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烟火里的褶皱 > 第23章 粮店的老秤

烟火里的褶皱 第23章 粮店的老秤

作者:奚凳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2 22:38:15

镜海市东城区,粮香里胡同深处,东郭粮行的木质招牌在初夏的微风里轻轻晃悠。阳光透过悬铃木的叶隙,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金斑,像撒了一把碎金子。空气中飘着新麦的清甜,混着陈年米缸特有的微酸,还有屋檐下燕子窝传来的叽叽喳喳——那是今年刚孵出的雏燕,正张着黄澄澄的小嘴等食吃。

东郭龢蹲在粮行门口,手里攥着块浸了桐油的抹布,正慢悠悠地擦着那杆比他岁数还大的老秤。秤杆是暗红的紫檀木,包浆温润,上面的星点刻度被岁月磨得发亮,像嵌了串细碎的银珠子。秤砣是黄铜的,沉甸甸压在掌心,凉丝丝的触感顺着指尖往骨头里钻。

“爸,我说多少回了,电子秤多方便,一按就出数,精确到克。”儿子东郭明从店里探出头,声音里带着点无奈。他穿着件印着粮行LoGo的蓝色工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鼻梁上架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面的眼睛总盯着手机屏幕,手指在上面飞快地戳戳点点。

东郭龢没抬头,用抹布擦过秤尾那个小小的“东”字印章,那是他爹当年亲手刻的。“方便?当年你爷爷卖粮,就靠这秤,一克不差。”他的声音有点沙哑,像被米糠磨过,“这秤称的不是粮,是良心。”

东郭明撇撇嘴,转身回了店里。玻璃柜台后面,电子秤的屏幕亮着绿光,旁边堆着成袋的大米、面粉,包装袋上印着花花绿绿的广告。冷柜里放着真空包装的杂粮,标签上标着“有机”“富硒”等字眼,价格比散装的贵出一截。

东郭龢直起身,把老秤小心翼翼地放进柜台下的木盒里,上面铺着块褪色的红绒布。这是他的秘密,每天打烊后,他都要把老秤拿出来擦一遍,再对着月光晾一会儿,就像他爹当年做的那样。

突然,胡同口传来“吱呀”一声,一辆老式二八自行车停在了粮行门口。车后座绑着个竹编菜篮,里面装着几把青菜,绿油油的带着水珠。骑车的是王奶奶,头发全白了,梳成个髻用黑网罩着,脸上布满皱纹,笑起来眼睛眯成条缝,像两弯月牙。她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袖口磨出了毛边,手里拄着根枣木拐杖,拐杖头被摩挲得油光锃亮。

“东郭小子,忙着呢?”王奶奶的声音颤巍巍的,像风吹过漏风的窗户。

东郭龢赶紧迎上去,扶住老人的胳膊:“王奶奶,您慢点。今天要点啥?新到的小米,熬粥香得很。”

王奶奶摆摆手,往店里瞅了瞅:“不用不用,还是来五斤糯米,家里要包粽子。”她的目光在电子秤上扫了一圈,又落回东郭龢身上,眼神里带着点期盼,“还是你亲手称,用那老秤,成不?”

东郭龢心里一暖,像揣了个热乎的烤红薯。他回头看了眼东郭明,儿子正低头玩手机,嘴里嘟囔着“爸,电子秤真的很准”。

“成,您等着。”东郭龢转身从柜台下摸出木盒,打开红绒布,老秤躺在里面,像条安静的鱼。他拎起秤砣,挂在秤毫上,手腕轻轻一抖,秤杆在空中划出道弧线,发出“嗒”的一声轻响。

王奶奶眯着眼看着,嘴角笑开了花:“就知道你还留着它。当年你爸就用这秤,每次都多给我一把,说‘王婶,家里孩子多,不够吃’。”她的声音低了下去,带着点哽咽,“一晃啊,你爸都走了十年了。”

东郭龢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酸酸的。他舀起糯米,倒进布袋里,挂在秤钩上。左手扶着秤杆,右手移动秤砣,眼睛平视着刻度。阳光从门楣斜射进来,照在他手背上,能看见青色的血管。

“您看,不多不少,正好五斤。”他把布袋递过去,上面还冒着白花花的米香。

王奶奶接过布袋,从裤兜里摸出个用手绢包着的钱包,一层一层打开,里面全是零钱。她数出几张纸币,递过来:“给,你点点。”

东郭龢摆摆手:“不用点,您给的准没错。”

就在这时,门口一阵风似的冲进个人,带着股汗味和尘土味。是亓官黻,他穿着件灰扑扑的工装,裤脚沾着泥点,头发乱糟糟的像堆草,手里拎着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里面装着分拣好的废品。

“东郭大哥,借过借过!”亓官黻嗓门洪亮,震得柜台玻璃嗡嗡响,“刚收了批旧书,里面好像有本粮票收藏册,您给长长眼?”

东郭龢还没应声,王奶奶已经接过话茬:“小亓啊,你这天天收废品,当心累坏了身子。”她从菜篮里拿出把青菜,塞到亓官黻手里,“给,刚从地里摘的,新鲜。”

亓官黻嘿嘿一笑,露出两排白牙:“谢王奶奶!我这身子骨,壮着呢!”他把蛇皮袋往地上一放,“砰”的一声,里面的铁罐子叮当作响。

东郭明皱了皱眉,从柜台后面走出来:“亓官哥,店里不让放废品,影响生意。”

亓官黻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对对对,我这就挪出去。”他刚要弯腰,突然眼睛一亮,指着东郭龢手里的老秤,“哟,这秤可是宝贝啊!我前几天收了个旧秤砣,跟这个差不多,就是锈得厉害。”

东郭龢心里一动:“哦?什么样的?”

“黄铜的,上面好像刻着字,我没看清。”亓官黻拍了拍蛇皮袋,“回头我给您送来?”

“好啊。”东郭龢点点头,把老秤小心地放回木盒。

就在这时,门口又响起脚步声,这次是眭?,她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牛仔裤,上身是件印着餐馆LoGo的t恤,袖口沾着点油渍。她手里拿着个保温桶,腾腾地冒着热气。

“东郭叔,王奶奶,亓官哥,都在呢?”眭?笑盈盈的,眼睛弯成了月牙,“我们餐馆新熬了绿豆汤,给您送点解暑。”她把保温桶放在柜台上,拧开盖子,一股清甜的香气立刻弥漫开来,里面还漂着几颗红玛瑙似的枸杞。

王奶奶凑过去闻了闻,赞道:“真香!小眭的手艺越来越好了。”

眭?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王奶奶您别夸我,都是瞎琢磨。”她的目光落在东郭明身上,脸上泛起红晕,“东郭哥,你也喝点?”

东郭明推了推眼镜,点点头:“谢谢。”他拿起个纸杯,刚要倒,突然店里的座机响了,铃声尖锐刺耳。

东郭明接起电话,嗯嗯啊啊说了几句,脸色渐渐变得难看。挂了电话,他对着东郭龢说:“爸,刚才粮食局打电话,说明天要来检查,说我们的散装粮没有合格证书,可能要罚款。”

东郭龢心里咯噔一下,像被秤砣砸了脚:“怎么会?我们的粮都是从正规渠道进的,手续齐全啊。”

“说是新规定,散装粮必须有追溯码,我们这老粮行,哪弄那玩意儿去?”东郭明急得直转圈,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快地滑动,“我查查怎么弄……哎呀,还要安装专门的设备,少说也得几万块!”

王奶奶在一旁听着,突然开口:“是不是那个姓李的办事员搞的鬼?上次他来买米,想让你爸多给点,你爸没同意,他就甩脸子走了。”

东郭龢皱起眉头:“李办事员?他不是管市场监管的吗?怎么管起粮食局的事了?”

“谁说不是呢?”王奶奶撇撇嘴,“我听街坊说,他最近在帮他小舅子推销那种带追溯码的包装机,估计是想让咱们买他的。”

东郭明气鼓鼓的:“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我们这小本生意,哪经得起这么折腾?”

亓官黻撸起袖子,一脸义愤填膺:“这小子太不是东西了!要不我去会会他?我收废品的时候,知道他家在哪,给他送点‘特殊’的废品?”

“别别别,”东郭龢赶紧拉住他,“小亓,别冲动,咱们还是想想别的办法。”

眭?也帮腔:“是啊,亓官哥,别把事情闹大了。要不我问问我们老板?他认识人多,说不定有办法。”

东郭龢摇摇头:“不用麻烦了,我自己去趟粮食局,问问清楚。”他看了眼墙上的挂钟,时针已经指向下午四点,“我现在就去。”

“爸,我跟你一起去。”东郭明拿起外套,“我年轻,懂点政策。”

东郭龢点点头:“也好。”他转身对王奶奶说,“王奶奶,您先坐着喝绿豆汤,我们去去就回。”

王奶奶摆摆手:“去吧去吧,路上小心。”她拿起眭?给的纸杯,倒了点绿豆汤,慢慢喝着,眼睛却一直盯着柜台下的木盒,若有所思。

东郭龢和东郭明刚走出粮行,笪龢就背着个帆布包,满头大汗地跑了过来。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裤脚卷到膝盖,露出黝黑的小腿,上面还沾着点泥。帆布包鼓鼓囊囊的,里面露出半截麻绳。

“东郭大哥,等一下!”笪龢气喘吁吁的,额头上的汗珠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尘土里,洇出一个个小黑点,“我刚从山里回来,带了点新采的茶叶,给您尝尝。”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纸包,里面是绿油油的茶叶,散发着清冽的香气。

东郭龢接过纸包,心里暖暖的:“谢谢笪老师,你太客气了。”他指了指东郭明,“我们正要去粮食局,有点事。”

笪龢愣了一下:“粮食局?是不是又为难你们了?”他放下帆布包,从里面掏出个笔记本,翻开几页,“前几天我去乡里开会,正好碰到粮食局的张科长,他说现在对老粮行有扶持政策,你们符合条件的话,可以申请补贴。”

东郭明眼睛一亮:“真的?什么政策?”

笪龢指着笔记本上的字:“你看,就是这个‘传统粮行保护计划’,只要能证明粮行经营超过五十年,有独特的经营模式,就能申请设备补贴,最高能补八成呢。”

东郭龢又惊又喜:“太好了!我们这粮行,从民国就有了,肯定够条件。”他拍了拍笪龢的肩膀,“笪老师,太谢谢你了!要不是你,我们都不知道这政策。”

笪龢憨厚地笑了笑:“应该的,你们粮行可是咱们胡同的招牌。”他看了看天色,“我还得去给孩子们送新书,先走了啊。”他背起帆布包,脚步轻快地往胡同口走去,帆布包上的补丁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东郭龢和东郭明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希望。东郭明拿出手机,对着笪龢的笔记本拍了张照:“爸,我们先不去粮食局了,回家找证明材料?”

东郭龢点点头:“好,回家找!你爷爷当年的账本应该还在,那上面记得清清楚楚。”

两人刚要转身,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惊呼,是王奶奶的声音!东郭龢心里一紧,拔腿就往店里跑,东郭明紧随其后。

冲进店里,只见王奶奶瘫坐在地上,脸色苍白,手里的纸杯掉在地上,绿豆汤洒了一地,黏糊糊的。眭?正蹲在地上扶她,脸上满是焦急。亓官黻则站在柜台前,对着敞开的木盒,一脸茫然。

“怎么了?”东郭龢声音发颤,心脏“咚咚”直跳,像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

王奶奶指着柜台,嘴唇哆嗦着:“秤……你的老秤……”

东郭龢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木盒敞开着,里面的老秤不见了!他脑袋“嗡”的一声,像被重锤砸了一下,眼前阵阵发黑。

“刚才还在呢!”亓官黻挠着头,一脸无辜,“我就转身给王奶奶捡掉在地上的手绢,回头就发现秤没了。”

眭?也急得快哭了:“我一直在扶王奶奶,没注意谁进来过。”

东郭明赶紧跑到门口,往胡同里看了看,空荡荡的,只有风吹着悬铃木的叶子沙沙响。“会不会是刚才笪老师?”他猜测道。

“不可能!”东郭龢断然否定,“笪老师不是那样的人。”他蹲下身,仔细查看柜台,突然发现木盒旁边有个小小的脚印,像是小孩子的,沾着点红泥土。

“这是……”东郭龢心里一动,想起刚才笪龢说要去给孩子们送书,“难道是哪个孩子进来了?”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一阵清脆的童声,是小石头,他背着个破旧的书包,手里拿着根冰棍,舔得正香。他的裤脚沾着红泥土,和柜台上的脚印一模一样。

“东郭爷爷,王奶奶,你们怎么了?”小石头眨着大眼睛,一脸好奇。

东郭龢强压着心里的火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温和:“小石头,你刚才是不是进店里了?”

小石头点点头,舔了口冰棍:“是啊,我来找东郭哥哥问作业,看到柜台上有个秤,挺好玩的,就拿出去跟小伙伴们玩了。”

“那秤呢?”东郭龢追问,心提到了嗓子眼。

小石头指了指胡同口:“在那边的大槐树下,我们用它当武器,玩‘打鬼子’的游戏呢。”

东郭龢松了口气,像泄了气的皮球,浑身的力气都没了。他站起身,往胡同口走去,东郭明、眭?、亓官黻也跟了上去,王奶奶被亓官黻扶着,慢慢跟在后面。

到大槐树下一看,几个孩子正围着老秤打闹,有个胖小子正把秤砣当炮弹,往树上扔,“砰”的一声,砸在树干上,震得树叶哗哗落。老秤杆斜插在泥土里,上面沾满了泥点,刻度被磨掉了好几处。

东郭龢心疼得直抽气,冲过去一把将老秤从泥土里拔出来,用袖子小心翼翼地擦着上面的泥。秤杆上的“东”字印章被蹭掉了一半,紫檀木的表面划了道深深的口子,像道伤疤。

“谁让你们动我东西的!”东郭龢的声音气得发抖,脸色铁青,眼睛里像要冒火。

孩子们被他吓了一跳,都停住了打闹,小石头手里的冰棍“啪嗒”一声掉在地上,哇地一声哭了出来:“东郭爷爷,我错了……”

东郭明赶紧上前,把孩子们拉开:“好了好了,别哭了,下次不许随便拿别人东西了。”他转头对东郭龢说,“爸,算了,孩子们不懂事。”

东郭龢没说话,只是心疼地抚摸着老秤上的伤口,那感觉就像自己的心被划了一刀。王奶奶走过来,叹了口气:“孩子不懂事,别跟他们计较。这秤是老物件,有灵性,修修还能用。”

亓官黻也帮腔:“是啊东郭大哥,我认识个修古董的,手艺特别好,让他给看看?”

东郭龢摇摇头,把老秤紧紧抱在怀里,像抱着个受伤的孩子:“不用了,我自己修。”他转身往粮行走去,脚步沉重,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像根弯曲的秤杆。

回到粮行,东郭龢把自己关在里屋,那是他平时休息的地方,里面摆着张旧木床,床头放着个收音机,正咿咿呀呀地唱着京剧。他从床底下拖出个工具箱,里面摆满了各种大小不一的锉刀、砂纸、木胶,都是他爹留下来的。

东郭龢坐在小板凳上,把老秤放在膝盖上,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夕阳,仔细查看伤口。刻度被磨掉的地方还好说,重新刻上就行,可那道深深的口子,却像刻在他心上一样,怎么也抹不去。

他拿起最细的砂纸,蘸了点桐油,轻轻打磨着秤杆上的泥痕。紫檀木的纹理在夕阳下清晰可见,像老人脸上交错的皱纹,每一道都藏着故事。磨着磨着,指腹触到那道缺口,粗糙的边缘硌得他生疼,眼眶忽然就热了。

“爹,您说这秤咋就这么不经碰呢?”他对着空气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像叹息。里屋静悄悄的,只有收音机里的老生唱腔忽高忽低,“想当年您用它称粮,扛过日本人的搜查,熬过三年饥荒,多少回被摔在地上,也没见这么脆啊……”

正说着,门被轻轻推开条缝,东郭明探进头来,手里端着碗绿豆汤。“爸,歇会儿吧,眭?刚热的。”他把碗放在桌上,目光落在父亲膝盖的老秤上,喉结动了动,“我查了下,紫檀木修补要用蜂蜡和木粉,我这就去买。”

东郭龢没抬头,手里的砂纸还在慢慢动:“不用,你爷爷留下的工具箱里有。”他从箱底翻出个铁皮盒,打开时“咔啦”一声响,里面是黄澄澄的蜂蜡块,还有个小布包,装着细细的紫檀木粉,“当年他修这秤,用的就是这个。”

东郭明蹲在旁边,看着父亲把蜂蜡块搁在火塘边烤。火苗舔着蜡块,融化的蜡油滴在缺口里,混着木粉慢慢填平。父亲的手指粗糙,指甲缝里还嵌着木屑,可做起细活来,指尖却稳得像钉在秤杆上的星点。

“爸,”东郭明忽然开口,声音有点涩,“我以前总觉得您守着这老秤没用,现在才明白……”他没说下去,只是拿起块抹布,帮着擦干净秤钩上的泥。

东郭龢抬眼看他,夕阳从儿子镜片上滑过,映出点红。他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堆起来:“明白啥?明白这秤称了几十年良心,比电子秤的数字实在?”

东郭明点点头,又摇摇头:“不止。我刚才看王奶奶盯着秤笑的样子,才知道这秤不只是秤,是街坊们心里的念想。”他拿起那枚黄铜秤砣,掂量着,“就像您说的,它称的是人心。”

里屋的收音机换了段流水板,节奏忽然明快起来。东郭龢把补好的缺口用布包好,又拿起刻刀,准备重刻被磨掉的星点。刻刀很旧,木柄被磨得发亮,是他爹的手温焐出来的。

“你看这星点,”他指着秤杆,“以前是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一颗星,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还有福禄寿三星。少一两损福,缺二两减禄,短三两折寿——这哪是在称粮,是在称自己的德行。”

东郭明凑过去看,父亲的手指捏着刻刀,每一刀都稳准狠,木屑簌簌往下掉,新刻的星点很快亮起来,比原来的更精神。“那我明天去办传统粮行的申请材料,把这些都写上。”他忽然说,“还有您修秤的手艺,也算独特经营模式吧?”

东郭龢手里的刻刀顿了顿,抬头时眼里闪着光:“算,怎么不算?你爷爷传我的,不光是杆秤,是怎么把日子过称平了。”

这时,亓官黻在门外喊:“东郭大哥,我把那旧秤砣拿来了!”话音刚落,他就拎着个锈迹斑斑的铜砣闯进来,“你看上面的字,是不是跟您这秤能配上?”

东郭龢接过铜砣,用布擦了擦,上面模糊的“东”字慢慢显出来。他猛地抬头,看向东郭明:“这是你爷爷年轻时用的副砣!当年他说‘一副秤砣俩兄弟,轻重都得一条心’!”

东郭明眼睛亮了,赶紧拿出手机拍照:“这可是老物件!申请材料里加上这个,肯定能过!”

里屋的灯光亮起来,映着父子俩凑在一起研究秤砣的脸,映着亓官黻乐呵的笑,还映着窗外悄悄探进头的王奶奶——她手里攥着块刚纳好的红绒布,是给修好的老秤做新垫子的。

收音机里的京剧还在唱,调子越发明朗。东郭龢低头继续刻星点,刻刀落下的声音轻轻巧巧,像在数着日子里的那些实在劲儿,一下,又一下。

刻刀在秤杆上走走停停,直到月芽儿挂上悬铃木的枝桠,东郭龢才直起身。老秤被他捧在手里,新补的缺口泛着温润的光,重刻的星点在煤油灯底下亮晶晶的,倒比从前更显精神。

“爸,歇了吧,我给您热了馒头。”东郭明端着餐盘进来时,见父亲正把老秤往木盒里放。红绒布换成了王奶奶新纳的,针脚密密匝匝,边缘还绣了朵小小的稻穗。

东郭龢摸了摸那稻穗,忽然笑了:“你王奶奶的手艺,跟她包的粽子一样实在。”他抬眼看见儿子鬓角沾着点木粉,伸手替他拂掉,“今天累着了吧?”

“不累。”东郭明把馒头推过去,“我把申请材料整理得差不多了,明天去复印店打出来。对了,眭?说她餐馆老板认识文物局的人,能帮着鉴定老秤的年份。”

“不用那么麻烦。”东郭龢咬了口馒头,“这秤上的木纹就是证明,一年一圈,比账本还准。”话虽这么说,眼角的笑纹却深了些。

第二天一早,粮行还没开门,亓官黻就扛着个大纸箱来了。“东郭大哥,您看我找着啥?”他掀开箱盖,里面是块蒙着灰的木牌,“收废品时在老仓库里翻出来的,上面写着‘东郭粮行’,字跟您家招牌一个样!”

木牌上的漆早就剥落了,可“东郭粮行”四个隶书字筋骨分明,边角还留着弹孔——那是当年日本人搜查时留下的。东郭龢摸着弹孔,指腹忽然一酸:“这是民国时的老招牌,你爷爷当年就是举着它,跟抢粮的兵痞对峙的。”

正说着,眭?提着个食盒进来,鼻尖沾着点面粉:“东郭叔,东郭哥,我做了些米糕当早点。”她瞥见墙角的木牌,眼睛一亮,“这可是宝贝!我老板说,这种带历史印记的老物件,申请非遗都够格。”

东郭明赶紧拿手机查:“还真是!传统商贸器具类的非遗申报,咱们这老秤和招牌正好符合条件。”他转头看向父亲,眼里闪着光,“爸,咱们试试?”

东郭龢没说话,只是把老秤从木盒里取出来,跟老招牌并排放着。晨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两件老物件上镀了层金边,倒像是一对相守多年的老友。

这时,胡同口传来三轮车的铃铛声,是笪龢来了。他帆布包里的新书还散发着油墨香,手里却多了个卷轴:“东郭大哥,我托乡里的老文书找着这个——民国三十八年的营业执照,上面有你爷爷的签名!”

卷轴展开时簌簌作响,泛黄的纸上,“东郭谨”三个字笔力遒劲,盖着的红章虽已褪色,却依旧透着郑重。东郭龢的手指抚过那签名,忽然想起小时候趴在爷爷膝头,看他用同样的笔迹在账本上记账的模样。

“爸,材料齐了。”东郭明把营业执照、老招牌、副秤砣一一拍照存档,“我这就去粮食局,顺便把非遗申请也报上。”他转身要走,又被父亲叫住。

东郭龢把修好的老秤往他怀里一塞:“带着这个去。让他们看看,咱东郭粮行的秤,称了三代人的良心,从没差过一星半点。”

东郭明抱着老秤往外走,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秤杆上的星点在光里闪闪发亮。胡同里,王奶奶正坐在槐树下择菜,见他过来,笑着招手:“明小子,慢点走,奶奶给你留了刚摘的黄瓜!”

亓官黻扛着木牌跟在后面,嘴里哼着跑调的京剧。眭?站在粮行门口,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手里的食盒还冒着热气。笪龢则蹲在地上,给围过来的孩子们讲老招牌上的弹孔故事,声音里满是骄傲。

东郭龢站在柜台后,看着这一切,忽然拿起抹布,慢慢擦起了电子秤。玻璃面板被擦得锃亮,映出他眼角的笑纹。他想,等明小子回来,得教他怎么用老秤称粮,也得学学怎么把电子秤用得像老秤一样,称得出人心的分量。

檐下的燕子窝里,雏燕已经能扑腾着翅膀学飞了,叽叽喳喳的叫声里,满是新鲜的欢喜。悬铃木的叶子在风里沙沙响,像在数着粮行里的日子,一天,又一天,踏实,清亮。

东郭明回来时,夕阳正把粮行的门染成金红色。他手里捏着两张纸,风风火火闯进来,皮鞋在青石板上踏出急促的响。

“成了!爸,都成了!”他把纸往柜台上一拍,声音里带着喘,“粮食局批了补贴,非遗申请也通过了初审!他们说这老秤是‘活的商贸史’,让咱们好好保存!”

东郭龢正用老秤给街坊称绿豆,闻言手一抖,秤砣在秤杆上晃了晃,发出清脆的“叮”声。他放下秤,拿起那两张纸,指腹在“东郭粮行”四个字上反复摩挲,眼眶慢慢红了。

“我就说嘛,咱这秤错不了。”王奶奶不知啥时候站在门口,手里端着碗刚熬好的八宝粥,“当年你爷爷总说,做生意跟做人一个理,秤平斗满,日子才能安稳。”

正说着,亓官黻骑着三轮车轰隆隆过来,车斗里装着个崭新的玻璃展柜。“东郭大哥,您看这展柜中不中?我特意跟家具厂订的,带锁的,能把老秤和招牌都放进去。”他跳下车,额头上的汗珠子滚进脖子里,“以后就让它们在这儿当‘掌柜’,镇着咱粮行的福气!”

眭?也来了,手里捧着块红绸布,上面用金线绣着“诚信为本”四个字。“东郭叔,这是我跟餐馆的姐妹们一起绣的,明天开展柜时用。”她偷偷看了眼东郭明,脸颊红扑扑的,“我老板还说,要在餐馆菜单上印粮行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这杆老秤。”

笪龢背着帆布包赶来时,身后跟着几个扛摄像机的年轻人。“东郭大哥,这是县里电视台的同志,听说了老秤的故事,特意来拍专题片呢。”他指着帆布包,“我还把孩子们画的‘老秤漫画’带来了,小石头画的您修秤的样子,像模像样的。”

东郭龢站在人群中间,看着被大家围在中间的老秤,忽然觉得眼眶发热。他转身从柜台下拿出个布包,打开来,是爷爷当年用过的账本,纸页都黄得发脆了。“来,我给你们讲讲这秤的故事。”他的声音不高,却让喧闹的粮行一下子静了下来,“民国二十六年,日本人来抢粮,你爷爷就是用这秤……”

夕阳透过悬铃木的叶子,在老秤上洒下斑驳的光。摄像机的红灯亮着,把东郭龢的影子投在墙上,和老招牌的影子叠在一起,像棵深深扎根的老树。

第二天一早,粮行门口挤满了街坊。东郭龢和东郭明一起揭开红绸布,玻璃展柜里,老秤、副砣、老招牌并排躺着,旁边放着那本泛黄的账本。阳光照在展柜上,折射出七彩的光,落在每个人脸上,暖融融的。

东郭明拿起电子秤,放在展柜旁边,笑着对父亲说:“爸,您教我用老秤,我教您看电子屏。以后啊,新秤老秤一起称,既准又实在。”

东郭龢点点头,从口袋里摸出块浸了桐油的抹布,轻轻擦着展柜的玻璃。檐下的燕子飞回来了,嘴里叼着新的草叶,要给雏燕们添窝。悬铃木的叶子在风里沙沙响,像是在说:这日子啊,就像老秤称粮,一分一厘都得称在心上,才能稳稳当当,越过越亮堂。

专题片播出那天,粮香里胡同挤得水泄不通。街坊们搬着小马扎坐在粮行门口,盯着亓官黻临时架起的旧电视机,屏幕上东郭龢擦秤的样子被放大了,连指腹上的老茧都看得清清楚楚。

“快看,是王奶奶!”不知谁喊了一声。镜头里,王奶奶正颤巍巍地讲当年东郭谨多给她一把米的事,眼角的泪珠子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蓝布褂子上洇出小水痕。

东郭明站在父亲身边,手里攥着刚到的新货单——自从老秤成了“网红”,好多人专程来买粮,说要沾沾“诚信的福气”。他偷偷看父亲,见东郭龢正盯着屏幕里的老秤,嘴角抿成条直线,眼角却亮闪闪的。

“爸,眭?说餐馆的客人都在问粮行的地址呢。”东郭明递过去一杯热茶,“还有个上海的收藏馆,想借老秤去展览,给咱捐十万块钱当保护费。”

东郭龢没接茶杯,目光还黏在屏幕上:“不借。”他说得干脆,“这秤得在粮行待着,它是镇店的,不是展品。”

正说着,小石头举着张奖状冲进人群,红绸子在风里飘得欢:“东郭爷爷!我的画得奖了!就是画您修秤的那张!”他把奖状往展柜上贴,小手不小心碰到玻璃,发出“咚”的轻响,吓得赶紧缩回去,“对不住对不住,我轻点。”

东郭龢笑了,摸出块水果糖塞给他:“没事,这秤经得住。”他转头对东郭明说,“那十万块钱,咱捐给笪老师的学堂吧,孩子们的书桌该换了。”

东郭明愣了愣,随即点头:“成,我这就跟笪老师说。”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个小盒子,“对了爸,我托人照老秤的样子,做了批小铜秤当纪念品,客人买粮满五十就送一个,上面刻着‘东郭粮行’四个字。”

小铜秤躺在红绒盒里,巴掌大小,秤杆上的星点玲珑精致。东郭龢拿起来掂了掂,分量正好:“刻得还行,就是这星点得再深点——记着,无论做啥秤,星点不能含糊,那是良心的准星。”

日头爬到头顶时,粮行突然来了辆黑色轿车。下来个西装革履的男人,手里提着个皮箱,竟是之前刁难他们的李办事员。他脸上堆着笑,递过来张名片:“东郭老板,之前是我不懂事,您多担待。我小舅子那包装机厂,想跟您合作,就用‘老秤’做商标,您看……”

东郭龢没接名片,指了指展柜里的老秤:“李同志,你看这秤用了三代人,靠的不是商标,是称东西时多出来的那一把。”他拿起电子秤,往塑料袋里舀了勺小米,“就像这个,电子屏显五百克,我称的时候,总会多抓一把——这不是秤的事,是人的事。”

李办事员的脸涨成了猪肝色,皮箱拎在手里沉得像灌了铅。王奶奶在旁边搭腔:“小年轻不懂事,东郭大哥你别往心里去。来,尝尝我新煮的粽子。”她往李办事员手里塞了个,糯米混着枣香飘出来,“甜不甜?这得用心煮才够味,跟称粮一个理。”

李办事员捏着粽子,讷讷地走了。街坊们哄笑起来,阳光落在展柜的玻璃上,把“诚信为本”的红绸布照得越发鲜亮。东郭明拿起小铜秤,给排队的客人挨个递过去,眭?在旁边帮忙打包,两人的胳膊时不时碰到一起,像初春新发的枝芽,悄悄往一块凑。

傍晚打烊时,东郭龢又拿出那块浸了桐油的抹布,对着月光擦起老秤。东郭明搬了个小板凳坐在旁边,看父亲的手指在秤杆上游走,忽然说:“爸,我想学着刻秤星。”

东郭龢抬眼看他,月光在儿子镜片上镀了层银:“好啊,明儿我把你爷爷的刻刀找出来。”他顿了顿,补充道,“得先学认星——北斗七星定方向,南斗六星掌祸福,福禄寿三星记人心,少一颗都不成。”

悬铃木的叶子在晚风中沙沙响,檐下的雏燕已经能飞了,绕着粮行的招牌打圈,叫声清亮。东郭明看着父亲佝偻的背影,忽然明白,这老秤哪是称粮的,分明是称着日子里的暖,称着胡同里的情,称着一辈辈传下来的实在劲儿——只要这秤在,人心就不会歪,日子就不会斜,像那紫檀木的秤杆,经得住岁月磨,扛得住风雨打,永远直挺挺地,立在那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