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烟火里的褶皱 > 第80章 祠堂族谱补残篇

烟火里的褶皱 第80章 祠堂族谱补残篇

作者:奚凳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2 22:38:15

镜海市郊的慕容祠堂藏在山坳里,青瓦被昨夜的暴雨洗得发亮,墨色瓦面上沾着的水珠顺着瓦当往下淌,落在阶前的石臼里积成小水洼,风一吹就晃出细碎的银亮。檐角的铜铃挂着串水珠,风过时叮铃叮铃响得急切,混着祠堂里飘出的线香味——那是陈年香灰混着潮湿木头的味道,还缠了点老槐树的涩气,呛得人鼻子发酸,却又忍不住多吸两口。

院子里的老槐树落了半地碎叶,深绿的、浅黄的,还有几片带焦边的褐红,被穿堂风卷着贴在青石板上,像谁打翻了颜料盒又用脚碾了碾。祠堂正门的朱漆掉得露出底下的木纹,一道裂缝从门楣斜斜划到门槛,是去年台风时被断枝撞的,裂缝里还卡着块枯树皮,被雨水泡得发胀。

慕容?蹲在族谱案前,指尖悬在泛黄的宣纸上方没敢碰。纸页脆得像晒了半冬的杨树叶,前几日她翻时稍一用力就撕下半角,此刻那处缺角还露着白茬,看得她心头发紧。案头的油灯芯爆出个火星,一声轻响,把族谱上慕容砚三个字该在的位置晃了晃——那处纸页是空的,连半点墨痕都没留,边缘却有细密的折痕,像块被人反复摩挲过的疤。

这页咋就偏生没了呢?她咬着下唇扯了扯衣襟。身上的蓝布衫是奶奶留下的,领口磨出圈毛边,袖口缝着块灰布补丁,针脚歪歪扭扭的,是她十岁时趁奶奶午睡笨手笨脚补的,当时还被奶奶举着顶针敲了敲手背。

身后传来的拐杖声,是村里的老支书拄着枣木拐杖进来了。拐杖头磕在青石板上的声响闷闷的,每响一声,祠堂里的光线就像被吞了一口似的暗一分。老支书的白胡子沾着草屑,裤脚还沾着泥点,大概是从田埂上绕过来的,他往案前一站,腰弯得像张被雨打湿的弓,喘气时胸口起伏得厉害。

丫头还在翻这老东西?老支书的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他往族谱上瞥了眼,眼神躲躲闪闪的,当年的事都过去几十年了,忘了吧,值当记一辈子?

慕容?没回头,指尖在空页边缘轻轻扫过。纸页边缘有圈淡淡的焦痕,不是虫蛀的窟窿,是被火燎过的蜷曲边,像被灶膛火舔过的纸。她心里一下——奶奶临终前攥着的那半块烧焦的布片,边缘也是这样卷着黑边,当时她还以为是灶房失火时烧坏的。

忘不掉。她声音发紧,指节捏得发白,我曾爷爷当年到底为啥被除名?就算犯了错,族谱上连个名儿都不许留?奶奶临终前还攥着那布片喊他的名呢。

老支书往门槛上一坐,拐杖往地上一顿,震起点香灰:民国二十三年闹饥荒,地里的麦子刚抽穗就旱死了,你曾爷爷撬开祠堂的粮缸分了粮,族长说他辱没祖宗,当场就把族谱页撕了烧了。他顿了顿,喉结滚了滚,声音压得低了些,可那年冬天,咱村确实没饿死一个人,连最老的三奶奶都熬过了开春。

风从门缝钻进来,油灯的火苗歪了歪,把老支书的影子投在墙上,像棵佝偻的老槐树。慕容?忽然发现,族谱案下的砖缝里卡着片枯叶,叶尖沾着点暗红色的东西,不是泥——是干了的血迹,黑红黑红的,嵌在砖缝里像块凝固的胭脂。

她刚要伸手去抠,祠堂外突然传来的敲门声。这时候谁会来?村里的年轻人早都进城打工了,老人们这时候该在自家院子晒暖抽旱烟才对。

老支书猛地站起来,拐杖掉在地上。他脸色煞白,嘴唇哆嗦着:别开...千万别开门...

敲门声更急了,咚咚咚,像是有人用拳头砸门板,震得门楣上的灰都往下掉。慕容?瞥见老支书的手在抖,指甲缝里还留着点灰黑色的东西——今早他明明说去给村东头的老坟除草,怎么会沾着祠堂里的香灰?祠堂的香灰是灰中带点金的,跟坟头的黑泥不一样。

她没听老支书的,转身就往门口走。布衫的下摆扫过案头的油灯,灯芯晃得更厉害了,把族谱上空页的影子投在她背上,凉飕飕的像块冰烙印。

门板上的裂缝里,能看见门外站着个穿灰布衫的年轻人。他头发剪得短短的,额前留着齐眉刘海,遮住了半边眉毛,手里拎着个蓝布包,包角鼓鼓囊囊的,像是装着硬邦邦的东西。

你找谁?慕容?隔着门板喊,声音被门板挡得闷闷的。

年轻人没说话,抬手往门板上贴了张纸。借着祠堂里的灯光,慕容?看清了——是张寻人启事,上面印着个老太太的照片,梳着圆髻,嘴角有颗绿豆大的痣,跟奶奶临终前躺在藤椅上的样子一模一样!

她心里一紧,伸手就去拔门闩。老支书突然扑过来抓住她的手腕,力气大得像铁钳,指节都掐进她肉里:不能开!他是城里来的!城里来的没好事!

城里来的咋了?慕容?挣了挣,手腕被攥得生疼,这照片是我奶奶!他说不定知道奶奶年轻时候的事!

门外的年轻人突然开口了,声音脆生生的,像刚从井里捞出来的黄瓜:我叫不知乘月,来找我太奶奶。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带着点怯生生的认真,我太奶奶叫慕容砚。

一声,老支书手里的拐杖又掉在地上。慕容?猛地回头,看见老支书的脸白得像张宣纸,嘴唇颤着说不出话,只有下巴上的白胡子在抖,像挂了串雪花。

她没再管老支书,一把拉开了门闩。门板一声开了道缝,风夹着雨丝涌进来,吹得油灯差点灭了。不知乘月往前凑了凑,刘海被风吹得飘起来,露出眉骨上的一道浅疤——那疤的位置,正好跟族谱案下砖缝里那片枯叶上的血迹对上,连形状都有几分像。

你说你太奶奶是慕容砚?慕容?盯着他的疤,心跳得像擂鼓,手心都冒了汗。

不知乘月点点头,把蓝布包往案上一放。包口松开,滚出个白瓷瓶,瓶身上刻着朵半开的牡丹花——是奶奶压在樟木箱底的那只药瓶!当年奶奶总说这瓶是救命的宝贝,却从不让她碰,连看都不许多看两眼。

这瓶是太奶奶留下的。不知乘月拿起瓷瓶,指尖在瓶身上摸了摸,像是在摸什么稀世珍宝,她说当年分粮时被族长家的恶狗咬伤了腿,就是用这瓶里的药敷好的,瓶底还有她刻的名字呢。

慕容?的目光落在瓶底——那里果然有个模糊的字,是用指甲刻的,笔画歪歪扭扭的,跟她去年修祠堂时在横梁上发现的刻痕一模一样。当时她还以为是老鼠啃的,特意找了泥糊上,现在想来,那分明是人的指甲刻的。

老支书突然一声跪在地上,拐杖倒在旁边响。他朝着族谱案磕了个头,额头撞在青石板上的一声闷响,起了个红印:是我对不住你曾爷爷!当年是我爹跟着族长起哄,把族谱页抢过去烧的!这些年我夜里总梦见你曾爷爷站在粮缸前看我,看得我心口发慌啊!

慕容?愣住了,手里的油灯地掉在地上。灯油洒了一地,火苗顺着油迹往族谱案爬,纸页被烤得卷起来,慕容砚三个字该在的位置突然冒出黑烟——那处纸页底下,竟藏着用朱砂写的小字!

她扑过去想灭火,不知乘月却比她快一步,脱下灰布衫就往火苗上盖。布衫上的汗味混着灯油味呛得人咳嗽,他却死死按住布衫不放,直到火苗彻底灭了才松手,后背上的布都被烤焦了一块。

快看看!老支书爬过来扒开纸页,手指抖得像秋风里的树叶。朱砂字被火烤得更清楚了,是首小诗:仓中粮米救饥寒,身后名声任尔删。若问此生无憾事,坟前先种一株兰。

诗底下还压着片干枯的兰花叶,叶尖系着根红绳——跟奶奶下葬时戴在手腕上的红绳是同一种!那红绳是奶奶出嫁时戴的,磨得发亮,临终前还攥着哭。慕容?的眼泪地掉下来,砸在纸页上,把朱砂字晕成了一片红,像开了朵血花。

不知乘月突然从包里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块半截的玉佩。玉佩的缺口处沾着点泥,他把玉佩往族谱案上一放,正好跟案角的另一半对上——那另一半是去年台风过后,她在祠堂门槛下捡到的,当时还以为是小孩子玩的玻璃碴,随手扔在案角了!

太奶奶说,这玉佩是当年分粮时被族长推倒,摔碎在粮缸边的。不知乘月的声音有点抖,眼圈红了,她说等村里不饿肚子了,就让后人把两半玉佩拼起来,给她在族谱上补个名儿,哪怕就写个小楷也行。

老支书抹了把脸,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卷。布卷里裹着支旧毛笔,笔杆上刻着慕容砚三个字,笔锋还带着点墨痕,像是刚用过没多久:这是你曾爷爷当年用的笔...我爹烧了族谱页后心里不安,偷偷把这笔藏了一辈子,临终前攥着我的手,让我一定还给慕容家的后人。

慕容?拿起毛笔,指尖刚碰到笔杆,就听见祠堂外传来哗啦啦的声音。她抬头一看,老槐树上的枯叶突然往下掉,像下了场叶雨,叶缝里漏下的阳光照在族谱上,把那片兰花叶映得发亮。

不知乘月突然拽了拽她的袖子:你看那树!

慕容?往老槐树底下一看,树根处竟冒出了新芽,嫩绿色的,沾着水珠,像刚睡醒的娃娃蜷着身子。风一吹,新芽晃了晃,祠堂里的铜铃又响起来,叮铃叮铃的,比刚才脆多了,像是在笑。

她拿起毛笔蘸了蘸墨,刚要往空页上写慕容砚三个字,不知乘月突然按住她的手。他从包里掏出个小盒子,打开一看,是块墨锭,墨锭上刻着朵兰花——跟诗里写的一模一样,连花瓣的纹路都分毫不差。

用这个。不知乘月把墨锭往砚台上一放,声音里带着点郑重,太奶奶说,这是她当年用三斤粮票跟镇上的先生换的,要等补族谱时才用,说这样名字才能留得久。

墨锭碰到砚台,发出的响声。慕容?蘸了墨,笔尖刚落在纸上,突然听见身后传来的一声。她回头一看,老支书捂着胸口往下倒,拐杖滚到门槛边,他手里还攥着片兰花叶,叶尖正滴着血——是从他指缝里渗出来的,红得发黑。

老支书!慕容?扔了笔就扑过去。老支书的脸白得像纸,嘴唇发紫,他抓着慕容?的手往怀里塞了个东西,声音细得像蚊子哼:粮缸...底下...有账本...

话没说完,他的手就垂了下去。祠堂里的铜铃突然不响了,风也停了,只有油灯芯偶尔爆出个火星,一声,在寂静里格外清楚。

不知乘月蹲下来探了探老支书的鼻息,摇了摇头。他从包里掏出块蓝布盖在老支书脸上,布上绣着朵兰花,跟墨锭上的一样,针脚细密得很。

慕容?低头看手里的东西——是把铜钥匙,钥匙柄上刻着个字,边缘都磨圆了。她突然想起老支书刚才的话,转身就往祠堂后院跑。后院的老粮缸还在,缸口盖着块青石板,石板上长满了青苔,像铺了层绿绒毯,边缘却有圈磨损的白印,是常年被人掀开留下的。

她用钥匙往缸盖底下的锁孔一插,一声,石板开了道缝。缝里飘出股霉味,混着淡淡的兰花香——跟墨锭的味道一样,清清爽爽的。她刚要把石板推开,不知乘月突然从后面拉住她:小心!这缸老得很了,别砸着。

话音刚落,粮缸里突然传出一声,像有东西掉在水里。慕容?往缸里一看,黑漆漆的看不见底,只有股寒气往上冒,冻得她手背发麻。

不知乘月从包里掏出个手电筒,往缸里一照。光柱扫过缸壁,慕容?看见上面刻着字——是当年领粮人的名字,密密麻麻的,用指甲刻的,用树枝划的,最后一个是慕容砚,旁边还画着朵歪歪扭扭的兰花。

光柱往下移,缸底竟有个铁盒子,盒子上挂着把小锁,锁芯是兰花形状的。不知乘月把电筒往缸沿一放,伸手就去够盒子。他的手刚碰到锁,突然地叫了一声,往回缩时,指尖已经红了——锁上有根细针,针尖还在滴着毒液,是深紫色的,像葡萄皮熬的水。

有毒!慕容?赶紧抓过他的手。毒液沾在他指尖上,正往肉里渗,皮肤瞬间肿了起来,像被马蜂蛰了似的。她想起奶奶留下的瓷瓶,转身就往祠堂跑,脚下的青石板滑了一下,差点摔倒——刚才老支书倒下的地方,血迹正往粮缸的方向流,弯弯曲曲的,像条红蛇在爬。

等她拿着瓷瓶跑回后院,不知乘月正用布勒着手指,脸色白得吓人,额头上冒了层冷汗。她拧开瓶塞,一股药味飘出来,是薄荷混着艾草的味道,还有点淡淡的兰花香。她把药倒在他指尖上,毒液立刻冒泡了,响,像在锅里煎东西,冒出的烟都是紫色的。

这药真管用。不知乘月吸了口气,指尖的红肿消了点,太奶奶说这是她当年从游方郎中那换的,用三袋红薯干换的,能解百毒,当年村里有人被毒蛇咬了,就是用这药救回来的。

慕容?没说话,盯着缸底的铁盒子。刚才光柱扫过时,她看见盒子上刻着行小字:兰花开时,真相自现。院子里的老槐树新芽晃了晃,阳光透过叶缝照在缸里,铁盒子上的兰花突然亮了一下——像是有光从里面透出来,暖融融的。

她深吸一口气,伸手去够盒子。指尖刚碰到锁,突然听见祠堂里传来的一声,像是族谱案倒了。她猛地回头,看见祠堂门口站着个黑影,手里举着把刀,刀光在阳光下闪了一下,刺得人眼睛疼。

黑影往前迈了一步,拐杖响——是族长家的后人慕容山!去年他还来祠堂闹过,说慕容砚是慕容家的耻辱,不许翻案,当时还把案上的香炉都掀了。

把钥匙交出来!慕容山的声音像打雷,刀往门框上一砍,木屑往下掉,那粮缸底下的东西,不是你们这些野种能碰的!我太爷爷说了,那是慕容家的丑事,就得烂在缸底!

不知乘月突然把慕容?往身后一拉,从包里掏出把短刀——刀身是青色的,刀柄上缠着红绳,跟奶奶留下的红绳一样,磨得发亮。他把刀一横,刀尖对着慕容山:太奶奶说过,要是有人来抢东西,就用这个对付,这刀是当年曾爷爷分粮时用来防身的。

慕容山笑了两声,刀往地上一跺:就凭你个毛头小子?他往前冲了两步,拐杖突然往地上一撑,整个人像只老鹰似的扑过来,刀直逼不知乘月的胸口。

不知乘月往旁边一躲,短刀地划过长衫,布片往下掉。他反手一刀砍过去,慕容山用拐杖一挡,的一声,火星四溅,落在地上的灯油上,地燃起小火苗,顺着油迹往粮缸爬,烧得地上的枯叶响。

慕容?急得往缸里伸手,指尖刚抓住铁盒子的锁,突然觉得手心一疼——锁上的细针又扎了她一下!毒液顺着指尖往胳膊上流,她眼前一黑,差点栽进缸里。

不知乘月回头看见,急得大喊:小心!他想过来扶,慕容山却一刀砍过来,刀风刮得他脸颊生疼。他只能举刀去挡,一声,短刀被震得掉在地上,刀尖插进青石板缝里,颤个不停。

慕容山的刀又往下砍,不知乘月往地上一滚,躲开了刀,却被地上的火苗烧到了裤脚。的一声,火苗往上窜,他赶紧用手去拍,手心被烫得通红,起了串水泡,却顾不上疼,还在喊:快拿盒子!别管我!

慕容?咬着牙把铁盒子拖出来。盒子很重,她刚抱起来,就听见一声,盒子自己开了——里面不是金银财宝,是堆泛黄的纸,上面写着当年的账本,用毛笔写的小楷,一笔一划清清楚楚:李老三领米三升,王二婶领面两斤...每笔都记着谁领了多少粮,最后一页写着:民国二十三年冬,共救三百一十二人,无一人饿死。

纸底下还压着朵干兰花,花瓣上沾着点血——跟老支书手里的兰花叶是同一种,都是本地山上长的春兰。慕容?的眼泪又掉下来,滴在账本上,把墨迹晕开了点,却没盖住那行字,反而让三百一十二人几个字更清楚了。

慕容山看见账本,眼睛都红了,像被激怒的公牛,刀往慕容?这边扔过来。刀在空中转了个圈,刀尖对着她的胸口,风一吹,刀光晃得她睁不开眼。

不知乘月扑过来把她往旁边一推,刀地插进了粮缸壁上,刀柄还在颤。他刚要拉慕容?起来,突然地叫了一声——慕容山的拐杖打在了他的背上,他往前一扑,正好撞在粮缸上,额头磕在缸沿,血地流下来,滴在账本上,跟慕容?的眼泪混在一起,红得刺眼。

乘月!慕容?抱住他。不知乘月的脸白得像纸,他抓着慕容?的手往族谱空页上按,声音细得像蚊子哼:补...族谱...太奶奶...等了一辈子...

话没说完,他就晕了过去。慕容山举着拐杖又要打过来,慕容?突然抓起地上的短刀,往拐杖上一砍。拐杖断成两截,慕容山往后一倒,摔在地上的火苗里,地叫了一声,衣服瞬间烧了起来,他滚在地上扑火,却把火苗引到了旁边的柴堆上。

柴堆地燃起来,浓烟往上冒。慕容?没管慕容山,抱着不知乘月往祠堂跑。祠堂里的油灯还亮着,族谱案倒在地上,纸页散了一地,被风吹得响。她把不知乘月放在案上,刚要去拿药瓶,突然看见地上的纸页里,夹着张泛黄的照片——是奶奶和一个年轻人的合影,年轻人眉骨上有道疤,跟不知乘月的一模一样,两人站在老槐树下,笑得眉眼弯弯。

照片背面写着行字,是奶奶的笔迹:吾孙乘月,若见此照,当知族谱空页,需以血补。曾爷爷的血护了咱村人,你的血该护他留名。

慕容?猛地回头看不知乘月的额头,血还在流,顺着脸颊往下淌。她咬着牙把不知乘月的手往族谱空页上按,血印在纸上,慢慢晕开,像朵正在开的兰花,瓣瓣分明。

就在这时,祠堂外传来的声音,是消防车来了。大概是慕容山的呼救声被山下的人听见了。慕容?抬头往窗外看,老槐树上的新芽又晃了晃,阳光透过叶缝照进来,落在血印上,慕容砚三个字的影子突然清晰起来,像是自己从纸里浮出来似的,墨色沉沉的。

她刚要伸手去摸,不知乘月突然哼了一声。她低头一看,不知乘月的眼睛睁开了,正盯着族谱上的血印笑,嘴角还沾着血,像刚吃过红果子的娃娃。

消防车的声音越来越近,的,混着祠堂里的铜铃声,叮铃叮铃的,在院子里绕来绕去。慕容?看着不知乘月的笑脸,突然觉得手心一烫——是那枚铜钥匙,还攥在她手里,钥匙柄上的字,正慢慢变热,像刚从火里拿出来似的。

这时,她才发现铁盒子底层还压着张纸,是张地契,上面写着将慕容家祖宅捐给村里做学堂,落款是慕容砚,旁边还盖着个红手印,印泥都干得发黑了。原来曾爷爷不仅分粮救了人,还想把房子改成学堂让村里的娃念书。

慕容山被消防员扶着往外走,嘴里还在骂骂咧咧,却没人理他。村里的老人听见动静都来了,围在祠堂门口看,看见族谱上的血印,有人抹起了眼泪:是砚哥啊...当年要不是他,我早饿死了...

不知乘月挣扎着坐起来,指着老槐树底下:你看...兰花开了...

慕容?往那一看,树根处的新芽旁,竟开了朵小小的兰花,白瓣黄蕊,在风里轻轻晃着。阳光落在花瓣上,亮得像撒了层金粉。

她拿起那支旧毛笔,蘸了墨锭上磨好的墨,在血印旁边工工整整写下慕容砚三个字。笔尖落纸时,祠堂里的铜铃突然叮铃叮铃响个不停,像是在欢呼。老槐树上的枯叶彻底落尽了,露出满树新绿,风一吹,沙沙响,像谁在笑。

不知乘月从包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包花籽:太奶奶说,这是兰花籽,让我种在曾爷爷坟前...现在可以种了。

慕容?点点头,眼泪又掉了,这次却是热的。她知道,奶奶和曾爷爷的心愿,今天总算了了。粮缸底下的账本会被好好收着,曾爷爷的名字会永远留在族谱上,就像那朵新开的兰花,再也不会被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