他跌落尘埃,却在烟火气里尝到了人生的真味。史书里的“废大阿哥”三个字,背后是一个被时代裹挟的普通人,在荣与辱、梦与醒之间,走完了跌宕的一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