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烟火里的褶皱 > 第96章 药香绕舍忆前尘

烟火里的褶皱 第96章 药香绕舍忆前尘

作者:奚凳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2 22:38:15

镜海市郊的雾总比城里浓些,尤其刚过梅雨时节,晨雾裹着水汽往人骨缝里钻。公良龢蹲在灶台前添柴时,鼻尖沾了层薄薄的雾珠,她抬手抹了把,掌心便蹭到片冰凉——灶膛里的火光明明灭灭,映得她脸颊红一阵白一阵,倒比檐下那串风干桂花的颜色还斑驳。

石磨转得慢悠悠,磨盘缝里渗出的豆浆顺着木槽淌,在陶盆里积成浅浅一汪。公良龢往灶膛塞了把松针,火苗“腾”地窜起来,把她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土墙上,像株被风揉得歪歪扭扭的豆苗。她袖口卷到胳膊肘,蓝布褂子的肘部磨出了个小洞,露出的小臂上沾着豆渣,有几颗还粘在汗毛上,随着她添柴的动作轻轻晃。

“良丫头,今儿的浆得熬稠些。”隔壁张爷爷的声音从门槛外飘进来,带着老痰的沙哑。公良龢抬头时,正看见他拄着枣木拐杖挪过来,灰布棉袍的领口磨出了毛边,下巴上的白胡子沾着雾水,像挂了串细盐粒。他手里攥着个粗瓷碗,碗沿缺了个三角口,是去年摔的,公良龢本想给换个新的,他却宝贝似的揣着,说“缺角才不烫嘴”。

“知道啦张爷爷。”公良龢笑时眼角会堆起细纹,像石磨上的纹路,“昨儿泡豆子时多搁了两把,保准稠得能挂住筷子。”她往灶里又添了块干柴,柴火噼啪响着,混着石磨“吱呀”声,倒比戏园子里的胡琴还熨帖。

张爷爷蹲在门槛上,把碗放在脚边,眼睛直勾勾盯着石磨。他记性时好时坏,昨儿傍晚还攥着两文钱要去集上给过世的老伴买甜豆花,今儿却只记得自己要喝浓浆。公良龢知道他的心思——老伴走了五年,他总把“我自个儿爱喝”挂在嘴边,可每次盛浆时,总会下意识多舀半碗,上面撒层白糖,像撒了把碎星星。

灶前的老黄狗突然“汪”了一声,夹着尾巴往桌底钻。公良龢直起腰时,看见坊口站着个陌生人。那人穿件月白长衫,袖口绣着暗纹梅枝,风一吹,衣摆像沾了露水的花瓣。他头发用根羊脂玉簪别着,玉簪上雕着片竹叶,在雾里泛着暖光。脸白得像宣纸,却不是病白,是那种养得极好的润白,手里捏着把乌木折扇,扇面上画着株墨竹,竹叶的墨色浓淡得刚好,像是刚从雨里捞出来的。

他站在雾里,连脚步声都轻得没声息,倒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连坊门口那串掉渣的桂花,在他身边都显得不那么寒酸了。

“请问,这里是公良豆腐坊吗?”他开口时,声音软乎乎的,像浸了蜜的枇杷。折扇轻点掌心,目光扫过灶台时,在公良龢沾着豆渣的手上停了停,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下——那皱痕浅得很,若不是公良龢常年磨豆腐练出的眼力,怕是根本瞧不见。

公良龢在围裙上擦了擦手,豆渣蹭在灰布围裙上,留下片白印:“是嘞,您要打豆腐?今儿的豆腐还没点卤呢,要不等半个时辰?”

那人没答,反而往坊里走了两步,鼻尖凑到石磨旁闻了闻。磨盘上还沾着湿豆,豆香混着水汽往他鼻前飘,他嘴角突然勾起抹笑,像墨竹上落了只白蝶:“好香的豆味。我姓苏,单名一个‘轼’字,从城里来。”他顿了顿,折扇往石磨上轻轻一敲,“听说这儿的豆腐能治些怪病,特来瞧瞧。”

“治怪病?”公良龢手里的柴刀差点掉灶膛里。她打小跟着娘学做豆腐,快三十年了,只听说过豆腐能填肚子,最多是“吃了不闹肚子”,从没听说能治病的。张爷爷也直起腰,眯着眼打量苏轼,拐杖往地上顿了顿:“城里来的先生,别是拿咱乡下人寻乐子。”

苏轼像是没听见,走到装豆浆的陶盆前,用指尖沾了点尝了尝。那指尖修长,指甲修剪得整齐,沾了豆浆后泛着水光。他眉头又皱起来,比刚才深了些:“太淡了。少放了半勺卤水吧?”

公良龢这下是真吓着了——她今儿确实少放了半勺。张爷爷这阵子总说心口闷,夜里睡不着,她想着卤水太涩,少放半勺能淡些,适合老人喝。这事儿她没跟任何人说,眼前这苏先生怎么一眼就看出来了?

“您是……”她话没说完,就见苏轼指了指张爷爷,折扇的竹骨在晨光里泛着亮。

“这位老爷子,是不是总说心口闷,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苏轼的目光落在张爷爷的手上,“指节发红,怕是天阴时还疼得攥不住拐杖吧?”

张爷爷猛地站起来,枣木拐杖“咚”地砸在青石板上,震得地上的黄豆滚了两圈:“你咋知道?”他这关节疼是老毛病,去年冬天才厉害起来,除了公良龢,没跟旁人提过。

“闻出来的。”苏轼笑时眼尾会弯,像月牙,“他身上有股苦杏仁味,是肝气郁结的兆头。”他收起折扇,往张爷爷身边走了两步,“您是不是还总觉得嗓子干,想喝水又喝不多?”

张爷爷张了张嘴,半天没说出话,最后只是一个劲点头。公良龢这下信了大半,赶紧拉着苏轼往屋里请:“先生快坐!屋里有竹椅,我给您倒碗热浆!”她手忙脚乱的,差点被地上的磨盘绊了一跤。

苏轼没坐,反而绕着豆腐坊转了圈。坊里堆着些旧木柴,柴堆旁摆着个破竹篮,里面装着晒干的草药——薄荷、艾草,还有几株开小白花的草。他走到竹篮前,拿起那株小白花闻了闻,突然回头问:“这是‘夜合花’?你采来做什么?”

“哦,这是前儿在山脚下摘的。”公良龢挠挠头,蓝布褂子的袖口蹭到脸颊,“听村里老人说,晒干了泡茶能安神。我妈最近总失眠,整宿整宿地睁着眼,就想试试。”

苏轼摇摇头,指尖捏着夜合花的花瓣轻轻捻了捻,花瓣碎在他掌心,散出淡香:“夜合花性寒,你妈要是脾胃虚,喝了反倒更糟。”他从袖袋里掏出张麻纸,又摸出块炭笔,在桌上铺了纸,“要安神,不如用合欢皮、酸枣仁各三钱,加两钱远志,煮水喝。”炭笔在纸上划过,留下龙飞凤舞的字,却透着股稳劲,“照着这个抓药,三副就见效。”

公良龢接过方子时,指尖有点抖。她正想道谢,苏轼突然开口,声音比刚才低了些:“我听说,你为了给你妈赚透析费,要嫁给那个叫‘大金牙’的暴发户?”

这话像根冰针,扎得公良龢脸“腾”地红了。她咬着唇没说话,灶膛里的火噼啪响,倒像是在替她叹气。张爷爷在一旁叹道:“良丫头命苦啊。她妈那病,拖一天是一天……透析费一个月就好几千,她一个做豆腐的,哪拿得出?”

“不必嫁。”苏轼打断他,折扇往石磨上一敲,声音脆生生的,“大金牙那人,我认识。”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公良龢发白的脸,“他去年欠了赌场三十万,正愁没处捞钱呢。你要是嫁过去,怕是连你妈现在的救命钱都得被他拿去填窟窿。”

公良龢腿一软,真就坐在了地上。青石板凉得刺骨,她却没觉得冷,只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她只知道大金牙有钱——上次来提亲时,他掏出个鼓鼓的红包,说“先给你妈买补品”,红包里的钱够她做仨月豆腐的。她从没听说他欠赌债的事,难怪他肯出那么多钱娶她个二婚头(公良龢前夫三年前走了),原来是想拿她当幌子,骗她妈那点棺材本?

“那……那我咋办?”她声音发颤,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透析费下个月初三就到期了,要是凑不够,医院就停了治疗,妈就……她不敢想下去,只觉得喉咙发紧,像被豆渣堵了。

苏轼从怀里掏出个小瓷瓶,放在桌上。瓷瓶是白的,上面描着朵蓝莲花,看着就值钱。“这里面有三颗‘凝神丹’,能治你妈的失眠,也能让她精神好些。”他顿了顿,目光越过灶台,落在坊后的菜园里,“至于透析费……我听说,你这豆腐坊后墙根下,长着株‘血参’?”

公良龢一愣:“血参?就是那棵叶子发红的草?”她往菜园那边瞥了眼,后墙根确实长着株怪草,叶子红得像染了血,根须在土里盘得老深,她以前还想拔了,张爷爷说“看着怪,留着吧”,就一直没动。“我还以为是杂草呢!”

“那不是杂草,是百年难遇的药材。”苏轼眼睛亮了亮,像落了星光,“只要你把它挖出来给我,我就给你妈凑足透析费,再送你妈去城里最好的医院。”

“不行!那草不能挖!”张爷爷突然喊道,拐杖往地上顿得“咚咚”响。他拄着拐杖挪到后墙根,指着那株血参,叶子在晨光里红得发亮:“前儿个我还看见有蛇绕着它转呢!三条黑蛇,盘在根须上,像给它看门!”他声音发颤,“这草怕是有灵性!挖了要遭报应的!”

公良龢也犯了难。一边是妈的救命钱,一边是张爷爷说的“灵性”。她蹲在血参旁,摸了摸发红的叶子,叶子上的绒毛蹭得手心发痒,像有只小虫子在爬。她想起妈躺在病床上的样子——脸瘦得只剩层皮,手背上扎满了针眼,每次透析回来都吐,却总笑着说“良丫头,妈还能陪你做几年豆腐”。

苏轼在一旁道:“什么灵性不灵性的,不过是株药材罢了。”他折扇轻点掌心,“你妈要是没了,你守着这草有什么用?等她好了,你们娘俩还能一起做豆腐,不比守着棵草强?”

“可……”公良龢咬着唇,眼泪掉了下来,砸在泥土上,湿了一小块。泥土里好像有东西动了动,她低头看时,却只看见血参的根须在土里露了个尖,红得像血。

就在这时,坊外传来阵马蹄声,“嘚嘚嘚”的,越来越近。这年月早没人骑马了,除非是……苏轼脸色一变,猛地抓住公良龢的手:“快!把血参挖出来!大金牙的人来了!”

公良龢还没反应过来,就见坊门“哐当”一声被踹开,冲进来几个壮汉。个个穿黑褂子,袖子卷得老高,露出胳膊上的刺青——有龙有虎,还有个刺着只蝎子,蝎尾翘得老高。为首的是个矮胖子,肚子像揣了个面盆,嘴里镶着颗金牙,笑时闪得人眼慌,正是大金牙。他看见苏轼,眼睛瞪得像铜铃:“苏小子!你敢跟老子抢东西?”

苏轼把公良龢往身后一拉,折扇“唰”地打开,挡在身前:“大金牙,这血参是我先看上的。”

“看上又咋样?”大金牙挥挥手里的铁棍,铁棍上还沾着泥,“公良丫头是我没过门的媳妇,她的东西就是我的!识相的赶紧滚,不然别怪老子不客气!”

张爷爷拄着拐杖冲上去:“你们别欺负良丫头!”却被个壮汉一推,“咚”地摔在地上。粗瓷碗掉在青石板上,碎成了好几片,刚盛的半碗豆浆洒了一地,在地上漫开,像片小小的云。

公良龢急了,捡起地上的柴刀:“别碰张爷爷!”

苏轼拉住她,低声道:“别冲动。你去挖血参,我来对付他们。”他说着,扇子往腰间一插,从袖袋里摸出把短剑。剑鞘是黑的,摸着像蛇皮,透着股寒气。

大金牙笑了,肚子上的肉抖了抖:“就你这点能耐?还敢跟我斗?”他挥挥手,“给我打!”

壮汉们举着棍子冲上来。苏轼身子一矮,像只猫似的绕到一个壮汉身后,短剑在他腿上一划,那壮汉“哎哟”一声倒在地上,裤腿立刻渗出片红。另一个壮汉从侧面打来,苏轼侧身一躲,手里的短剑“噌”地出鞘,寒光一闪,竟把棍子削断了一半——那棍子是硬木的,寻常刀都砍不动。

公良龢看得目瞪口呆,手里的柴刀差点掉了。她赶紧蹲下身,用手刨血参旁边的土。土是湿的,沾在手上凉丝丝的,根须盘得很紧,像老母亲的手攥着孩子的脚。她刨了半天也没刨动,指甲缝里渗出血,疼得她龇牙咧嘴,可她不敢停。妈还在医院等着呢,她不能让妈有事。

“快点!”苏轼喊道,他正被两个壮汉围着打,左躲右闪,额头上已经冒了汗。短剑在他手里舞得像朵花,可壮汉们人多,他渐渐有些吃力,胳膊上挨了一棍,疼得他皱了皱眉。

公良龢急得直冒汗,咬着牙用柴刀去撬根须,“咔嚓”一声,根须断了一根。就在这时,血参的叶子突然抖了抖,竟滴下几滴红水,像在流血。那红水滴在地上,没渗进去,反而像珠子似的滚了滚。

“别用刀!”苏轼喊道,声音比刚才急了,“会伤了药性!”

公良龢赶紧扔了柴刀,用手拼命刨。指甲断了两根,血混着泥土沾在手上,看着吓人。她刨着刨着,突然摸到个硬东西,圆滚滚的,像个小土豆。她刚想使劲挖,就听见“咚”的一声——大金牙从后面扑过来,手里拿着根棍子,照着苏轼的头就打。苏轼正对付前面的人,没来得及躲,眼看棍子就要落在他头上——

“小心!”公良龢猛地扑过去,把苏轼推开。棍子结结实实地打在她背上,她疼得眼前一黑,差点晕过去。后背像被火烧似的,顺着脊椎往四肢窜着疼。

苏轼眼睛红了,怒吼一声,短剑一挥,竟把大金牙的袖子削掉了一块。大金牙吓了一跳,往后退了两步,看着地上的布片,又看了看苏轼手里的短剑,有点发怵:“你敢动真格的?”

苏轼没理他,扶起公良龢:“你咋样?”

公良龢摇摇头,咬着牙指着血参:“快……挖出来……”

就在这时,血参突然剧烈地抖了起来,叶子红得像要烧起来,连叶脉都透着红光。周围的草都弯下了腰,好像在朝拜它。坊外传来一阵风声,吹得门“吱呀”响,像是有什么东西要进来,又像是有什么东西要走。

大金牙的人都停了手,吓得往后退。张爷爷趴在地上,手捂着眼睛,喃喃道:“报应……报应来了……”

苏轼脸色发白,拉着公良龢往后退:“不好!这血参要成精了!”

话音刚落,血参的根须突然从土里钻出来,像无数条小红蛇,朝着大金牙他们缠过去。一个壮汉没躲开,被根须缠住了腿,“啊”地叫了一声,腿上立刻起了道红痕,像被火烧过一样,疼得他在地上打滚。

大金牙吓得转身就跑:“快跑!”壮汉们也跟着往外跑,连滚带爬的,眨眼就没了影。有个壮汉跑的时候还摔了一跤,手里的棍子掉在地上,滚到公良龢脚边。

根须没追,又慢慢缩回土里。血参的叶子渐渐变回了暗红色,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只有地上那几滴红水还在,像忘了收的红豆。

公良龢瘫坐在地上,后背还在疼,可心里却松了口气。她看着血参,突然觉得它没那么可怕了,反而有点可怜——被人挖根,还断了须,换谁都得生气吧?

苏轼走到血参旁,蹲下身看了看,眉头皱得更紧了:“根须断了,药性散了一半。不过……还能用。”他从怀里掏出个玉盒,玉盒是淡绿色的,上面雕着缠枝莲。他小心翼翼地把血参挖出来,放进盒里。玉盒一碰到血参,竟发出淡淡的绿光,把血参的叶子照得透亮。

“这……这是啥?”公良龢忍着疼问道,后背的疼还在窜,像有小虫子在咬。

“暖玉盒,能保住药性。”苏轼把玉盒揣进怀里,又从袖袋里掏出一沓钱,递给公良龢。钱是用红纸包着的,厚厚的一沓,摸着沉甸甸的。“这是五万块,先给你妈交透析费。剩下的我会派人送到医院去。”

公良龢接过钱时,手还在抖。她捏着红纸,突然想起什么:“你……你到底是谁?城里来的先生,怎么会认识大金牙,还知道血参?”

苏轼笑了笑,没回答。他走到张爷爷身边,把他扶起来:“老爷子,您没事吧?”

张爷爷摇摇头,指着玉盒:“那东西……有灵性,你可得好好待它。”

苏轼点点头,又对公良龢道:“我先走了。你妈那边我会安排好,你放心。”他转身往外走,月白长衫在晨雾里飘着,像片云,很快就没了影。坊门口的桂花串被他带起的风吹得晃了晃,掉了几颗碎渣。

公良龢握着钱,站在豆腐坊里,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甜的是妈有救了,酸的是自己差点嫁错人,苦的是后背还在疼,辣的是刚才那阵惊险,咸的是掉在地上的眼泪。她看了看地上的碎碗,又看了看后墙根的土坑,突然觉得这一切像场梦。

张爷爷叹了口气:“良丫头,你遇上贵人了。”

公良龢点点头,眼泪又掉了下来。这次不是难过,是高兴。她转身往灶膛里添柴,石磨还在转,豆浆滴在陶盆里,“滴答、滴答”的响,好像在唱支开心的歌。她得赶紧把豆浆熬好,给张爷爷盛一碗,再给妈留一碗——等妈好了,就让她喝最浓的。

可她没看见,苏轼走后,血参留下的土坑里,慢慢长出了一株小芽。芽尖是红的,像颗小小的心,嫩得能掐出水。风一吹,小芽轻轻晃了晃,好像在跟她打招呼。

也没看见,坊门外的老槐树上,蹲着一只黑猫。猫的眼睛绿得像翡翠,正死死盯着苏轼离开的方向。它尾巴尖轻轻扫着树干,发出“沙沙”的响,树下的阴影里,还藏着半片被风吹落的月白长衫碎片。

公良龢揣着钱往镇上医院赶时,日头刚过晌午。雾早散了,阳光晒在背上,把刚才挨打的地方晒得暖烘烘的,倒不那么疼了。她路过集上的药铺,想起苏轼给的方子,进去抓了三副药,又买了两斤红糖——妈总说嘴里发苦,喝点红糖水能好些。

医院的病房在三楼,墙皮掉了不少,露出里面的灰泥。公良龢推开门时,妈正靠在床头织毛衣,线是蓝色的,跟她身上的褂子一个色。“妈,我来了。”她把钱塞给妈床头的护工,“李婶,这钱您先拿着,交这个月的透析费。”

妈抬起头,脸还是那么瘦,可眼睛亮了些:“良丫头,你哪来这么多钱?”她放下毛衣,抓住公良龢的手,摸到她手上的泥土和血痕,“你手咋了?是不是又去山上刨药了?我跟你说过别去……”

“不是不是。”公良龢赶紧打断她,怕她着急,“是遇上好心人了。城里来的先生,说咱豆腐坊的豆子好,先付了半年的定金,让我每月给城里送豆腐呢。”她把药放在桌上,“这是安神的药,先生说喝三副就好。”

妈盯着她的脸看了半天,没说话,只是叹了口气,把她的手往被子里塞了塞:“别哄妈了。定金哪有一下子给五万的?你是不是……答应大金牙啥了?”

公良龢鼻子一酸,差点哭出来。她赶紧摇头:“没有!大金牙是骗子,欠了赌场好多钱,想骗咱的钱呢!我没答应他!”她把苏轼的话说了遍,隐去了血参的事——怕妈知道她挖了“有灵性的草”,又要担心。

妈听完,沉默了半天,才轻轻拍了拍她的手:“那就好,那就好。遇上好心人是福气,咱得记着。”她指了指窗外,“你看楼下那棵梧桐树,去年遭了虫灾,叶子落得精光,我以为活不成了,今年开春又发新芽了。人啊,就跟树似的,总有熬过去的时候。”

公良龢点点头,帮妈掖了掖被角。护工李婶拿着钱出去交费用,回来时笑着说:“良丫头,刚才医院来了个先生,说是城里来的专家,特地来看看你妈,还说要安排转院呢,去城里的大医院!”

公良龢心里一动——是苏轼安排的?她正想问问,病房门被推开了,走进来个穿白大褂的医生,戴着金丝眼镜,看着很斯文。“是公良阿姨吧?”医生笑着伸出手,“我是苏先生派来的,姓林。您的检查报告我看了,城里的医院有更好的透析机,对您的恢复有好处。我已经安排好了车,下午就可以转院。”

妈看着公良龢,眼里满是惊讶。公良龢赶紧点头:“好!谢谢您林医生!”她知道,这都是苏轼的安排。心里暖烘烘的,像喝了热豆浆。

转院很顺利。城里的医院病房干净得很,墙上贴着白瓷砖,窗户上还摆着盆绿萝。妈躺在病床上,摸着软乎乎的被子,小声说:“良丫头,这得花多少钱啊……”

“您别管钱的事。”公良龢削着苹果,“那位苏先生说了,费用他先垫着,等我以后做豆腐赚钱了再还。”她没说“不用还”,怕妈不踏实——妈这辈子最不爱欠人情。

接下来的几天,公良龢就在医院和豆腐坊之间两头跑。白天在医院陪妈,晚上回豆腐坊做豆腐,第二天一早让张爷爷帮忙看着,再赶去医院。张爷爷的记性好了些,有时还能帮着磨豆子,就是总念叨那株血参:“那草没了,后墙根总觉得空落落的。”

这天傍晚,公良龢从医院回来,刚到豆腐坊门口,就看见老黄狗对着坊里叫。她心里一紧,赶紧推开门——坊里的石磨倒在地上,磨盘碎了一块,装豆浆的陶盆也摔了,豆子撒了一地。张爷爷蹲在地上,抱着头呜呜地哭,枣木拐杖掉在旁边,断成了两截。

“张爷爷!咋了?”公良龢冲过去扶起他,看见他脸上有块淤青,嘴角还破了。

“是大金牙……”张爷爷哭得喘不上气,“他带了人来,说要找血参……我说被人挖走了,他不信,就砸了坊子……还打我……”

公良龢气得浑身发抖。她看着碎了的石磨,想起这是娘传下来的,用了快五十年了,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老黄狗在旁边“呜呜”地蹭她的腿,像是在安慰她。

“良丫头……”张爷爷拉着她的手,声音发颤,“他还说……说要是找不到血参,就去医院找你妈……让你妈还他的‘彩礼钱’……”

公良龢的心沉了下去。她知道大金牙做得出来。妈刚好转些,要是被他们吓着了……她咬了咬牙,得去找苏轼帮忙。可她不知道苏轼在哪,只知道他是城里来的。

她连夜赶去城里,凭着记忆找苏轼说的“城里医院”,可问了好几个人都不知道。直到天亮时,才在一家中医馆门口看见个穿月白长衫的人——背影很像苏轼。她赶紧跑过去,那人转过身,果然是他。

“苏先生!”公良龢带着哭腔喊道。

苏轼看见她,愣了愣:“怎么了?你妈出事了?”

公良龢把大金牙砸坊子、要去找妈的事说了遍,眼泪掉个不停。苏轼听完,眉头皱了起来:“我知道了。你先回去照顾你妈,这里我来处理。”他从怀里掏出个玉佩,递给公良龢,“把这个带在身上,大金牙的人看见这个,就不敢动你了。”

玉佩是暖玉的,摸着很舒服,上面雕着和他玉簪上一样的竹叶。公良龢接过玉佩,心里踏实了些:“谢谢您苏先生。”

“不用谢。”苏轼看着她,“血参的事,我还得谢谢你。”他顿了顿,“对了,你豆腐坊的石磨碎了,我让人送个新的过去,明天就能到。”

公良龢没想到他连这个都想到了,心里更暖了。她点点头,转身往医院赶——得赶紧把玉佩给妈带上,让她也踏实。

回到医院时,妈正坐在床上等她,眼里满是担心:“你昨晚去哪了?急死妈了。”

公良龢把玉佩给妈戴上,又说了苏轼的事。妈摸着玉佩,叹了口气:“这先生是好人。良丫头,咱得记着人家的好。”

下午,果然有人送来了新石磨,比旧的还大还光滑。送磨的人说,苏轼还让人修好了摔碎的陶盆,撒在地上的豆子也重新买了新的补上。张爷爷看着新石磨,抹了抹眼泪:“这下能磨浆了。”

可没过两天,又出事了。这天公良龢正在医院给妈擦手,李婶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良丫头!不好了!大金牙带人来了!就在楼下!”

公良龢心里一紧,赶紧往楼下跑。刚到楼梯口,就看见大金牙带着几个壮汉站在大厅里,手里还拿着棍子。他看见公良龢,眼睛一亮:“公良丫头!你可算出来了!把血参交出来!不然我就上楼找你妈!”

公良龢想起苏轼给的玉佩,赶紧摸了摸身上——玉佩还在。她举起玉佩:“苏先生的人你也敢动?”

大金牙看见玉佩,脸色变了变,可很快又笑了:“苏小子现在自身难保了!他昨天跟赌场的人打起来了,被抓进去了!这玉佩没用了!”

公良龢愣住了:“你说啥?苏先生被抓了?”

“可不是嘛!”大金牙得意地晃了晃脑袋,“他想帮你还我的‘彩礼钱’,去赌场跟我对账,结果跟赌场老板吵起来了,动手打了人,被警察抓了!”他往前走了两步,“识相的就把血参交出来,不然我现在就上楼!”

公良龢的心沉到了底。苏轼被抓了,谁还能帮她?她看着大金牙身后的壮汉,又想起楼上的妈,浑身都在抖。她现在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告诉大金牙血参在苏轼那,让他去闹监狱;要么……她咬了咬牙,不能连累苏轼,也不能让他去吓妈。

“血参……在我这。”公良龢低声说。

大金牙眼睛一亮:“在哪?快拿出来!”

“你先让你的人走。”公良龢看着他,“我带你去拿。”她得想个办法,不能真把血参给他——苏轼说那是很珍贵的药材,不能落在这种人手里。

大金牙犹豫了一下,挥挥手让壮汉在楼下等着,自己跟着公良龢往外走:“你最好别耍花样!”

公良龢带着他往豆腐坊走,心里飞快地想办法。走到半路,她看见路边有个派出所,眼睛一亮——有了!她突然停下脚步,指着派出所的方向喊:“苏先生的人来了!”

大金牙一愣,下意识往那边看。公良龢趁机往派出所跑,一边跑一边喊:“有人要抢东西!还想打人!”

大金牙反应过来,气得大骂,转身就跑——他可不敢进派出所。公良龢跑进派出所,把事情说了遍。警察听完,立刻派人去抓大金牙,还说会去核实苏轼被抓的事。

公良龢松了口气,可心里还是担心苏轼——他真的被抓了吗?她得想办法救他。可她一个做豆腐的,怎么救城里的先生?

她突然想起苏轼说过,血参是很珍贵的药材。或许……可以用别的药材换他出来?她想起山脚下有户人家种着株老当归,据说有几十年了,很值钱。她可以去问问,能不能把当归卖了,凑钱救苏轼。

可山脚下那户人家脾气怪得很,以前有人想买他的当归,被他赶出来了。公良龢犹豫了一下——为了苏轼,得去试试。

她买了两斤红糖,又揣上苏轼给的玉佩,往山脚下赶。山脚下的人家住在个小院子里,院门口种着棵老槐树。公良龢刚走到门口,就看见个老头坐在门口编竹筐,头发白得像雪,脸上全是皱纹。

“大爷,您好。”公良龢把红糖递过去,“我想跟您打听个事。”

老头抬起头,看了她一眼,又看了看她手里的红糖,没接:“啥事?”

“您家的当归……能不能卖给我?”公良龢小声说,“我有个朋友被抓了,需要钱救他出来。”

老头冷笑一声:“我的当归不卖。滚吧。”

公良龢没走,蹲在他旁边,把苏轼怎么帮她、怎么被抓的事说了遍,说得眼泪都掉了下来。老头听着,手里的竹筐编得慢了。

等公良龢说完,老头沉默了半天,才叹了口气:“那苏小子是个好人。去年我老婆子生病,没钱买药,是他偷偷留下钱,还送了药。”他指了指院子里,“当归你挖走吧,不用给钱。就当是谢他的。”

公良龢没想到苏轼还帮过老头,心里更感动了。她赶紧给老头磕了个头:“谢谢您大爷!”

老头摆摆手:“快挖吧。挖的时候小心点,别伤了根。”

当归挖得很顺利。公良龢抱着当归往城里赶,想把当归卖了,凑钱救苏轼。可她刚到城里的药铺,就看见苏轼站在药铺门口,正跟林医生说话。

“苏先生!”公良龢又惊又喜,跑了过去。

苏轼看见她,笑了笑:“你怎么来了?”

“你不是被抓了吗?”公良龢愣住了。

“那是我跟大金牙演的戏。”苏轼解释道,“我想引他出来,好彻底解决他。昨天我确实跟赌场的人打了架,但很快就解决了,没被抓。”他看着公良龢怀里的当归,“这是……”

公良龢把事情说了遍,脸红了红:“我还以为你真被抓了。”

“让你担心了。”苏轼接过当归,“这当归是好东西,我正需要呢。这样吧,当归我买下了,钱给你。”他从怀里掏出钱,递给公良龢。

公良龢赶紧摆手:“不用不用。您帮了我那么多,这当归就算我谢您的。”

苏轼没再推辞,笑着说:“那我就收下了。对了,大金牙已经被警察抓了,他欠的赌债也清了,以后不会再来找你麻烦了。”

公良龢这才彻底松了口气。她看着苏轼,突然想起张爷爷说的话:“苏先生,您说血参有灵性,挖了会不会真的遭报应啊?”

苏轼指着豆腐坊的方向,笑了:“你没看见吗?土坑里长出新芽了。那不是报应,是新生。”他顿了顿,“血参本就是救人的药,它帮了你妈,也算是功德一件。那新芽,是它在跟你道谢呢。”

公良龢想起那株小红芽,心里暖烘烘的。她点点头:“谢谢您苏先生。”

“不用谢。”苏轼看着她,“我也该走了。城里还有事等着我。”他从怀里掏出个小盒子,递给公良龢,“这里面是些种子,能安神,你种在豆腐坊周围,以后你妈失眠,闻着这花香就好了。”

公良龢接过盒子,心里有点舍不得——这段时间相处下来,她已经把苏轼当成亲人了。可她知道,苏轼是城里的先生,总有走的一天。

“您以后还会来吗?”她小声问。

苏轼笑了:“会的。等你妈好了,我来喝你做的豆腐浆,要最浓的那种。”

公良龢也笑了:“好!我一定给您留着!”

苏轼转身走了,月白长衫在人群里渐渐远了。公良龢握着种子盒,站在原地看了很久。阳光晒在身上,暖烘烘的,像他给的玉佩一样。

后来,妈渐渐好了起来,能下床走路了,还能帮着张爷爷磨豆子。公良龢把苏轼给的种子种在豆腐坊周围,很快就长出了小苗,开了小白花,闻着香香的,妈失眠的毛病真的好了。后墙根的小红芽也长大了些,叶子还是红的,像颗小小的心。

有天傍晚,公良龢正在磨豆浆,妈突然指着坊门口笑:“良丫头,你看谁来了?”

公良龢抬头一看,看见个穿月白长衫的人站在门口,手里还拿着把乌木折扇,正是苏轼。他笑着走进来:“我来喝豆浆了,最浓的那种。”

灶膛里的火还在烧,石磨转得慢悠悠,豆浆滴在陶盆里,“滴答、滴答”的响。老黄狗摇着尾巴蹭苏轼的腿,张爷爷蹲在门槛上,手里拿着个新的粗瓷碗,碗沿没缺角,是公良龢特意给买的。

药香混着豆香,在豆腐坊里绕着,像段忘不掉的前尘,也像个刚开头的故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