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烟火里的褶皱 > 第58章 欠条里的奖状

烟火里的褶皱 第58章 欠条里的奖状

作者:奚凳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2 22:38:15

镇子东头老槐树下,日头毒得像泼了火,土路上的灰被晒得发白,脚一踩就腾起细烟,混着修车铺飘来的机油味,呛得人鼻子发酸。树影里卧着条老黄狗,吐着舌头呼哧呼哧喘,尾巴有气无力地扫着地面,带起零星土粒。不远处杂货铺门口,王婶正弯腰给竹筐青菜洒水,水珠落叶子上“啪嗒”响,溅起的泥点沾在蓝布褂子下摆,像撒了把芝麻。

拓跋黻蹲在槐树根上,手里捏着张泛黄的欠条,纸边被风啃得毛糙,“王秀莲 欠 拓跋黻 三百元 2014.6.12”的字迹被汗水浸得发晕。他今年四十二,头发早白了大半,日头下泛着银光,额角皱纹里积着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洗得发白的灰衬衫上,洇出一小片深色。

“咔吧”一声,他站起身时膝盖响了。

“王婶。”他开口喊,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

王婶直起腰,手里的瓢“当啷”掉水桶里。她转过身,眼角皱纹挤成堆,嘴角扯了扯没笑出来:“是……拓跋兄弟啊。”

竹筐里的青菜绿得发亮,带着刚浇过水的潮气,有棵小油菜叶子上沾着只七星瓢虫,红底黑点点,在阳光下动了动脚。拓跋黻目光从瓢虫滑开,落在王婶手上——那双手布满老茧,指关节肿得发亮,虎口有道浅浅的疤,是当年给儿子缝书包时被针扎的。

“我来……”拓跋黻摸了摸兜,欠条纸边硌着掌心,“来看看你。”

王婶往店里让了让,门帘上的塑料珠子“哗啦”响:“进屋坐,屋里凉快。”

杂货铺里暗沉沉的,墙角堆着半袋面粉,袋口没扎紧,白花花的粉顺着袋缝往下掉。货架上摆着酱油醋、盐巴糖,还有几包花花绿绿的零食,包装都起了皱。最里头案板上,放着个掉了漆的铁盒子,盒盖上用红漆写着“学费”两个字,漆皮掉了一半,看着像哭花了的脸。

拓跋黻拉过条板凳坐下,板凳腿在泥地上蹭出“沙沙”声:“娃呢?”

王婶给搪瓷缸里倒凉水,水声“咕嘟咕嘟”的:“在里屋写作业呢。今年高三了,忙。”她把缸子递过来,缸沿上有个豁口,磨得很光滑。

拓跋黻没接,从兜里掏出欠条放案板上。纸页被风一吹轻轻抖了抖。“这钱……”他喉咙滚了滚,“你要是手头紧,就先欠着。”

王婶的手顿了顿,凉水顺着缸壁往下流,滴在案板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她盯着欠条看半晌,突然抬手抹了把脸,指缝里渗出的水珠不知是汗还是泪:“拓跋兄弟,我知道你难。当年要不是你……”

“说这干啥。”拓跋黻打断她,目光扫过墙上——墙上贴着好几张奖状,都是王婶儿子王磊得的,“三好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红底金字被太阳晒得褪了色,却还平平整整,边角都用胶带粘住了。

里屋传来翻书的“哗啦哗啦”声,接着是笔尖划纸的“沙沙”声。王婶往门帘处看一眼,声音压得低低的:“磊磊这孩子懂事,知道我没钱给他买辅导书,就天天去镇中学图书馆借。前几天说想考医学院,将来给人看病,不用再像我这样……”她没说下去,拿起案板上的抹布反复擦着“学费”铁盒。

拓跋黻想起十年前——那天也这么热,王婶抱着发高烧的磊磊跪在他废品站门口,眼泪把前襟都哭湿了:“拓跋兄弟,求你借我点钱给娃看病,我一定还!”他当时刚收了批旧报纸卖了三百块,没犹豫就塞给了她。

“这钱不用还了。”拓跋黻把欠条往王婶那边推了推,“你看磊磊这些奖状,比三百块金贵多了。”

王婶猛地抬头,眼睛红得像兔子:“那不行!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我这几年攒了点……”她掀开铁盒,里面是一堆零钱,毛票、硬币叮叮当当地响,“还差八十,我再去捡几天废品就够了。”

拓跋黻刚要说话,里屋门帘“哗啦”被掀开,王磊站在门口。他穿件洗得发白的校服,袖口卷到胳膊肘,露出细瘦的手腕,头发短短的,额前碎发被汗打湿贴在皮肤上。手里捏着本医学书,书页卷了边,眼神亮得像淬了光的钉子。

“妈,我都听见了。”王磊走到案板前拿起欠条,看了看拓跋黻又看了看王婶,“拓跋叔,这钱我们一定还。等我考上大学勤工俭学挣钱,不光还你三百,还会多给你报你的恩。”

拓跋黻看着他,突然想起自己的儿子——要是还在,也该这么大了。那年儿子患白血病要骨髓移植,他到处借钱没人肯借,最后眼睁睁看着娃没了。他鼻子一酸,别过头假装看货架上的酱油瓶。

“傻孩子说啥呢。”王婶拍了拍王磊的胳膊,“拓跋叔是好人。”

“好人也不能白借钱。”王磊把欠条折成方块塞进兜里,“拓跋叔,我给你算笔账。我妈每天卖菜能挣十五块,省着花一个月能攒三百,八十块顶多捡五天废品。等我放假了也去捡,肯定能尽快还你。”

拓跋黻被他逗笑了,眼角皱纹舒展开些:“你这娃,倒挺会算。”

正说着,杂货铺门口传来“嘀嘀”喇叭声,一辆摩托车停在树底下。骑车的是个中年男人,穿件花衬衫戴副墨镜,嘴角叼着根烟,烟圈悠悠往上飘。他摘下墨镜瞥了眼拓跋黻,又看向王婶:“王秀莲,欠我的房租该交了吧?都拖半个月了。”

王婶的脸“唰”地白了:“张老板,再宽限几天,我这就凑……”

“凑?你拿啥凑?”张老板从摩托车上下来,脚往地上一跺碾碎烟蒂,“要么交钱,要么明天就搬出去!我这铺子可不是白给你用的!”

王磊攥紧拳头,指关节发白:“你别欺负我妈!”

“嘿,小屁孩还敢顶嘴?”张老板伸手就要推王磊,拓跋黻猛地站起来挡在王磊身前。他比张老板高半个头,常年搬废品练出的力气让胳膊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

“有话好好说。”拓跋黻声音沉了沉,“房租多少钱?”

张老板上下打量他一番嗤笑一声:“五百。你替她交?”

拓跋黻摸了摸兜,兜里只有今天收废品挣的二十块。他咬了咬牙:“我先欠着,三天内给你。”

“你?”张老板撇撇嘴,“你一个收破烂的能有啥钱?别到时候跑了。”

“我拓跋黻在这镇子住了二十年,从不欠账。”拓跋黻从腰上解下串东西——是他废品站的铜钥匙,磨得发亮,“这押你这。”

张老板接过钥匙掂量掂量又扔回来:“谁要你这破东西。要么现在交钱,要么就让她搬。”他伸手去掀王婶的菜筐,“这些菜看着还能卖几个钱,先抵了!”

“别碰!”王婶扑过去护菜筐,被张老板推得一个趔趄差点摔倒。王磊赶紧扶住她,眼睛红得要冒火:“你再碰我妈试试!”

拓跋黻往前一步攥住张老板的手腕。他手劲大,张老板疼得“哎哟”叫一声:“你放手!不然我报警了!”

“报警正好,让警察评评理,你凭啥抢人家东西。”拓跋黻瞪着他,眼里的红血丝像要渗出来。

周围渐渐围了些人指指点点。张老板脸上挂不住,使劲挣开手:“行,算你狠!三天!就三天!要是还交不上房租,看我怎么收拾你们!”他骑上摩托车“嘀嘀”响着跑了,尾气带着股汽油味呛得人皱眉。

王婶腿一软坐在地上哭起来:“这可咋办啊……磊磊还要上学……”

王磊蹲下来抱着王婶的肩膀:“妈,别哭,有我呢。大不了我不去上学了,去打工挣钱。”

“胡说!”王婶猛地抬起头,眼泪糊了满脸,“你必须上学!妈就是去要饭,也得供你上大学!”

拓跋黻看着这娘俩,心里像被什么揪着疼。他想起儿子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爸,我想上学……”他深吸一口气走到王婶面前:“王婶,你先起来。房租的事,我来想办法。”

王婶摇摇头:“不行,我不能再麻烦你了……”

“啥麻烦不麻烦的。”拓跋黻把她扶起来,“磊磊是个好娃,不能耽误了。我这就回废品站,看看有没有能当钱的东西。”

他转身往外走,王磊追上来:“拓跋叔,我跟你一起去!我有力气,能帮你搬东西。”

拓跋黻笑了笑:“行。”

废品站在镇子西头,靠墙搭着个棚子,里面堆着旧报纸、破铜烂铁、塑料瓶,乱七八糟却码得整整齐齐。棚子底下有张旧木桌,桌上放着个收音机正“咿咿呀呀”唱豫剧。

拓跋黻翻出个旧木箱,里面是些他舍不得卖的东西:儿子的小书包、掉了漆的玩具车、一本磨破了的童话书。他从箱底摸出个铁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枚军功章——是他年轻时在部队得的,立过三等功。

“这章……”王磊盯着军功章眼睛发亮,“拓跋叔,你当过兵?”

“嗯。”拓跋黻摸了摸军功章,上面的红漆掉了不少,“当年在边防线上待了五年。”

他把军功章揣进兜:“这章能值点钱,我去趟古玩店。”

“不行!”王磊拉住他,“这是你的荣誉,不能卖!我去打工,去工地搬砖,一天能挣一百呢!”

拓跋黻拍了拍他的肩膀:“傻娃,搬砖哪有那么快。这章放着也是放着,能换钱给你交房租,值。”

他刚要走,收音机里突然响起个声音:“现在插播一条通知:本市医学院面向社会征集志愿者,参与一项医学研究,成功参与可获得奖金一千元……”

王磊眼睛一亮:“拓跋叔!我去!我正好想考医学院,去看看也挺好!”

拓跋黻犹豫了:“那研究……安全不?”

“肯定安全!是正规医院!”王磊从兜里掏出手机——是个旧手机,屏幕裂了道缝,他查了查,“你看,是市第一医院的,靠谱!”

拓跋黻看着他眼里的光,点了点头:“行,我陪你去。”

第二天一早,拓跋黻骑着他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三轮车,带着王磊去了市里。医院门口人来人往,白大褂们匆匆忙忙地走,消毒水的味道飘得老远。

报名处的护士给了王磊一张表:“填一下基本信息,然后去三楼做体检。”

王磊填得很认真,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很轻。拓跋黻在一旁看着,心里七上八下的。

体检很顺利,医生说王磊身体好,符合条件。护士给了他一瓶药:“这是实验用的药,每天吃一片,一个月后来复查,没问题就能拿到奖金了。”

“这药……有副作用吗?”拓跋黻问。

护士笑了笑:“放心吧,都是经过测试的,没大事,顶多有点头晕恶心。”

回去的路上,王磊把药瓶小心翼翼地放进兜里:“拓跋叔,等拿到奖金,先给你还三百,再交房租,剩下的给我妈买件新衣服。”

拓跋黻看着他,突然觉得眼睛发热。他这辈子没少受苦,可这一刻,心里却暖烘烘的。

过了几天,王磊开始吃药。第一天没什么反应,第二天早上起来,他觉得头晕晕的还恶心,趴在桌子上不想动。

王婶吓坏了:“磊磊,你咋了?要不咱不去了,那钱咱不要了!”

“没事妈。”王磊强撑着坐起来,“护士说了,正常反应。”

拓跋黻听说了,赶紧跑过来。他摸了摸王磊的额头,不发烧,才松了口气:“要不还是别吃了,我再想别的办法。”

“不行!”王磊攥紧了药瓶,“就差二十多天了,不能放弃。”

接下来的日子,王磊每天都忍着头晕恶心吃药,还照样去图书馆看书。他的脸色越来越白,人也瘦了一圈,可眼里的光却一点没减。

拓跋黻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每天收废品时都多留个心眼,希望能捡到点值钱的东西。有天他在一堆旧书里翻到本医书,是民国时期的,纸都黄了却保存得很好。他赶紧揣起来,想去古玩店问问价。

古玩店的老板是个戴眼镜的老头,接过医书翻了翻又用放大镜照了照:“这书是真的,值两百块。”

拓跋黻心里一喜:“两百?行,卖了!”

他拿着钱往王婶家跑,刚到门口就听见屋里传来哭声。他心里咯噔一下,冲了进去。

王磊躺在炕上,脸色白得像纸,嘴唇发青,呼吸也很微弱。王婶跪在炕边哭:“磊磊!磊磊你醒醒啊!”

拓跋黻赶紧抱起王磊:“快!去医院!”

他骑着三轮车风风火火往镇上的卫生院赶。车轮子转得飞快“咕噜咕噜”响,路边的树往后退,像跑起来一样。

卫生院的医生给王磊检查了半天,摇了摇头:“不行,情况太严重了,赶紧送市里医院!”

拓跋黻咬着牙拦了辆出租车往市里赶。车里的空调开得很足,可他却觉得浑身发烫,手心全是汗。

到了市第一医院,医生把王磊推进了抢救室。红灯亮起来,像只眼睛死死地盯着拓跋黻和王婶。

王婶瘫坐在地上,眼泪不停地流:“都怪我……要不是我没钱交房租,磊磊也不会去吃那药……”

拓跋黻蹲下来拍了拍她的肩膀:“不怪你,会没事的,磊磊命硬。”话虽这么说,他心里却一点底都没有。

抢救室的灯灭了,医生走出来摘下口罩摇了摇头:“我们尽力了。孩子对那药过敏,引发了急性肾衰竭……”

王婶“啊”地叫了一声晕了过去。拓跋黻愣在原地,脑子里一片空白,像被人用棍子打了一下。

他走进抢救室,王磊躺在病床上眼睛闭着,脸上还带着点稚气。拓跋黻伸出手想摸摸他的脸,可手刚碰到就缩了回来——太凉了。

他从兜里掏出那张欠条放在王磊的胸口。纸页轻轻动了动,像在叹气。

过了几天,王磊的葬礼办得很简单。王婶把他的奖状都烧了,说让他在那边也能当三好学生。拓跋黻站在坟前,手里捏着那枚军功章,风一吹,眼泪就掉了下来。

他去给张老板交了房租,又把那两百块钱塞给王婶:“拿着吧,买点吃的。”

王婶没接,只是看着王磊的坟,眼神空落落的:“拓跋兄弟,你说……磊磊是不是在怪我?”

拓跋黻没说话,只是陪着她站着。日头渐渐落下去,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突然,王婶抬起头眼睛里闪过一丝光:“拓跋兄弟,我想起来了!当年你儿子生病,我偷偷去医院给你交过住院费!我还留着缴费单呢!”

她疯了似的往家跑,拓跋黻赶紧跟上去。王婶翻箱倒柜从床底下摸出个旧鞋盒,里面果然有张缴费单,日期正是他儿子住院的时候,金额是五百块。

“你看!我没骗你!”王婶举着缴费单又哭又笑,“我不欠你钱了!我还多给了你两百!”

拓跋黻看着那张缴费单,突然想起那天他去缴费,护士说有人替他交了。他一直不知道是谁,没想到是王婶。

他把缴费单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兜里。风从窗户吹进来掀动了桌上的药瓶,瓶身空荡荡的发出“叮叮”的轻响。

王婶突然抓住拓跋黻的手,眼神很亮:“拓跋兄弟,磊磊不在了,我一个人也没啥意思。你要是不嫌弃,我跟你过吧?咱们一起收废品,攒钱给镇上的学校捐点书,就当是……当是磊磊的心愿。”

拓跋黻看着她,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他点了点头,喉咙发紧说不出话来。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砰”的一声巨响,好像有什么东西倒了。拓跋黻和王婶对视一眼,赶紧往外跑。

院子里,张老板躺在地上,脑袋旁边有一滩血。他的摩托车倒在一边,车把歪了,前轮还在慢慢转着。不远处,一个穿深色衣服的人正往胡同口跑,手里拿着个包,包上还沾着血。

拓跋黻心里一惊拔腿就追。那人跑得很快像只兔子,拐过几个弯就没影了。拓跋黻站在胡同口喘着粗气,看着空荡荡的街道,突然觉得后背一凉——刚才那人的侧脸,好像有点眼熟。

拓跋黻攥着拳头站在胡同口,风卷着墙根的落叶打在裤脚,沙沙响得人心慌。王婶跟过来时脸还白着,攥着他胳膊的手直抖:“是……是抢钱的?张老板他……”

拓跋黻没应声,扭头往院子跑。张老板还趴在地上,血顺着砖缝往低洼处淌,在夕阳下泛着暗紫的光。他蹲下身探了探鼻息,指尖刚碰到皮肤就缩了回来——凉的。

“快……快报警。”王婶的声音抖得像风中的纸,摸手机时手指老往地上滑。拓跋黻按住她的手,目光扫过张老板攥紧的拳头,指缝里露出半张皱巴巴的钱票。摩托车座垫歪着,原本压在底下的布包掉在地上,拉链被扯得豁开,里面空空的,只剩几根稻草。

警笛声从镇子那头飘过来时,拓跋黻靠在院门口抽烟。烟是刚才从张老板口袋里摸的,呛得他咳了两声。老槐树的影子斜斜铺在地上,把他的影子劈成两半,一半落在王婶家门槛上,一半挨着张老板的摩托车。

“你说那深色衣服的……”王婶凑过来声音压得低,“我瞅着他跑的时候,裤脚沾着点白灰,跟你废品站后院那堆旧石灰似的。”

拓跋黻夹着烟的手顿了顿。废品站后院是堆过几袋旧石灰,前阵子下雨冲塌了墙角,他还没来得及清。但那片乱糟糟的,镇上谁都能去,算不得什么凭据。

警察来来回回问了半晌,记笔录的小同志笔尖在纸上划得飞快:“穿深色衣服?戴帽子没?身高大概多少?”

“没看清帽子,就瞅着比你矮点,跑起来有点瘸。”王婶扒着门框说。拓跋黻突然想起刚才追出去时,那人拐过第三个胡同口时,右脚确实顿了一下——像是脚踝有伤。

镇上脚踝有伤的,掰着指头能数过来。拓跋黻心里咯噔一下,想起前阵子总往废品站跑的刘老三。刘老三前两年骑摩托车摔了脚踝,走路一直瘸着,前几天还来问他收没收着旧铜器,说想换点钱给媳妇抓药。

“刘老三?”警察记完笔录抬头看他,“他前阵子赌钱输了不少,欠了张老板三百块,张老板前天还堵着他家门骂呢。”

这话像根针,扎得拓跋黻后颈发麻。他想起刚才那深色衣服的侧脸,塌鼻梁,嘴角有道疤——刘老三嘴角是有疤,去年跟人打架被啤酒瓶划的。

天擦黑时警察去了刘老三家,拓跋黻跟在后面。刘老三家在镇子最偏的土坯房,院门锁着,里头静悄悄的。警察砸了半天门,屋里才传来动静,刘老三媳妇探出头,脸黄得像张纸:“他……他没在家啊,出去找活了。”

“找活?”警察往院里瞅,“后窗咋开着?”

拓跋黻绕到后墙时,听见墙根有窸窸窣窣的响动。他扒着墙缝一看,刘老三正蹲在柴火垛后面往怀里塞东西,深色衣服扔在旁边,裤脚果然沾着白灰。见拓跋黻看过来,刘老三猛地站起来,手里的铁钎子“当啷”掉在地上。

“不是我要杀他!”刘老三嗓子哑得像破锣往墙角缩,“是他先拽我包!我就推了他一把,谁知道他后脑勺磕石头上了……”

警察铐走刘老三时,他还在喊:“那三百块他天天催!我媳妇等着钱救命啊!”拓跋黻站在土路上,看着警车灯越来越远,烟蒂掉在地上被他用脚碾了碾。

王婶递过来件厚褂子:“天凉了。”她手里还攥着那张缴费单,纸边被捏得发皱,“张老板这一死,房租……”

“不用交了。”拓跋黻接过褂子穿上,风灌进领口凉飕飕的,“他媳妇刚才说,这铺子早就让他抵给别人了,跟咱没关系。”

月亮爬上来时,两人往回走。老槐树下空荡荡的,张老板的摩托车被警察拖走了,地上只剩摊没擦干净的油渍,被夜风一吹泛着油光。王婶突然停住脚往杂货铺门口瞅:“你看那是啥?”

铺子门槛上放着个铁盒子,是王婶装学费的那个。拓跋黻走过去掀开盒盖,里面除了原先的零钱还多了张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磊磊的药钱,我早该给的。”没署名,但那字迹,拓跋黻认得——是刘老三媳妇的。

“她咋知道……”王婶捏着纸条掉眼泪。拓跋黻没说话,把盒子盖好往回拿。路过王磊坟前时,他把盒子放在坟头,月光落在上面,铁盒掉漆的地方亮晶晶的,像磊磊以前得奖时戴的小红花。

过了几天,拓跋黻把废品站收拾了收拾,王婶搬了过来。她把王磊剩下的书都摆在棚子的木桌上,摆得整整齐齐,阳光照进来时,书页上的字泛着暖黄的光。拓跋黻在棚子门口搭了个小灶台,王婶每天做饭时,烟顺着棚子缝飘出去,跟废品站的旧报纸味混在一起,倒也不呛人。

这天午后,拓跋黻收废品回来,刚到门口就听见棚子里有说话声。他挑着担子往里走,看见王婶正和一个陌生男人说话。那男人穿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脸上带着点书卷气,手里捏着本旧诗集。

“这位是?”拓跋黻放下担子问。

王婶赶紧介绍:“这是从城里来的沈先生,说是来收旧书的。沈先生,这就是我跟你说的拓跋黻。”

沈先生站起身拱了拱手:“拓跋大哥好。我叫沈知微,从市里古籍书店来的。听说这边有不少旧书,就过来看看。”他说话温温和和的,像春风拂过柳梢。

拓跋黻点点头没说话。沈知微的目光落在桌上的书上,眼睛亮了亮:“这些书……都是孩子的?”

“嗯,我儿子的。”王婶声音低了低,“前阵子没了。”

沈知微脸上露出惋惜的神色:“可惜了。看这些书的品相,孩子定是个爱书的。”他拿起一本《本草纲目》翻了翻,“这本是民国版的,挺少见。”

拓跋黻心里一动——他早知道王磊爱看书,却没留意过这些书还有说法。

沈知微又翻了几本,抬头看着拓跋黻:“拓跋大哥,王婶,这些书我想收了。出价不会低,你们看咋样?”

王婶看了看拓跋黻,没说话。拓跋黻挠了挠头:“这些书是磊磊的心肝宝贝,本不想卖。但你要是真心喜欢,给个实在价就行。”

沈知微想了想:“这样吧,这些书我给一千块。另外,我看拓跋大哥这废品站里说不定还有别的旧书,要是有稀罕的,我也高价收。”

一千块?拓跋黻和王婶都愣了。这钱够给王婶买好几件新衣服,还能给镇上学校捐点书了。

“行!”拓跋黻没犹豫,“你随便挑。”

沈知微笑了笑,蹲在地上仔细翻看起来。王婶去灶上烧水,拓跋黻蹲在旁边看着沈知微挑书,心里琢磨着——这下磊磊的心愿,说不定能早点实现了。

沈知微挑书挑得很仔细,每本都要翻半天,还时不时在小本子上记着什么。太阳快落山时,他挑出二十多本书,摞在一起整整齐齐的。

“就这些了。”沈知微从包里掏出一沓钱递给拓跋黻,“一千块,你点点。”

拓跋黻接过钱数了数,不多不少正好一千。他把钱递给王婶:“你收着。”

王婶攥着钱,眼睛有点红:“沈先生,谢谢你。”

“该谢的是你们。”沈知微笑了笑,“这些书在我那能发挥更大作用。对了,拓跋大哥,你这废品站常收旧书不?”

“偶尔收着点。”拓跋黻说,“大多是些破报纸、旧课本。”

“要是收着线装书或者民国以前的书,一定给我留着。”沈知微递过来一张名片,“这是我电话,随时联系。”

拓跋黻接过名片揣进兜里。沈知微雇了辆三轮车把书拉走,临走时又回头看了看那些剩下的书:“剩下的要是你们不嫌弃,我下次来带些新本子来换,给镇上孩子用。”

“那太好了!”王婶高兴得直点头。

沈知微走后,王婶把钱小心翼翼地放进铁盒子里,锁好藏在床底下。“拓跋兄弟,”她看着拓跋黻,“咱明天就去镇上学校问问,捐书的事咋弄?”

“行。”拓跋黻点点头,心里轻快了不少。

第二天一早,两人就去了镇中学。校长是个戴眼镜的老头,听说他们要捐书,高兴得合不拢嘴:“哎呀,真是太谢谢你们了!学校图书馆正好缺书呢!”

拓跋黻和王婶商量着,先拿五百块买些新课本和辅导书,剩下的钱慢慢攒着,等攒多了再买更多书。校长拍着胸脯保证:“书买来我亲自管着,保证让孩子们好好看!”

从学校出来,王婶心情格外好,哼起了年轻时唱的小调。拓跋黻看着她的背影,嘴角也忍不住往上扬——日子好像真的越来越有盼头了。

这天下午,拓跋黻去镇子北头收废品。有户人家搬家,扔了不少旧东西,其中有个旧木箱看着挺沉。拓跋黻掀开箱盖一看,里面全是旧书,还有几本线装的,纸都黄得发脆了。

他心里一动,想起沈知微说的话。他把木箱搬上三轮车,打算回去好好看看。刚要走,就看见刘老三媳妇从对面胡同里出来,手里提着个篮子,篮子里装着些野菜。

“拓跋大哥。”刘老三媳妇看见他,赶紧低下头,声音小小的,“那天……谢谢你没多说啥。”

拓跋黻愣了愣才反应过来她指的是刘老三的事。他摆了摆手:“没啥。你家……还好不?”

刘老三媳妇眼圈红了:“不好。他进去了,我一个人咋过啊……孩子还在城里上学,学费都没着落。”

拓跋黻心里叹了口气。他从兜里掏出一百块钱递给她:“拿着吧,先给孩子买点吃的。”

刘老三媳妇吓了一跳,连忙摆手:“不行不行!我不能要你的钱!那天……那天我男人对不住你……”

“拿着。”拓跋黻把钱塞她手里,“跟孩子没关系。要是实在难,就去废品站找王婶,让她给你找点活干。”

刘老三媳妇攥着钱,眼泪掉了下来:“拓跋大哥,你真是好人……”

拓跋黻没说话,骑上三轮车往回走。风从耳边吹过,带着点青草的香味。他低头看了看车上的旧木箱,心里琢磨着——这里面说不定有沈知微要的书,要是能卖个好价钱,就能多捐点书了。

回到废品站,王婶正在做饭。拓跋黻把旧木箱搬下来,小心翼翼地把里面的书一本本拿出来。大多是些普通的旧书,但其中两本线装书看着挺特别,封面上写着《伤寒杂病论》,字是手写的,还带着红印章。

“这书……”拓跋黻翻了翻,看不懂,“王婶,你看看认识不?”

王婶擦了擦手走过来,翻了翻书摇了摇头:“不认识。看着挺老的。要不打电话问问沈先生?”

拓跋黻觉得有理,掏出沈知微的名片打了电话。沈知微听说有两本线装的《伤寒杂病论》,声音都激动了:“拓跋大哥!你等着,我马上过去!”

不到一个小时,沈知微就骑着摩托车赶来了。他一把抓过那两本书,翻来覆去地看,眼睛都快贴到书页上了。

“好!好啊!”沈知微激动得直搓手,“这是清代的抄本!很稀有!拓跋大哥,这两本书我给你一万块!”

一万块?拓跋黻和王婶都惊呆了。他们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

“沈先生,这……这太多了吧?”王婶结结巴巴地说。

“不多不多!”沈知微摆摆手,“这书的价值远不止这些。拓跋大哥,王婶,你们要是愿意卖,我现在就给你们钱。”

拓跋黻看着王婶,王婶点了点头。拓跋黻深吸一口气:“行。不过沈先生,我有个条件。”

“你说!”沈知微一口答应。

“这钱我想拿一部分给镇上学校建个小图书馆。”拓跋黻说,“剩下的……给刘老三媳妇点,让她给孩子交学费。”

沈知微愣了愣,随即笑了:“拓跋大哥真是好人。没问题!不光这钱,我再捐五千块!一定把图书馆建得漂漂亮亮的!”

那天下午,废品站里一片喜气。拓跋黻和王婶商量着,拿一万块建图书馆,剩下的五千块给刘老三媳妇两千,剩下的三千存起来慢慢用。沈知微当场就把钱转了过来,还说要帮忙联系施工队。

看着沈知微兴奋地打电话联系施工队,拓跋黻突然觉得,磊磊好像就在旁边看着,眼睛亮闪闪的,像以前得了奖状时一样。

过了半个月,图书馆开工了。施工队在镇中学后院盖了间小瓦房,沈知微还从城里拉来不少新书,摆满了整整两排书架。拓跋黻和王婶每天都去帮忙,看着小瓦房一点点盖起来,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这天傍晚,拓跋黻和王婶从学校回来,刚到废品站门口就看见一个人蹲在地上哭。走近一看,是刘老三媳妇。

“咋了这是?”王婶赶紧问。

刘老三媳妇抬起头,脸上全是泪:“拓跋大哥,王婶,我男人……他在里面犯病了,需要钱治病……我实在没办法了……”

拓跋黻心里咯噔一下。他想起刘老三媳妇说过,刘老三有哮喘病,平时就靠药顶着。

“需要多少钱?”拓跋黻问。

“医生说要三千……”刘老三媳妇哭着说,“我去哪凑这么多钱啊……”

拓跋黻皱了皱眉。建图书馆花了不少钱,剩下的钱给刘老三媳妇两千后,就剩一千了。

“别急。”王婶拉着刘老三媳妇的手,“钱的事我们想办法。”

拓跋黻琢磨着,要不把沈知微给的那枚军功章卖了?可那是他这辈子最看重的东西……

就在这时,沈知微骑着摩托车来了,手里还拿着个包裹:“拓跋大哥,王婶,我给你们带好东西了!”他看见刘老三媳妇在哭,愣了愣,“这是咋了?”

王婶把事情说了说。沈知微听完,从包里掏出三千块钱递给刘老三媳妇:“拿着吧,先给你男人治病。”

刘老三媳妇吓坏了,连忙摆手:“不行!我不能再要你们的钱了!”

“拿着。”沈知微把钱塞她手里,“就当是我提前预支的。等你男人出来了,让他去我书店帮忙,干活抵债。”

刘老三媳妇攥着钱,眼泪掉得更凶了:“沈先生,你真是大好人……”

“啥好人不好人的。”沈知微笑了笑,“谁还没个难的时候。对了拓跋大哥,我给你带了瓶好酒,咱哥俩今晚喝两杯。”

那天晚上,废品站里飘着酒香。拓跋黻、王婶和沈知微坐在小灶台旁,喝着酒聊着天。沈知微说他年轻时也穷过,多亏了好心人帮忙才念完大学,现在就想多帮点像王磊这样的孩子。

拓跋黻喝了口酒,觉得心里暖烘烘的。他看了看王婶,王婶正给沈知微夹菜,脸上带着笑。月光从棚子缝里照进来,落在桌上的酒瓶上,亮晶晶的。

过了一个月,图书馆建好了。校长特意办了个简单的揭牌仪式,镇上的人都来了,孩子们围着新书叽叽喳喳地笑,像一群快乐的小鸟。拓跋黻和王婶站在人群后面,看着孩子们的笑脸,觉得比自己得了奖状还高兴。

揭牌仪式结束后,沈知微要回城里了。他拉着拓跋黻的手说:“拓跋大哥,以后有旧书随时联系我。还有,我书店缺个人帮忙整理书,要是刘老三媳妇愿意去,就让她跟我走。”

拓跋黻赶紧把刘老三媳妇叫过来。刘老三媳妇听说能去城里干活,还能照顾上学的孩子,高兴得直点头:“愿意!我愿意!”

沈知微走的那天,拓跋黻和王婶去送他。沈知微骑着摩托车,刘老三媳妇抱着孩子坐在后面,临走时还回头挥了挥手。摩托车渐渐远去,消失在路的尽头。

拓跋黻和王婶站在路边,看着空荡荡的路,心里却很踏实。王婶突然拉了拉他的手:“拓跋兄弟,咱也该给磊磊立个碑了。”

“嗯。”拓跋黻点点头,“就写‘好孩子王磊之墓’。”

两人往王磊的坟地走。风轻轻吹着,路边的野花摇摇晃晃的,像在点头。拓跋黻觉得,磊磊一定能看到这一切,看到图书馆里的新书,看到孩子们的笑脸,看到他和王婶好好地活着。

走到坟地时,拓跋黻突然看见坟前放着一束野花,是磊磊最喜欢的小雏菊。他愣了愣,问王婶:“你放的?”

王婶摇摇头:“不是我。”

谁会来给磊磊送花呢?拓跋黻心里纳闷。他蹲下来,看见花旁边还有张纸条,上面写着:“磊磊,谢谢你的书。我会好好读书的。”字迹歪歪扭扭的,像是个孩子写的。

拓跋黻和王婶对视一眼,都笑了。说不定是哪个得到新书的孩子,听校长说了磊磊的事,特意来送的花呢。

夕阳西下,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拓跋黻牵着王婶的手往回走,脚步慢慢的,却很坚定。废品站的烟筒里冒出袅袅炊烟,混着旧报纸的味道,在风里慢慢散开。

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摩托车声,越来越近。拓跋黻抬头一看,是沈知微又回来了,他骑得飞快,脸上带着急慌慌的神色,好像出了什么大事。

摩托车“突突”地碾过土路,扬起的白灰裹着风扑过来,拓跋黻下意识往王婶身后躲了躲。沈知微的车没停稳就往下跳,蓝布衫下摆被车座挂得歪了半边,平时梳得齐整的头发乱蓬蓬贴在额上,沾着层薄汗。

“拓跋大哥!出事了!”他攥着车把的手还在抖,声音劈着叉,“那两本《伤寒杂病论》……是偷的!”

王婶“呀”地低呼一声,往后退了半步,后腰撞在废品站的木架子上,架上的空酒瓶“叮铃哐啷”滚了一地。拓跋黻盯着沈知微煞白的脸,喉咙发紧:“你说啥?偷的?”

“城里博物馆的人找到书店了!”沈知微往地上啐了口带血的唾沫——刚才急着骑车,嘴唇撞在车把上破了,“那书是前两年博物馆丢的展品!说是民国时一个老中医捐的,登记在案的!”

拓跋黻脑子里“嗡”的一声,蹲在地上翻那个旧木箱。箱底铺着层碎稻草,他扒开稻草,看见箱板内侧贴着张褪色的红纸条,上面用毛笔写着“张记药铺”四个字。张记药铺……镇上老人们说过,民国时镇子东头有个姓张的老中医,后来举家迁走了,铺子里的东西扔的扔、卖的卖,怕是……

“那书……”王婶的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那书卖了一万块呢……这可咋整?”

“钱我已经先垫给博物馆了!”沈知微往地上蹲,双手插进头发里,“可他们说要找书的来路!我要是说不清楚,就得去局子里说!”

拓跋黻猛地想起送木箱的那户人家——是镇子北头的老李家,前阵子说要搬去城里跟儿子住,扔了一院子旧东西。他扛起木箱就往三轮车旁跑:“我去老李家家问!”

“我跟你去!”沈知微爬起来就去扶摩托车,脚刚沾地又趔趄了一下——刚才急刹车时脚踝崴了,现在肿得像个馒头。

王婶追出来塞了个布包:“带瓶水!路上喝!”

三轮车“嘎吱嘎吱”往镇子北头跑,沈知微坐在车斗里揉脚踝,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木箱上。拓跋黻蹬着车,后背的汗把灰衬衫浸得发黑,心里却跟揣了块冰似的——要是老李说不清楚,沈知微怕是真要遭罪。

到老李家时,院门敞着,院里堆着半车没搬完的锅碗瓢盆。老李正蹲在台阶上抽烟,见拓跋黻扛着木箱来,愣了愣:“咋又扛回来了?嫌占地方?”

“李叔,这箱子里的书是啥来路?”拓跋黻把木箱往地上一放,声音都哑了,“城里博物馆的人找来,说是偷的!”

老李“噌”地站起来,烟蒂掉在鞋上也没顾上踩:“偷的?不可能!这是我家老婆子的陪嫁!”

“陪嫁?”沈知微瘸着腿凑过来,“您老婆子娘家是……”

“就是镇子东头张记药铺的!”老李往门槛上坐,拍着大腿叹气,“我丈母娘是张老中医的闺女!当年迁走时带不动这些书,就留了箱子给我老婆子!咋就成偷的了?”

拓跋黻心里松了半截,刚要说话,就见老李的儿子从屋里出来,手里拎着个藤箱:“爸,这箱子带不带?”藤箱上缠着圈红布,布上绣着朵半开的梅花,跟木箱上的红纸条颜色差不多。

“带!那是你姥姥的念想!”老李瞪了儿子一眼,又转头对拓跋黻说,“箱底有张字条,是我丈母娘写的,说清了书的来路!”

拓跋黻赶紧翻木箱底,果然在碎稻草下摸出张泛黄的字条,上面用小楷写着“民国三十七年,父赠医书两册,留女秀兰存念”,落款是“张月卿”。沈知微凑过来看,眼睛亮了亮:“张秀兰!博物馆登记的捐书人就是张秀兰!这是她闺女的东西!”

老李儿子突然“哎”了一声,从藤箱里掏出个布卷:“这里还有本相册!里面有老照片!”

相册是牛皮封面的,翻开第一页就是张黑白照片:穿旗袍的年轻女人站在药铺门口,手里捧着两本书,跟拓跋黻卖的那两本一模一样。女人旁边站着个穿长衫的老头,胸前别着块怀表,正是老人们说的张老中医。

“这下清楚了!”沈知微把字条和照片往兜里塞,手都在抖,“能跟博物馆说清了!”

拓跋黻往车旁退了退,刚要蹬车,就见沈知微往老李手里塞钱:“李叔,这钱您拿着!算是书的钱!”

老李把钱往回推:“不要!本来就是咱的东西,让你遭了罪,咋还能要你钱?”

两人推来推去时,拓跋黻瞥见相册里夹着张药方,纸上写着“治咳喘方:杏仁三钱,苏子二钱……”他心里一动——刘老三不是有哮喘吗?说不定用得上。他悄悄把药方抽出来,叠成小方块塞进兜里。

往回走时,沈知微坐在车斗里翻照片,嘴角都咧到耳根了:“拓跋大哥,多亏了你!不然我这书店怕是要关门了!”

拓跋黻蹬着车笑,风从耳边吹过,带着点槐花香——刚才路过老槐树时,王婶正站在树下望,手里还攥着个装水的搪瓷缸,见他们回来,赶紧往这边跑,蓝布褂子的下摆被风掀得老高。

沈知微第二天一早就带着字条和照片去了博物馆。傍晚时骑着摩托车回来,车把上挂着个红布包,老远就喊:“拓跋大哥!王婶!成了!”

王婶正在灶上烙饼,听见喊声就往门口跑,手里的锅铲都没放。沈知微把红布包往桌上一倒,“哗啦”掉出两本书——正是那两本《伤寒杂病论》,书皮上还贴了张纸条:“祖传之物,归还本人”。

“博物馆的人说搞错了!”沈知微拿起饼就咬,烫得直哈气,“还跟我赔了不是!说这书算借展,年底给咱送块牌匾!”

王婶往沈知微碗里盛粥,眼睛笑成了条缝:“这就好!这就好!”

拓跋黻摸着书皮上的红印章,突然想起兜里的药方,掏出来递给沈知微:“你懂医书,看看这方能用不?刘老三在里面犯了哮喘,说不定用得上。”

沈知微接过药方看了看,又翻了翻《伤寒杂病论》,点头:“这是张老中医的方子!对症!我明天就托人送去局子里!”

这天晚上,废品站的灶台旁摆了桌菜:王婶炒的青菜,拓跋黻从镇上买的酱肉,还有沈知微带的酒。月光从棚子缝里漏下来,落在酒壶上,亮晶晶的像撒了把星星。

沈知微喝了口酒,突然往拓跋黻身边凑了凑:“拓跋大哥,我跟你说个事——我书店缺个管账的,王婶要是愿意去,管吃管住,月薪两千!”

王婶手里的筷子顿了顿:“我?我不认字啊!”

“不用认字!”沈知微笑着摆手,“就数数钱记个大数!你要是去了,拓跋大哥也能去城里住,不用在这风吹日晒的收废品了!”

拓跋黻没说话,往王婶碗里夹了块酱肉。王婶扒拉着碗里的饭,过了半晌才小声说:“废品站挺好的……磊磊的书还在这儿呢。”

沈知微叹了口气,没再劝。夜色慢慢深了,远处传来几声狗叫,混着灶上粥的“咕嘟”声,倒也安生。

第二天沈知微走时,拓跋黻往他包里塞了袋晒干的野菊花:“泡水喝,败火。”沈知微骑着摩托车走了老远,还回头挥了挥手,蓝布衫在风里飘,像只落单的鸟。

拓跋黻和王婶照旧每天去废品站,只是多了件事——每天傍晚去图书馆看看。孩子们趴在书架旁看书,手指点着字一个一个念,声音软软的,像刚出壳的小鸡。王婶总蹲在门口看,嘴角带着笑,眼睛却时不时往书架最高层瞟——那里摆着王磊的医学书,拓跋黻特意让校长放的。

这天拓跋黻收废品回来,见王婶在棚子里翻东西,手里拿着件蓝布小褂:“这是磊磊小时候穿的,洗干净了给图书馆的孩子当抹布吧。”

小褂的袖口磨破了边,上面还沾着块洗不掉的墨渍——是磊磊第一次得奖状时,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沾的。拓跋黻接过小褂叠好,突然想起沈知微说的话:“城里住的话,图书馆离得近,天天能去看。”

王婶往灶里添了把柴,火“噼啪”响了声:“城里的楼太高,我怕晕。”

拓跋黻没再说话,蹲在地上修三轮车的链条。链条锈了,擦了半瓶机油才顺溜。他心里清楚,王婶是舍不得磊磊的坟——坟就在废品站后面的坡上,每天站在棚子门口就能看见。

过了阵子,刘老三媳妇从城里回来一趟,拎着袋水果糖,见了拓跋黻就哭:“拓跋大哥,刘老三好多了!那药方真管用!沈先生还让我在书店帮忙,一个月给两千呢!”

她给孩子们发糖,糖纸在阳光下闪闪的,像五颜六色的小蝴蝶。拓跋黻看着孩子们围着她笑,突然觉得沈知微说得对——日子总要往前过,磊磊要是在,也盼着王婶能过得舒坦些。

这天晚上,拓跋黻翻出沈知微留的名片,摩挲着上面的电话号码,没拨号,先往灶上看了看——王婶正蹲在灶前添柴,火光映在她脸上,皱纹好像浅了些。他把名片揣回兜里,拿起水壶往灶上坐,水开了要泡茶,明天还得去收废品呢。

远处的狗又叫了,月亮从云里钻出来,把废品站的棚子照得亮堂堂的。木箱上的红纸条被风吹得轻轻动,像谁在悄悄点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