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烟火里的褶皱 > 第53章 钢笔藏光

烟火里的褶皱 第53章 钢笔藏光

作者:奚凳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2 22:38:15

镜海市老城区的青石板路被晨光浸得透透的,橙黄透亮的光顺着瓦檐淌下来,在地上积成一片暖融融的亮,踩上去都像踩着刚从蜜罐里捞出来的蜜糖。公西黻推开“笔韵斋”那扇磨得发亮的玻璃门时,门楣上挂着的风铃“叮铃哐啷”响了一串脆生生的声儿,惊得檐下几只灰麻雀扑棱棱飞起,翅膀扫过垂下来的绿萝叶,抖落几滴昨夜积下的露。

店里的墨香混着旧木头的味道浓得化不开,深吸一口,能嚼出几分陈年线装书的糙劲儿——那是后院老槐木柜台渗出来的香,混着架子上各式墨锭的清苦,缠在一块儿往人鼻尖钻。博古架从地面顶到天花板,紫檀木的架子被摩挲得发亮,各式钢笔在晨光里列队站着:金的笔杆上雕着缠枝莲,银的笔帽嵌着碎玛瑙,暗纹的笔身藏着细密的山水,光面的笔杆映着窗棂的影,连最普通的钢杆笔都擦得锃亮。笔尖都斜斜朝上,闪着细碎的寒光,活像一群随时要跃起来刺穿纸张的骑士,只等一声令下就往宣纸上冲。

“周老爷子今儿个比晨练打太极的老头还早?”公西黻往柜台后探了探身子,又抻着脖子往后院瞅。操作台上铺着块深紫色绒布,是当年从苏州收来的老云锦,如今专门垫着修笔。那支1948年的派克51钢笔正躺在中央,拆得七零八落——笔帽斜在一边,笔杆分了两节,连最精巧的笔舌都被挑了出来,细巧的零件摊开一片:月牙形的笔舌沾着点残墨,透明的毛细管透着光,连笔尾的小铜圈都摆得齐整。倒不像支名笔,反倒像只被小心解剖的萤火虫,连翅膀上的纹路都露着,就等一点点把“翅膀”重新粘起来。

后院传来几声闷咳,跟着是老爷子带着点沙哑的嗓子,裹着晨露的湿意飘过来:“小兔崽子,昨儿让你擦的零件擦亮没?这笔杆里藏的老灰怕是攒了半个世纪,够在宣纸上洇部《春秋》了!”

公西黻赶紧捏起镊子,指尖悬在绒布上方几毫米,小心翼翼夹起那枚月牙形的笔舌。窗玻璃透进来的阳光正好落在台面上,他顺手拿起旁边的放大镜——那是老爷子珍藏的德国老货,镜片透亮得能数清苍蝇腿上的毛。光穿过镜片聚在笔尖上,刻下一小片跳动的光斑,连笔尖上细微的铱粒都看得分明:那点银白色的铱粒被磨得圆钝,却还透着韧劲儿,是当年好好写过字的模样。

突然,他“咦”了一声——笔杆内侧靠近笔尾的地方,竟黏着一小截纸头,也就米粒那么大,边缘泛黄发卷,像片被揉过又晒了几十年的枯叶。纸头粘得牢,得用针尖慢慢挑才能动。

“瞅啥呢?魂儿让笔精勾走了?”银发周拄着那根雕着竹节的拐杖从后院溜达进来,老爷子的白发总梳得一丝不苟,用桂花发油抿得服服帖帖,远远瞅着,倒像团蓬松的蒲公英落在了头顶。他穿件月白小褂,领口磨出了毛边,却洗得发白透亮,手里还捏着块刚擦完柜台的抹布。

公西黻赶紧把镊子凑过去,用针尖轻轻挑那纸头,一点点挪到绒布中央:“您瞧这个。”他屏住气,生怕指尖一抖把纸头戳破了。纸上的钢笔字早就褪得浅淡,笔画蜷在一起像排小蚂蚁,得对着光才勉强能认:“老师,我会回来报恩——1957.6.11 陈康”。

“豁!老周爷子,您这学生够念旧的啊?”公西黻吹了声口哨,指尖点着那行字,“1957年的话,这陈康要是还活着,如今得八十好几了吧?”

银发周的拐杖“咚”地往青石板地上一杵,力道重得惊起一片灰,连架子上的钢笔都晃了晃:“陈康?就那个当年总饿得啃作业本封皮的皮猴儿?”他眯着眼想了想,眼角的皱纹堆成小山,语气里带了点气,又有点软,“当年我拿半个月工资给他买烙饼,一到饭点就揣俩往他兜里塞——热乎的,裹在棉布里捂着,怕凉了硌胃。他倒好,毕业头天就卷着铺盖跑西北支边去了,连张纸条都没留,这几十年,音信全无!”老头越说越气,头顶的“蒲公英”都跟着颤,可眼角却悄悄泛了点水光,快得像没出现过似的,被他抬手一抹,就说是眼里进了灰。

风铃又“叮铃”响了,门口探进个小脑袋。是个穿校服的小男孩,蓝白校服洗得发白,袖口磨出了毛边,露出里面洗得更浅的旧内衣。手指缝里还沾着没洗干净的蓝墨渍,像刚攥过浸了水的钢笔,连指甲缝里都透着蓝。“周爷爷,我...我想给爸爸写信。”他攥着兜里的五块钱,纸币被捏得皱巴巴的,边角都卷成了小卷,像片被揉过的杨树叶,“买最便宜的笔就行,能写出字就成。”

公西黻乐了,往柜台外探了探身子:“小不点儿,你爸啥工作啊?值得你省早饭钱买笔?”

“爸爸在深圳盖楼。”男孩把胸脯挺得高高的,眼里亮闪闪的,像落了两颗星星,“他说等我字练得比工地的钢筋还直,就接我去看真大楼!说楼有云彩那么高呢!”

银发周突然伸手,一把抢过公西黻手里那堆派克51的零件,又扭头往操作台下的木盒里摸——他竟直接把那支还没装起来的派克51往一块儿凑,手指头虽抖,却准得很,三两下就把笔杆拧上了,只缺个笔帽。他把笔凑到男孩面前:“小子,这笔借你使三天!要是能写出朵花来,爷爷白送你!”男孩的眼睛“唰”地亮了,比刚才说大楼时还亮,像两块刚被擦亮的打火石,连带着脸蛋都红了。

公西黻急得赶紧拽老头袖子:“您老糊涂啦?这笔能值辆二手电驴呢!他毛手毛脚的,别给您摔了!这可是您前阵子从老主顾手里收来的宝贝!”

银发周一拐杖扫在他小腿上,不重,却够疼,把他疼得“嘶”了一声:“滚蛋!当年陈康那小子,就是用我送的笔考了全县第一!”他又扭头朝男孩“吼”了一声,其实声音软着呢:“愣着干啥?拿上练字去!写不好小心屁股开花!”

男孩赶紧缩了缩脖子,双手捧着笔跑了,跑两步还回头瞅了瞅,生怕老爷子反悔。公西黻揉着小腿嘟囔:“您这慈善搞得跟抢劫似的...合着不是您的宝贝笔是吧?等会儿笔杆磕了,我看您心疼不心疼。”

午后的太阳毒得厉害,晒得青石板都发烫,脚踩上去能感觉热气往鞋里钻,像探照灯似的往地上打光。公西黻瘫在店门口的藤椅上啃冰棍,薄荷味的,凉丝丝的甜顺着喉咙往下滑。他抬眼瞅着后院,银发周正蹲在小桌旁给那男孩改字帖——男孩叫小宇,是附近的留守儿童,爸妈都在外地打工,常来店里蹭纸练字,老爷子嘴上嫌他墨用得多,却总偷偷在他书包里塞几张宣纸。

小宇写的“永”字歪歪扭扭,横画斜得像要倒,竖画弯得像根绳,活像条蚯蚓在纸上跳舞,还时不时把墨坨在一块儿,晕出个小黑点。老头急得直薅自己的“蒲公英”:“手腕!手腕是弹簧不是铁棍!沉下去!再沉!你这横画写得,是要让它自己跑了?”嘴上凶,手里的红笔却轻得很,在字帖上描出淡淡的纠正线,怕戳破了纸。

店门“咣当”一声被撞开,风带着热气涌进来,吹得架上的钢笔影子晃了晃。一个穿西装的精神小伙蹿了进来,领带松松垮垮挂在脖子上,甩得像条红领巾,皮鞋锃亮却沾着灰,一看就是急着跑过来的。“老板!万宝龙149有货没?我们王总急用!”他嗓门大,震得货架上的钢笔都晃了晃,有支便宜的钢杆笔差点掉下来。

公西黻眼皮都没抬,含着冰棍含糊道:“预付款三千,等三个月。这型号紧俏得很。”

“钱不是问题!”小伙“啪”地把张黑卡拍在柜台上,声音更横了,“王总说了,就要笔尖粗得能捅穿合同那种!签字得有气势!钱不够再加!”

银发周从后院探出头,冷笑了一声,手里还捏着小宇的字帖:“捅合同用改锥更带劲,还不用等三个月,力道也足。”他又甩给小宇一本《灵飞经》,纸页都泛黄了,边角用细麻绳装订过,是老爷子年轻时临的帖,宝贝得很:“练!照着这个练!写不好回头喂你吃毛笔!”

小伙的脸“唰”地绿了:“老头儿你找茬是吧?”他伸手就要掀小宇的字帖,像是要撒气。公西黻手里的冰棍杆“嗖”地飞出去,钉在他手边的柜台上,就差半寸戳着他手——冰棍杆上还沾着点薄荷味的甜水。“哥们儿,这儿是笔斋,卖笔的,不是拳馆。要撒野出门左转,有公园老太太跳广场舞,你去跟她们较劲儿。”

正闹着,门口的阴影里突然冒出个声音,低低的,带着点颤:“周老师...真是您?”一个穿褪色中山装的老人站在那儿,中山装是灰的,却洗得干净,领口扣得严严实实。手里拎着个蓝布兜,装着半兜西北大枣,枣皮红得发亮,沾着点土,一看就是刚摘没多久的。银发周眯着眼瞅了半天,突然“噌”地蹦起来,拐杖都扔在了地上,差点踩着小宇的字帖:“陈康?!你个老小子是从地缝里钻出来的?”

陈康咧开嘴笑,露出嘴里一颗金牙,在光下闪了闪,显得有点憨:“找您四十年了...前阵子听人说镜海市老城区有个笔韵斋,掌柜是个银发老妖怪,修笔练字都是一绝,我就猜是您!”他把手里的枣往前递了递,声音软下来,带着点哽咽:“当年您给的烙饼,甜得掉牙,我记了一辈子。后来在西北,总想着那味儿,却再也没吃过那么甜的烙饼。”

那精神小伙见状,赶紧趁着没人注意溜了,溜之前还狠狠瞪了银发周一眼,却不敢再作声。银发周却顾不上他了,伸手揪着陈康的衣领“吼”:“混出息了?都镶上金牙了!当年临走时说的报恩呢?喂狗了?让你给忘了?”

陈康从内衣袋里掏出个牛皮纸包,层层叠叠裹得严实,外面还套着个旧手帕。他小心打开,像是捧着啥宝贝:“哪儿能啊!您瞧——”纸包里躺着支钢笔,笔身锈迹斑斑,笔夹都磨得没了棱角,可上面刻着的“周”字还能看清,是当年用小刀一点点刻的。“您当年送我的笔,我带在身上几十年。拿它给牧民扫盲时写过教案,雪灾那年记过救灾的账...后来笔尖摔弯了,我哭得像死了亲爹,愣是找铁匠给敲直了,又用了三年才实在没法用了。”

公西黻突然从藤椅上坐起来,插嘴道:“等等!您就是写纸条那个陈康?”他举着刚才那截纸头,又把放大镜怼到老人脸上,“1957年6月11日,您写的‘老师,我会回来报恩’...”

陈康愣了愣,突然“啪”地拍了下大腿,把旁边的小宇吓了一跳:“想起来了!那天您塞给我两个热烙饼,还烫着手呢。我躲在学校厕所边哭边写的纸条,怕您看见笑话我...您咋知道的?”

银发周刚要说话,手里夺过那支旧钢笔的手却先抖了起来,指腹摩挲着笔身上的“周”字,声音也颤了:“小兔崽子...你他妈...”话没说完,后院突然传来“哐当”一声巨响,像是什么东西翻了。三人赶紧冲过去,只见小宇把墨瓶打翻在桌上,黑汁顺着桌沿往下淌,在青石板上积成一小滩,淹了半张字帖。男孩举着那支派克51,笔尖还滴着墨,脸上也沾了点黑,像只小花猫。纸上爬满歪扭的大字:“爸爸我想你”。

“完犊子!”公西黻赶紧去抢笔,“这笔够买一卡车作业本了!您瞧这墨渍,怕是渗进笔缝里了!回头咋清理啊!”

银发周却突然笑了,笑声还挺大,震得屋檐下的风铃又响了,叮铃叮铃的。他抽出那张染黑的字帖,对着光举起来,手指点着那个“想”字:“瞧见没?‘想’字这笔捺,收尾那一下,往回收的劲儿,跟陈康当年写的一模一样!”他用拐杖轻轻戳了戳小宇的屁股,眼里的笑都快溢出来了:“小子,这笔归你了!明天开始每天写十页字,写不完老子抽你!”

陈康摸出老花镜戴上,镜片擦得锃亮,架在鼻尖上:“周老师,我这次回来,是想在这儿办个免费书法班...”他指了指门外那些在巷口跑的孩子,有几个正扒着门框往里瞅,“就像您当年教我那样,让娃们都能握着笔好好写字。西北那边我办了几个,想着您这儿肯定也有娃需要。”

夕阳西下时,笔韵斋突然挤满了人。附近的街坊听说老爷子的学生回来了,还要办书法班,都揣着自家孩子的作业本来看热闹。有拎着菜篮子的大妈,有刚下班的工人,还有几个放学的孩子,挤在店里叽叽喳喳的。先前那个精神小伙不知啥时候又溜回来了,戴着顶帽子,低着头往陈康刚摆的捐款箱里塞了沓钞票,塞完就赶紧跑了,生怕被人看见,连掉在地上的一张都没敢捡。银发周举着个扩音器站在柜台前喊,扩音器是前阵子社区发的,声音有点破:“瞅啥瞅?都别围着!练字!谁今天写不满一百个‘永’字,别想吃饭!”

公西黻正蹲在操作台边修那支派克51。他用镊子夹着片0.1毫米的金片,在酒精灯上小心烤着,火苗蓝幽幽的,把金片烤得泛着暖光,准备给笔尖补点铱粒。陈康蹲在旁边啃枣,枣肉甜津津的,枣核吐在旁边的小碟子里:“小兄弟手艺不赖啊?跟周老师学几年了?”

“三年零俩月。”公西黻吹掉笔尖上的焊渣,语气有点蔫,“老爷子总说我笨,还不如他当年的徒孙——说的就是您吧?”

风铃又“叮当”响了,小宇举着封信从外面冲进来,跑得脸蛋通红,额头上全是汗:“周爷爷!爸爸回信了!他说我的字像打印的!还说要给我寄新本子!”信封里掉出张照片:工地上的男人举着那张写着“爸爸我想你”的字帖,背后是深圳的玻璃幕墙,亮晶晶的,在阳光下闪着光,比男孩说的“云彩那么高”还要高。

银发周拿过信眯眼瞅,瞅了半天哼了一声:“扯淡!这‘楼’字写得像筷子夹豆腐——软趴趴的!没劲儿!还得练!”话没说完,突然捂住胸口往下倒。陈康手快,一把扶住了他,公西黻也蹿起来,赶紧去柜台抽屉里翻硝酸甘油——那是老爷子常备的药,放在个红铁盒里。店里顿时乱作一团,小宇吓得笔都掉在了地上,站在旁边直搓手,眼圈都红了,怕得不敢说话。

老头含了药,缓过气来的第一句话是:“...老子的《灵飞经》...谁刚才踩脏了?我瞅着有个黑印子!”

夜深人静时,公西黻在台灯下调整笔尖,灯光暖黄,照得钢笔的金尖泛着柔亮的光,连上面细微的纹路都看得清。银发周瘫在摇椅里指挥,手里摇着把蒲扇,扇面上画着几笔兰草:“铱粒磨圆点!你想划破娃们的作业本啊?轻点儿!那金片贵着呢!”突然又轻声说,声音低得像怕被人听见:“那纸条...我早知道。”

公西黻手一抖,金片差点掉了,赶紧用镊子夹住:“啥?您早知道?”

“陈康那小子塞纸条时我看见了。”老头咧开嘴笑,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像只皱皮狐狸,眼里却亮得很,“就躲在我窗户底下塞的,蹲在那儿,肩膀一抽一抽的。我假装没瞧见,等他走了才把笔拿进来。等他四十年...这老混蛋,总算来了。”

月光从窗缝漏进来,落在陈康带来的枣袋上,枣香混着墨香,在屋里慢慢飘。公西黻收拾工具时,突然发现枣袋底压着本手抄册子,封面是牛皮纸的,边角用线缝过,写着《西北支教笔迹分类大全》。他翻开扉页,上面有行题字,笔力遒劲,带着西北的风沙气:“周老师:您给的不仅是笔,是劈开黑暗的光。”

第二天清晨,银发周亲自把派克51塞进小宇书包,还往书包里塞了块新橡皮:“带着!让你爸看看啥叫传家宝。写字时小心点,别再把墨洒了,不然揍你屁股!”男孩背着书包要走时,他又突然吼一嗓子,嗓门亮得很,能传到巷口:“站住!字帖拿上!今天写不完二百个‘永’字,老子打断你的腿!”

小宇跑得比兔子还快,边跑边喊:“知道啦周爷爷!”公西黻在旁边嘟囔:“您这教育方式够‘刑’的,也就小宇不怕您。换了我,早吓得笔都握不住了。”一扭头,却看见银发周正把陈康带来的枣分给早到的孩子们,每个孩子手里塞两个,脸上的笑软得很,像早上的晨光。阳光照在老头的银发上,像镀了层金,连发梢都闪着光。

风铃又响,穿快递服的小哥探头进来,手里举着个箱子:“周大爷!有您的西北包裹,到付九十八!”

银发周骂骂咧咧地往兜里掏钱,手指头在兜里摸了半天:“陈康这老小子...寄个破包裹还让我掏钱...肯定没好东西,说不定是西北的沙子。”拆开一看,却是整箱的西北特产——枸杞红得像玛瑙,葡萄干紫得发亮,还有袋装的奶片,印着草原的图案。最底下压着套纯金笔尖,装在丝绒盒里,一盒有十来个。盒里有张卡片,字还是那么有力:“周老师:这笔尖够孩子们用到下世纪。”

公西黻拿起个笔尖对光看,光透过金片泛着暖黄:“24K金?陈老爷子这是掏了家底啊!这得值多少钱!”

银发周突然沉默了。他拄着拐杖走到院里那棵老槐树下,蹲下来扒开树根处的土,土是松的,一看就是常扒的。他挖出个锈铁盒,盒上还带着锁,却早就没锁上。盒里躺着支断裂的钢笔,笔身是旧的,却擦得干净,旁边压着张照片:少年陈康站在笔韵斋门口,笑得见牙不见眼,手里攥着支新钢笔,正是当年银发周送他的那支。

“1957年...”老头用指腹摩挲着照片边缘,声音低低的,像在跟照片说话,“我告诉他:笔尖会秃,纸会发黄,但写下的东西能活很久。字是这样,情也是这样。”

公西黻蹲在旁边啃枣,枣核吐在地上:“比如‘报恩’俩字?”

拐杖“呼”地呼啸着抽过来,他赶紧躲开,笑得直不起腰:“就你话多!修笔去!别在这儿贫嘴!”

午后暴雨突至,雨点“噼里啪啦”打在玻璃上,像在敲鼓,把店外的青石板浇得油亮。银发周趴在柜台上打盹,脑袋一点一点的,手里还捏着本字帖。公西黻在教小宇调笔锋,男孩学得认真,手指捏着笔杆,手腕悬得稳稳的,比昨天强多了。店门“砰”地被撞开,先前那个精神小伙湿漉漉地冲进来,怀里抱着摞新字帖,纸页白得发亮,还滴着水:“王...王总让我捐的!说给孩子用好的!刚才雨大,跑快了点...”

银发周眼皮都没抬,哼了一声:“放墙角。那谁,公西黻,给他冲杯板蓝根,别死我店里,晦气。”

小伙搓着手尬笑:“那啥...周爷爷,我小时候...您给我改过作文。”他赶紧从手机里调出张照片:是本旧作文本,纸都黄了,上面有行红笔批注,字又凶又有力:“字像狗爬,重写二十遍!”

公西黻“噗嗤”笑了:“还真是您老的风格,一点没改。当年您给我改作业也是这话。”

雨停时,彩虹跨过老城区,一头搭在东边的钟楼,一头落在西边的巷口,把青石板路都映得发蓝。小宇突然举着手机尖叫:“爸爸!爸爸开视频了!”镜头里,工地男人正站在脚手架下,手里还攥着扳手,安全帽歪在头上,看见屏幕里的小宇,眼圈一下就红了,哽咽着说:“儿子...爸明年就回家,天天看你练字...你字练好了,爸就带你去看大楼,比云彩还高的大楼。”

银发周一把抢过手机吼:“回啥回!深圳楼盖完了?给孩子挣学费去!等娃字练好了再回!”挂了电话,却偷偷用袖口抹了抹眼睛,抹得还挺用力。

陈康提着粮油从外面进来,脸上带着笑,裤脚还沾着泥:“周老师,书法班场地批下来了!就隔壁老教堂!收拾收拾下周就能开课!我还找了几个以前的学生来帮忙教!”

公西黻突然在操作台上喊:“老爷子!您看这啥?”他举着放大镜对着派克51的笔杆——先前那截纸条被他小心展开了,背面竟还有行褪色的小字,得对着光才能看清:“周老师:其实烙饼我分了一半给饿晕的阿婆。”

银发周愣了片刻,突然抄起拐杖满屋追打陈康:“老混蛋!当年饿得啃桌子腿还充大方?!我还以为你全吃了,合着你还藏了一手!看我不揍你!”陈康笑着躲,绕着博古架跑,拐杖追着他敲,却没真用力,落在身上像挠痒痒。店里的笑声混着风铃响,甜得像刚熬好的蜜,连空气都黏糊糊的。

黄昏时分,笔韵斋门口挂上了块新木牌,红漆写着“免费书法班”,字是银发周写的,遒劲有力。银发周站在临时搭的台子上讲永字八法,底下坐满了老老少少,小宇坐在最前面,手里握着那支派克51,听得眼睛都不眨,小脸蛋绷得紧紧的。公西黻在后台修街坊们捐的旧钢笔,时不时听见老头在前台咆哮:“手腕悬空!你当是剁猪饲料呢?沉下去!再沉!这横画要平!平!”

月光洒满青石板路时,公西黻锁好店门。银发周慢慢走在前面,脚步有点慢,却稳得很。突然说:“那纸条...背面的字迹是1978年添的。”

“您咋知道?”公西黻赶紧跟上,好奇得很。

“墨水分新旧。1957年用的是上海牌碳素,干了发乌;1978年...”老头得意地晃了晃手里的放大镜,镜片在月光下闪了闪,“是英雄牌蓝黑,干了发灰。这都看不出来,白跟我学这么久了!”

公西黻愣了半天,突然笑了,笑得直拍大腿:“合着您早研究过?您是不是早就把那纸条拆下来看过了?”

夜风轻轻吹过,风铃在檐下轻响,叮铃,叮铃,像谁在偷偷笑。老城区的灯一盏盏亮起来,暖黄的光落在青石板上,也落在笔韵斋的木牌上,红漆的字在光里闪着,像藏了光的笔尖,正慢慢写着新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钢笔的光,有墨的香,还有一辈辈传下去的暖。

免费书法班开课时,老教堂的木窗都透着墨香。银发周搬了张藤椅坐讲台旁,手里攥着那支陈康带回来的旧钢笔,笔杆上的“周”字被摩挲得发亮。小宇坐在第一排,派克51别在胸前口袋里,笔帽上的纹路沾着点新墨——是今早练字时不小心蹭上的,他却宝贝似的不肯擦。

陈康带了三个西北来的学生,都是当年他教过的牧民娃,如今成了中学老师。最年长的那个叫巴特尔,手里总捏着块羊脂玉镇纸,说是当年雪灾时周老师托人寄去的,他打磨了三十年。“周老师教写字,总说笔要稳,心要正。”巴特尔给孩子们分宣纸时,指腹在纸页上轻轻按了按,“就像咱西北的胡杨,根扎得深,才不怕风沙。”

公西黻在教堂后墙搭了个修笔台。街坊们捐的旧钢笔堆成小山,有的笔尖弯得像鱼钩,有的笔杆裂了缝,他却修得认真——先用酒精灯烤笔舌,再拿细砂纸磨铱粒,最后往笔杆里塞点棉絮防漏墨。有回磨笔尖时走神,被火星烫了手指,他甩着疼得龇牙,却见银发周不知啥时站在身后,手里捏着管獾油膏:“逞能?当年陈康拿锥子撬笔尖,比你还笨。”

暴雨天最热闹。教堂的铁皮屋顶被雨点打得咚咚响,孩子们却坐得笔直。小宇练“家”字时总写不好宝盖头,银发周就拽着他的手腕教:“左边低右边高,像屋檐挡雨呢。”突然外头传来刹车声,是那个精神小伙撑着伞站在门口,怀里抱着个纸箱。“王总让我送的。”他把箱子往讲台边一放,里面竟是套崭新的文房四宝,砚台还是端溪老坑的,“王总说...他小时候也在这儿蹭过纸。”

银发周没接话,却朝公西黻使了个眼色。公西黻心领神会,往小伙手里塞了支修好的钢笔——是支英雄616,笔杆刻了朵小梅花。“拿去吧。”公西黻拍他胳膊,“下次别吼那么大声,吓着孩子。”小伙耳根红了,捏着笔杆往外走时,踩进门口的水洼,溅了裤脚却没回头。

入秋时教堂的银杏黄了。陈康突然要回西北,说牧区的冬牧场该扫盲了。银发周没留他,就往他包里塞了把修笔刀:“路上修修牧民的笔。”送站时陈康攥着老头的手不肯放,指腹在他手背上的老年斑上蹭了蹭:“开春就回来。”老头别过脸往站台外走,拐杖杵在地上的声音却比平时沉。

小宇的爸爸真的回来了。男人扛着个蛇皮袋站在教堂门口,迷彩服上还沾着水泥灰。小宇举着作业本冲过去,纸页上的“永”字写得横平竖直。男人蹲下来摸儿子的头,指腹蹭过派克51的笔帽:“这笔比大楼还亮。”后来街坊们常看见他在修笔台旁帮忙递工具,粗粝的手指捏着细砂纸磨笔尖时,竟比搬钢筋还小心。

冬至那天飘了雪。公西黻在教堂生了盆炭火,火苗舔着铜炉底,把墨锭烤得发香。银发周突然从怀里摸出个布包,里面竟是当年陈康塞在笔杆里的纸条——他竟把那米粒大的纸头拓在了宣纸上,还裱成了小卷轴。“1957年的墨,1978年的字。”老头用指腹点着卷轴,“陈康这老小子,倒比我懂藏。”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陈康裹着身风雪走进来,眉毛上结着霜花,手里拎着个冻硬的羊腿:“怕你们馋西北的肉。”身后跟着巴特尔,怀里抱着个木盒,打开竟是那本《西北支教笔迹分类大全》,扉页多了行字:“2023年冬,周老师的光还亮着。”

小宇突然举着派克51往炭火边跑,笔尖在红纸上划出亮痕。他写的“春”字还带着点歪,却把炭火的暖都裹在了笔画里。银发周瞅着纸页笑,眼角的皱纹盛着光——像当年陈康躲在窗下塞纸条时,落在笔杆上的晨露,一晃五十年,还没凉呢。

公西黻往炉里添了块炭,听着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突然懂了老头总说的“光”。哪是钢笔藏着光?是握着笔的人把心暖热了,连墨都发着甜,连字都生着暖,连岁月都跟着软乎乎的,在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一笔一笔写着长长久久的故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