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一举平定幽州黄巾,声威震动北疆。
至此,他实际掌控的疆域已囊括幽州的涿郡、代郡、上谷、广阳、渔阳五郡,再加上他在并州早已稳固经营、视为根基的朔方、五原二郡。
七郡之地南北互为犄角(中间隔着并州雁门和云中郡),幅员骤然辽阔,人口骤增,资源互补,其体量与潜力已隐然超越寻常一州,成为了雄踞大汉北疆、谁也无法忽视的一股举足轻重的强大力量。
洛阳朝廷在初闻捷报的惊喜与面对既成事实的无奈复杂情绪交织下,灵帝正式的诏书很快便抵达幽州,正式任命凌云总督幽州一切军政事务。
虽然名义上,幽州尚有辽东、辽西、右北平等郡在公孙瓒与公孙度的控制之下,未能完全归附王化,但这份来自中枢的任命,无疑从法理上确认了凌云在幽州绝大部分地区的绝对主导地位。
权力既得,名分已定,首要之务便在于安定内部,恢复生机。凌云深知马上可得天下,却不可马上治天下的道理,迅速以其超越时代的眼光,搭建起幽州核心五郡的行政架构,如同为霸业铸造坚实的骨架:
· 总揽全局·阮瑀:凌云将幽州五郡庞杂繁重的民政总负责之重任,毫无保留地交托给了在幽州最早追随自己、也是自己的师弟,能力与忠诚皆历经考验的阮瑀。
阮瑀以其一贯的沉稳细致、条理分明作风,统筹五郡赋税征收、户籍整理、农桑劝课、教化推行等一切民政事宜,确保凌云颁布的各项新政能够畅通无阻,直达基层。
同时,他亲自兼任地处中枢、连接东西南北、位置极为关键的渔阳郡太守,坐镇一方,以其为中心协调四方郡务。阮瑀深感责任重大,每日夙兴夜寐,案牍劳形,将全部心力都投入到将凌云“仁政于民,藏富于郡”的理念,细致入微地贯彻到五郡的每一个城乡角落。
· 四方柱石·各郡太守:
· 代郡太守齐周:这位熟悉幽州旧事、洞悉官场积弊的原别驾,充分发挥其刚正不阿的品性与丰富的治理经验,全力负责稳定代郡这等边郡的复杂秩序,妥善安抚境内归附的胡汉各部族,处理民族纠纷,保障北疆门户的长期安宁,为凌云抵挡来自草原的第一波风浪。
· 上谷太守鲜于辅:凭借其在幽州本地深厚的豪杰声望与广泛的人脉网络,有效安抚上谷郡内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整编可用之乡勇纳入边防体系,迅速恢复被战乱破坏的生产,同时以其影响力协助太史慈部防御日渐猖獗的鲜卑部落,堪称稳定地方的定海神针。
· 涿郡太守阎柔:这位年轻的边务奇才,不仅需要治理作为凌云起家之地的涿郡,更肩负着利用其与塞外部落特殊关系和自身勇略,负责对乌桓、鲜卑等部进行深入的情报搜集、精准的分化拉拢,乃至必要时的小规模惩戒作战,是凌云手中一柄处理复杂边务、不见烽烟的利器。
· 广阳太守田畴:这位兼具谋士眼光与实干才能的年轻人,继续经营那片历经黄巾血火劫难后正在艰难重生的广阳郡。
他以卓越的政略,高效推行以工代赈、分发土地、减免赋税等政策,使得广阳郡以惊人的速度恢复元气,迅速崛起为五郡之中最为富庶、最具活力的粮仓与财赋重地,为凌云的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
如此精心安排,可谓人尽其才,各展所长。幽州五郡的民政体系得以迅速建立并高效运转,如同一架精密的机器,为凌云未来的霸业奠定了坚实而稳固的内部基础。
在军事部署上,凌云则展现了他深远的战略考量、对麾下将领能力的清晰认知,以及对新附降卒的大胆信任与巧妙运用:
· 中枢坐镇·高顺与郭嘉:任命治军严谨、尤擅防御、被誉为人形壁垒的高顺为幽州五郡军事总负责人,统兵三千坐镇核心所在的渔阳郡。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千兵马中,竟有一半是由归降的黄巾精壮经过初步整训后编成。此举既是对高顺治军能力的绝对信任,期望其能以铁律同化这些降卒,也是对黄巾降卒忠诚与战斗力的直接考验与融合。
而鬼才郭嘉则作为随军军师辅佐高顺,以其神鬼莫测的奇谋妙算,总揽幽州全局军事战略,运筹帷幄,应对可能来自东方公孙瓒的报复或其他不可预见的威胁。
· 边关锁钥·程远志与邓茂:凌云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他命令程远志率两千黄巾精壮驻守北部雄关居庸,邓茂率另外两千黄巾精壮驻守飞狐关。
这两处皆是防御匈奴、鲜卑铁骑南下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将此等边关重任交予新附未久的二人及其部众,既是凌云给予的极大信任,也是一种高明的安置策略——将他们置于对外作战的最前线,使其远离内部郡县的纷争,将杀戮之心转向外敌,在血与火的边关守御中,加速其部众对自身身份的认同转变,彻底融入凌云的边防体系,化身为守护疆土的悍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