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烟火里的褶皱 > 第33章 菜谱里的咸淡

烟火里的褶皱 第33章 菜谱里的咸淡

作者:奚凳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2 22:38:15

清晨的阳光,像融化的金子,泼洒在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太叔?推开自家小院的木门,吱呀一声,惊飞了院墙上几只灰麻雀。它们扑棱着翅膀掠过黛瓦,在半空留下几道浅灰的影子,旋即消失在巷子深处。空气里飘着隔壁包子铺蒸笼里窜出的白汽,混着巷口老槐树的清香,还有远处早点摊油锅滋滋的声响——那是炸油条的香气,带着点碱水的微涩,勾得人胃里发空。墙根下的青苔,绿得发油,沾着昨夜的露水,踩上去滑溜溜的,能映出半边天的影子。

太叔?今年六十有三,头发白了大半,梳得整整齐齐,用一根牛角簪子别着。簪子是年轻时老伴用第一个月工资买的,边角被摩挲得发亮,泛着温润的光。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对襟褂子,袖口磨出了毛边,却浆洗得挺括,领口的盘扣系得一丝不苟。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像老树的年轮,眼角的纹路尤其深,笑起来像两朵盛开的菊花。他的手,骨节粗大,指腹上布满老茧,那是几十年握锅铲、揉面团磨出来的——左手虎口处还有道浅疤,是三十年前颠勺时被溅出的油星烫的,如今成了岁月的一枚印章。

“他爹,醒啦?”屋里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带着点沙哑,像被晨露打湿的砂纸。

太叔?应了一声,抬脚进了屋。堂屋不大,摆着一张八仙桌,四条长凳,桌角放着一个掉了漆的暖水瓶,瓶身上“劳动最光荣”的红字褪得只剩个模糊的轮廓。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结婚照,用红木相框镶着,玻璃上蒙着层薄灰。照片上的年轻人,正是年轻时的太叔?和他的老伴,两人穿着的确良衬衫,笑得一脸灿烂,背景是当年红极一时的人民公园喷水池。

“早饭在灶上温着呢,小米粥,你爱吃的。”老伴从里屋走出来,她比太叔?小两岁,头发也白了,但梳得一丝不苟,用一根红头绳扎着。那红头绳是孙女过年时买的,说奶奶扎着显精神。她穿一件蓝布碎花袄,腰间系着一条灰布围裙,围裙上沾了不少油渍,洗得有些发白,却能看出被仔细浆洗的痕迹。脸上的皱纹比太叔?少些,但眼睛有些浑浊,看东西时总要眯着,像蒙着层薄纱的老花镜。

太叔?走到灶房,揭开锅盖,一股小米的清香扑面而来,混着点南瓜的甜气——老伴知道他爱吃南瓜,特意切了块放进去。他盛了一碗,坐在灶门口的小板凳上,慢慢喝着。粥熬得糯糯的,米油浮在表面,抿一口,熨帖得从舌尖暖到胃里。“今天天气不错,去趟菜市场吧?”他说,粥碗沿沾了圈白胡子似的米渍。

“去吧去吧,买点五花肉,我给你做红烧肉。”老伴笑着说,手里正用抹布擦着案台,“你昨天不是念叨着想吃吗?说梦里都闻着香味了。”

太叔?点点头,心里暖烘烘的。他和老伴结婚四十多年了,吵吵闹闹过来,感情却越来越深。年轻时,他在国营饭店当厨师,掌着红案的大勺,最风光时整条街的人都知道“太叔师傅的糖醋鱼能鲜掉舌头”。老伴在纺织厂上班,三班倒,常常带着一身棉絮味回家,却总不忘在他收工前留一碗热汤。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块红烧肉能分两顿吃,但那时的肉香,却像腌进了岁月里,怎么都忘不了。后来饭店改制,他下了岗,就自己开了个小饭馆,老伴也退休了,跟着他一起忙活。饭馆不大,就四张桌子,却总坐满了回头客,全靠他一手好厨艺,和老伴记在心里的“谁爱吃辣,谁要少盐”。

吃完饭,太叔?换了件干净的褂子,揣上钱袋——那是个深蓝色的帆布包,上面绣着褪色的五角星,是他当学徒时师傅给的。他往钱袋里塞了几张零钱,又把整钞仔细折好放进去,拉上拉链时“咔嗒”一声轻响。出门时,老伴追出来往他兜里塞了个苹果:“早去早回,路上慢点。”

菜市场离他家不远,穿过两条巷子就到了。还没进市场,就听见里面嘈杂的声音,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孩子们的嬉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锅沸腾的杂烩汤。“新鲜的黄瓜嘞——刚从地里摘的!”“便宜卖了,十块钱三斤!”“妈,我要吃糖葫芦!”各种声音在晨光里撞来撞去,热闹得让人心里踏实。

市场门口,有个卖菜的老太太,七十多岁的样子,头发全白了,梳成一个小小的髻,用根银簪子别着。她穿一件黑色的棉袄,袖口磨破了,露出里面的棉絮,像朵绽开的白棉花。脸上布满了皱纹,像核桃皮一样,但眼睛很亮,透着一股精明,看人时总带着点笑意。她的菜摊不大,摆着几样新鲜的青菜,绿油油的,沾着水珠,看着就让人喜欢。筐边还放着个小收音机,正咿咿呀呀唱着评剧。

“太叔大哥,来啦?”老太太笑着打招呼,声音有些尖细,像捏着嗓子说话,“今儿的油菜好,你家老伴爱吃的。”

“嗯,王老太,今天的菜挺新鲜啊。”太叔?笑着说,蹲下身拿起一把青菜,叶子上的水珠滴在他的布鞋上,洇出个小湿点,“多少钱一把?”

“给你算便宜点,五毛钱。”王老太说,手在围裙上擦了擦,“昨儿看你家烟囱没冒烟,是不是没开火?”

“可不是,老伴说累,出去吃的面条。”太叔?付了钱,又买了把油菜,王老太非要多塞给他两根香菜,说“烧肉时放进去香”。

他又往卖肉的摊位走去。卖肉的是个四十多岁的壮汉,身高体壮,膀大腰圆,脸上长满了络腮胡,看着有点凶。但他为人实在,肉的分量给得足,价格也公道。太叔?开饭馆时,总在他这儿买肉。

“太叔师傅,今天要点啥?”壮汉笑着问,声音洪亮,震得旁边的铁秤都嗡嗡响。他手里的砍刀“啪”地剁在案板上,一块骨头应声而断。

“来二斤五花肉,要肥点的。”太叔?说,“炖着吃。”

“好嘞!”壮汉麻利地从挂钩上取下一块肉,肥瘦相间,像玛瑙似的。他挥刀切成方块,动作干净利落,刀与案板碰撞发出“笃笃”的声响。切好的肉放在秤上称了称,秤砣滑到二斤的位置,还微微翘着。“二斤一两,给二斤的钱就行。”

太叔?付了钱,接过肉,用报纸包好。报纸上印着去年的旧闻,边角已经发软。他把肉揣在怀里,隔着褂子能感觉到肉的温乎气。他又逛了逛,买了些葱姜蒜,还在一个小摊前停下,挑了块老姜——老伴早上说嗓子疼,晚上给她煮点姜茶。

回到家,老伴已经把菜摘好了,正在厨房择菜。她坐在小马扎上,面前的竹筐里堆着碧绿的油菜,手指麻利地掐掉黄叶,动作慢却稳。太叔?把肉放在案板上,拿起菜刀,开始切肉。他的刀工很好,肉片切得厚薄均匀,大小一致,像用尺子量过似的。刀在案板上滑动,发出“沙沙”的轻响。

“你歇会儿吧,我来弄。”老伴说,抬头看他时,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没事,我来,你去歇着。”太叔?说,“你昨天不是说腰酸吗?去躺会儿。”

老伴笑了笑,没再坚持,坐在灶门口的小板凳上,看着太叔?忙活。阳光从窗户里照进来,斜斜地落在太叔?的身上,给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他的白头发在光里泛着银亮,像撒了把碎星星。

太叔?把切好的肉放在碗里,加上酱油、料酒、白糖,用手抓匀。他的手指粗糙,却带着种特别的温柔,轻轻揉捏着肉块,让调料慢慢渗进去。腌制的时候,他又拿出老伴的菜谱,翻看起来。这菜谱是老伴亲手写的,用的是一个旧笔记本,封面是红色的塑料皮,已经泛黄发脆,边角也磨损了,用透明胶带粘了好几处。里面的字迹娟秀,一笔一划都很认真,每道菜旁边都写着做法,还有一些小备注,比如“太叔爱吃——多加糖”“孙女来——少放辣”“隔壁老李来——多搁醋”之类的,字里行间都是过日子的烟火气。

太叔?翻到红烧肉那一页,看着上面的备注“太叔爱吃带肥的——炖到能用筷子夹碎最好”,心里一阵温暖。他想起年轻时,老伴第一次给他做红烧肉,放了太多的糖,甜得发腻,肉也炖得不够烂,嚼着费劲。但他还是吃得干干净净,说好吃。晚上老伴偷偷在厨房尝了一口,皱着眉吐了出来,他在门口看着,笑出了声。从那以后,老伴就总琢磨着怎么把菜做得合他的口味,还特意去他以前上班的饭店,跟他的徒弟请教。

“在看啥呢?”老伴问,手里剥着蒜,蒜皮落在地上,像一片片碎雪。

“看你的菜谱呢。”太叔?笑着说,“还是你写的详细,比书店买的强多了。”

“那是,也不看看是谁写的。”老伴得意地说,嘴角翘得老高,“我这可是实践出真知。”

太叔?把腌制好的肉放进锅里,加上水,大火烧开。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冒泡,泛起一层白沫,他用勺子轻轻撇去,动作熟练得像呼吸。然后转小火慢炖,盖上锅盖时,留了条小缝,好让香味能透出来一点。厨房里很快就弥漫开红烧肉的香味,浓郁醇厚,带着酱油的咸香和糖的微甜,让人垂涎欲滴。

“真香啊。”老伴吸了吸鼻子说,眼睛里闪着光,“比你在饭馆做的还香。”

“等会儿就好了。”太叔?说,“你先尝尝这个。”他拿起一块刚切好的姜,递到老伴嘴边。姜切得薄薄的,带着新鲜的辛辣气。

老伴皱了皱眉头,但还是咬了一口,辣得直咧嘴,眼泪都快出来了。“你这老头子,又捉弄我。”她笑着说,伸手打了太叔?一下,手落在他的胳膊上,轻得像片羽毛。

太叔?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小小的厨房里回荡,惊得窗台上的吊兰晃了晃叶子。阳光穿过叶缝,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随着笑声轻轻晃动。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敲门声,“咚咚咚”,声音很急促,像有人在擂鼓。

太叔?愣了一下,心想这个时候会是谁呢?平时这个点,邻居们不是在做饭,就是在院里晒太阳,很少有人串门。他走到门口,透过门缝往外看了看,然后打开门——是住在隔壁巷子的亓官黻。亓官黻是个收废品的,四十多岁,皮肤黝黑,是常年风吹日晒的颜色,脸上布满了风霜,眼角的细纹里像藏着灰尘。他穿一件蓝色的工装,上面沾满了油污,黑一块黄一块的,手里推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车上堆满了废品,用绳子捆得结结实实,有纸箱、塑料瓶,还有个掉了轱辘的旧自行车。

“太叔师傅,不好了,出事了。”亓官黻气喘吁吁地说,额头上全是汗,顺着脸颊往下流,滴在胸前的衣襟上,“段干?……段干?她丈夫的遗物……被人偷了。”

太叔?心里一惊,段干?的丈夫是化工厂的工人,几年前在一场事故中去世了,留下了一些遗物。听说里面有当年事故的线索——那天他丈夫提前下了班,却被厂长叫回去加班,还让他签了份奇怪的协议。事故后厂里给了笔抚恤金,却一直不肯说清事故的原因。段干?一直把这些遗物看得很重,锁在一个木箱子里,藏在床底下,怎么会被偷呢?

“什么时候的事?”太叔?连忙问,手不自觉地攥紧了门框。

“就刚才,我路过她家的时候,看到窗户被撬开了,玻璃碎了一地。”亓官黻说,声音还在发颤,“我喊了两声没人应,就进去看了看,屋里被翻得乱七八糟,她丈夫的遗物箱不见了。段干?现在急得不行,坐在地上哭呢,让我来问问你,有没有看到什么可疑的人。”

太叔?皱起了眉头,他今天早上一直在家,没出去过,也没听到什么动静。这条老巷的墙都是砖头砌的,隔音不算好,要是有撬窗户的声音,他应该能听见。“我没看到什么人啊。”他说,“不行,我得过去看看。”

“我跟你一起去。”老伴说,她也很担心段干?。那姑娘命苦,丈夫走后一个人带着孩子,平时省吃俭用的,却总把自家种的青菜分点给邻居。

太叔?把火关小了点,对老伴说:“你在家等着,我去去就回。锅里的肉看着点,别糊了。”然后,他跟着亓官黻往段干?家走去。

段干?家就在隔壁的巷子,离太叔?家不远,走路也就五分钟。两人很快就到了,只见段干?正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哭得泪流满面。她穿一件白色的连衣裙,是去年生日时自己做的,裙摆上沾了不少灰尘。头发凌乱地披在肩上,有几缕粘在泪湿的脸颊上,眼睛红肿得像核桃,看起来十分憔悴。旁边站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是她的儿子,抱着她的胳膊,怯生生地看着周围,眼里也含着泪。

“干?,你别急,到底怎么回事?”太叔?走过去,蹲在她身边问,声音放得很轻。

段干?看到太叔?,像是找到了主心骨,哭得更厉害了,肩膀一抽一抽的,“太叔师傅,我丈夫的遗物……全都不见了。”她说,声音哽咽着,几乎听不清,“里面有他的工作证、日记,还有一些……一些关于化工厂事故的资料。那是他用命换来的啊……”

太叔?心里咯噔一下,那些资料很重要,要是被坏人拿到,毁了,那她丈夫的死就真的成了个谜。“你什么时候发现不见的?”他问,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静。

“我刚才出去买菜,也就半个钟头的功夫,回来就发现窗户被撬开了,屋里被翻得乱七八糟,我丈夫的遗物箱不见了。”段干?说,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我到处找都找不到,这可怎么办啊?孩子还等着这些东西给爸爸讨个说法呢……”

就在这时,眭?也来了。眭?是个打零工的,三十多岁,长相清秀,就是左脸上有一道疤痕——是年轻时在工地被钢筋划的。她穿一件粉色的t恤,牛仔裤,裤脚卷着,手里还拿着个油漆桶,看样子是刚从工地上回来。看到段干?哭成这样,也很着急。“干?,别着急,我们再找找。说不定是你自己放忘了地方?”她说,语气里带着安慰。

“不可能,我一直放在床底下的,锁得好好的。”段干?说,摇着头,“锁都被撬了,肯定是被人偷走了。”

笪龢也闻讯赶来,他是村小的老师,五十多岁,头发花白,戴着一副老花镜,镜片后面的眼睛总是笑眯眯的。他穿一件灰色的中山装,扣子扣得整整齐齐,手里拿着一根拐杖——不是因为腿脚不好,是他说“年纪大了,拄着踏实”。“会不会是……化工厂的人干的?”他猜测道,眉头皱成了个疙瘩,“他们不想让当年的事情败露,早就想把那些东西弄到手了。前阵子我还看到有陌生人在这附近转悠呢。”

大家都觉得有道理,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前几天我收废品,看到化工厂的保安队长在巷口抽烟,眼睛直往段干?家瞟。”亓官黻说。“我也听说,当年事故不简单,好像是设备老化,厂里舍不得花钱修,才出的事。”眭?放下油漆桶,蹲下身帮段干?擦掉脸上的泪,“他们肯定是怕这些资料捅出去,才狗急跳墙的。”

段干?的儿子突然拽了拽她的衣角,小声说:“妈妈,昨天下午有个戴黑帽子的叔叔,在咱们家门口看了好久。”

“黑帽子?”太叔?心里一动,“什么样的黑帽子?多大年纪?”

孩子歪着头想了想:“就是……很大的帽子,遮住了脸。好像挺高的,走路有点晃。”

笪龢推了推老花镜:“十有**是化工厂派来的探子。这伙人的心肠比墨还黑。”

正说着,仉?的车停在了巷口。他今天穿的深灰色西装,袖口露出的手表在阳光下闪了闪,手里拎着个公文包,显然是刚从公司过来。听说事情经过后,他皱着眉绕段干?家转了一圈,手指在被撬的窗沿上抹了一下:“撬痕很专业,是用特制的撬棍弄的,不像是街头小贼的手法。”

他蹲下身看了看地上的玻璃碎片:“碎片很集中,说明是从外面往里撬的,而且动作很快。应该是提前踩过点,知道屋里没人。”

“那现在咋办啊?”亓官黻急得直搓手,“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把证据毁了吧?”

太叔?没说话,走进屋里打量。不大的堂屋被翻得像遭了劫,木柜的抽屉都被拉了出来,衣服扔得满地都是,桌上的搪瓷碗摔在地上,豁了个口子。他走到床前,弯腰看床底——那里原本放着个半旧的樟木箱,现在只剩几道划痕,箱角的铜锁被硬生生掰断,掉在地上闪着冷光。

“这箱子是她丈夫亲手做的,”太叔?捡起那截断锁,指腹摩挲着上面模糊的刻痕,“当年结婚时打的,说要装一辈子的念想。”

突然,他瞥见床腿缝里卡着个东西,伸手抠出来一看,是片深蓝色的布料,边缘很整齐,像是从什么衣服上刮下来的。布料上还沾着点暗红色的印子,凑近闻了闻,有股淡淡的机油味。

“这是化工厂的工装布料。”仉?凑过来看了看,“我去厂里谈过合作,工人穿的就是这种料子,袖口和裤脚都有这种双线缝边。”

线索像串珠子似的慢慢连上了。太叔?把断锁和布料递给段干?:“收好了,说不定能当证据。”他转身往门口走,“光在这儿急没用,得想办法把东西拿回来。”

“怎么拿?”眭?跟着站起来,“咱们连东西在哪儿都不知道。”

“在化工厂。”太叔?的声音很沉,却带着股笃定,“他们不敢把这么重要的东西带出太远,肯定藏在厂里的某个地方,等风头过了再处理。”

笪龢拄着拐杖敲了敲地面:“可化工厂戒备森严,咱们这伙人老的老、弱的弱,怎么进去?”

这时,巷口传来摩托车的轰鸣声,殳龢戴着头盔冲了过来,皮夹克的拉链敞着,露出里面印着骷髅头的t恤。他摘下头盔甩了甩染成黄色的头发:“我刚从化工厂后门路过,看到保安在搬一个樟木箱进仓库,用黑布盖着,看着就像干?家那个。”

“真的?”段干?猛地站起来,眼泪又涌了上来,这次却带着点光,“是不是……是不是边角有个小缺口?那是我丈夫不小心磕的。”

“好像是有个缺口!”殳龢拍了下手,“我当时还纳闷呢,保安搬个破箱子干啥,原来是偷来的!”

太叔?往灶房看了一眼——他家锅里的红烧肉应该快炖烂了,老伴肯定正扒着门框盼他回去。可他摸了摸怀里揣着的、早上刚买的老姜,突然想起段干?每次给邻居分青菜时,总会把最嫩的那把塞给他老伴。

“今晚动手。”他突然说,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静了下来,“殳龢,你去踩点,看看仓库的巡逻时间。仉?,你找张化工厂的平面图,越详细越好。眭?,你力气大,准备点能撬开仓库锁的家伙。亓官黻,你的三轮车借我用用,装东西方便。笪老师,麻烦你帮着照看干?娘俩。”

他顿了顿,看向段干?:“你得跟我们去,只有你认识那个箱子。”

段干?咬着唇点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我去。就算拼了这条命,也得把他爹的东西拿回来。”

太叔?往家走时,夕阳正把巷子染成金红色。老远就看见老伴站在院门口,手里攥着他早上穿的蓝布褂子。“锅里的肉炖烂了,我给你留着。”她没问出了啥事,只是把褂子递给他,“晚上凉,穿上。”

他接过褂子,上面还带着灶房的烟火气。低头时,看见老伴的菜谱从褂子口袋里露了个角——早上翻完忘放回去了。翻开那页红烧肉的备注,除了“太叔爱吃带肥的”,底下还有行更小的字:“肉要炖到酥烂,他牙口不好了。”

夜色像块浸了墨的布,慢慢盖下来。化工厂的仓库在西北角,墙头上缠着带刺的铁丝网,只有一棵老槐树斜斜地伸到墙里。殳龢踩着亓官黻的肩膀爬上树,往里面扔了根绳子:“巡逻的刚过去,还有十五分钟才回来。”

太叔?第一个顺着绳子滑下去,落地时膝盖轻轻一弯——当年在饭店后厨,每天蹲在灶台前颠勺,练出的稳当劲儿还在。仓库的锁是把大铁锁,眭?抡起带来的钢管,“哐当”一下就砸开了。

里面一股子铁锈味,堆着些废弃的机器零件。段干?一眼就看到了角落里的樟木箱,冲过去抱住箱子上的铜环:“是这个!就是这个!”

仉?打开手机电筒照了照,箱子锁着,却没上封条:“他们还没来得及看里面的东西。”

太叔?正要帮忙搬箱子,突然听见外面传来手电筒的光柱,还有保安的咳嗽声。“快!”他低喝一声,和眭?架起箱子就往墙角的通风口挪。那口是以前工人偷偷抽烟时凿的,刚好能容下箱子。

殳龢已经在外面接应,接过箱子塞进三轮车的废品堆里,盖上油布。太叔?最后一个钻出通风口时,保安的脚步声已经到了仓库门口。

三轮车在夜色里跑得飞快,亓官黻蹬得满头大汗,嘴里还哼着跑调的小曲。段干?抱着箱子坐在车斗里,脸颊贴在粗糙的木板上,像贴着丈夫的手掌。

回到老巷时,天快亮了。太叔?推开自家院门,看见灶房的灯还亮着。老伴披着棉袄坐在灶门口,手里拿着那本菜谱打盹,锅里的红烧肉还温在火上,香味顺着门缝钻出来,混着巷口飘来的油条香。

他走过去轻轻夺过菜谱,看见摊开的那页上,不知啥时候多了行新字,是老伴歪歪扭扭的笔迹:“人心要像炖肉,多炖炖才热乎。”

窗外的麻雀又开始叫了,晨光漫过青石板路,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段干?抱着箱子的手慢慢松开,里面露出的工作证上,年轻的男人笑得一脸灿烂,像极了多年前太叔?结婚照上的模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