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官途:青云志 > 第27章 艰难开拓

官途:青云志 第27章 艰难开拓

作者:十品布衣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2 18:45:21

清溪县政府大楼,比清溪镇政府气派得多,却也多了几分无形的压抑。路远副县长的办公室在四楼,窗外能看到县城略显杂乱的轮廓和远处起伏的青山。墙上那幅勾勒着野马涧环线的清溪县地图,成了他精神上的锚点。

履新伊始,路远就感受到了“县官”的分量。他分管的农业农村、交通、扶贫,件件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也件件牵涉着巨大的利益和复杂的人事。清溪县并非铁板一块,吴明、周海虽已伏法,但其留下的派系残余、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并未完全肃清,新的格局也在悄然形成。

县政府常务会议,路远感受到了微妙的氛围。县长张为民是外地调来的实干派,对路远在清溪镇的作为颇为欣赏,但态度谨慎。常务副县长李国华,五十出头,本地成长起来的干部,在县里根基深厚,分管财政、工业等核心领域,对这位因“反腐斗士”光环空降、且手握交通和扶贫两块“肥肉”的年轻副县长,眼神中带着审视和不易察觉的疏离。

议题很快聚焦到路远力推的“全县行政村道路硬化三年攻坚计划”上。这是路远基于野马涧环线贯通后,推动清溪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计划需要巨额资金。

“路副县长这个计划,立意是好的。”李国华慢条斯理地开口,手指轻轻敲着桌面,“但是,同志们啊,我们要量力而行。县财政什么情况大家清楚,去年洪灾重建、今年保民生保运转压力巨大。工业园区的几个重点项目,正是招商引资的关键期,也需要财政大力支持。交通这块,是不是先集中力量把几条主干道维护好?至于偏远山村的路…可以缓一缓嘛,等财政宽裕了再考虑。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他引用了当初孙正业卡野马涧项目时的话,意味深长。

路远立刻感受到几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有同情,有玩味,也有等待他反应的审视。他知道,这是李国华给他的“下马威”,也是在试探他的成色和底线。

“李县长说得对,财政压力确实存在。”路远声音平稳,没有年轻气盛的急躁,他拿出准备好的材料,“但是,同志们请看数据:清溪县目前还有37%的行政村未通硬化路,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北部山区,也是贫困人口最集中、受去年洪灾影响最深的区域。这些地方的农产品运不出,生产资料运不进,孩子上学、老人看病要翻山越岭,风险极大。这不仅仅是路的问题,是阻碍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阻碍乡村振兴步伐的‘血栓’!”

他调出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雨后泥泞不堪、无法通车的村道;背着背篓在陡峭山路上艰难前行的老人;被泥石流冲毁的简易桥…“野马涧环线的经验告诉我们,路通,则百业兴,人心聚。主干道是主动脉,但毛细血管不通,肌体一样会坏死。工业园要发展,但绝不能以牺牲最贫困地区的基本发展权和民生福祉为代价!”

路远的目光扫过在座的副县长,最后落在张为民县长脸上:“张县长,各位领导,我建议,整合涉农资金、扶贫资金,优先向最困难的区域倾斜;同时,学习野马涧经验,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比如清溪茶厂的林茂生先生已有意向支持部分村道建设)。资金压力大,我们可以分步实施,一年解决十个村!但绝不能因为难,就不去做!这关系到三万山区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清溪县发展的均衡和社会的稳定!”

路远的话,有理有据,有数据支撑,有情感共鸣,更抬出了“社会稳定”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政治高度。会场一时沉默。张为民沉吟片刻,看向李国华:“国华同志,路远同志说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你看,财政上能不能能不能$再挤一挤?或者,整合资金这块,你牵头协调一下?”

李国华脸色不太好看,但路远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又有张为民表态,他也不能公然反对,只得勉强点头:“既然路副县长这么坚持,张县长也指示了,那…财政这边再想想办法,整合资金的事,会后我让相关部门研究一下方案。”他特意强调了“研究一下”,留下了伏笔。

路远知道,这仅仅是开始。资金怎么“挤”?怎么“整合”?李国华有的是办法让计划打折或拖延。

会后,路远感到一丝疲惫。县里的博弈,比镇里复杂十倍,一个眼神,一句模棱两可的话,都可能暗藏玄机。他回到办公室,泡了一杯浓茶,看着窗外。

手机震动,是林静的短信。没有寒暄,“查阅《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其中…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投入乡村教育(含道路等关联基础设施)的企业,在相关评优评先、政策扶持上予以优先考虑…”

下面附了一句话:“清溪茶厂林总,或可关注此条。教育、道路,本为一体。路副县长,任重道远,保重。”

路远心中豁然开朗!林静这是在给他递梯子!将村道建设与教育基础设施挂钩,就能更充分地利用林茂生这类有意愿的企业家资源,同时也能堵住李国华等人“挤占工业发展资金”的嘴!而且,这符合省里的政策导向,政治正确!

他立刻让联络员查到这个文件,仔细研读后,拨通了林茂生的电话,将省里的新政策和他对北部山村孩子上学难的忧虑(这并非虚言)结合起来,真诚地提出了希望茶厂能支持部分通往村小道路硬化的请求。林茂生本就有意回报清溪,又听闻此举还能提升企业社会形象,甚至可能获得省级荣誉,当即爽快答应,并表示可以带动几个港商朋友一起参与。

有了林茂生等社会资本的明确意向,路远在后续与财政、交通、教育等部门的协调会上,腰杆硬了许多。他巧妙地将“企业捐建村道,解决孩子上学难”包装成一个多方共赢的“民心工程”、“教育扶贫工程”,并主动提出由县里负责规划和监管,企业只负责资金。这既满足了政策要求,又让李国华在财政上无话可说,更在道义上占据了高地。

最终,“三年攻坚计划”的第一批十个村名单确定,资金也以“财政挤一点、扶贫资金倾斜一点、社会资本捐建为主”的方式落实。虽然过程曲折,但路远在县级权力场的第一仗,凭借为民的初心、务实的态度、对政策的敏锐把握(林静的提醒至关重要)以及借力打力的智慧,艰难地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然而,路远的“不守规矩”和锋芒毕露,也触动了某些人的神经。他推动的茶旅融合项目,要求对景区周边环境进行整治,触及了某些违规占地经营者的利益;他坚持对扶贫资金使用进行最严格的审计和公示,让一些习惯了“灵活操作”的乡镇干部如芒在背;他对北部山区生态保护的强硬态度(吸取老鹰嘴教训),也让一些觊觎山林资源的人恨得牙痒。

一天,路远收到一封没有署名的举报信,内容直指他在野马涧工程期间,与港商林茂生“关系暧昧”,存在“利益输送”,并暗示他与苏晓棠关系“不清不楚”,利用职权为其安排工作等等。措辞恶毒,捕风捉影,但杀伤力极强。

与此同时,张为民县长也私下找他谈话,语气温和但带着提醒:“路远同志啊,工作有冲劲是好事,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现在县里有些关于你的议论…风起于青萍之末啊。要注意团结同志,有些事情,步子可以稍微缓一缓。”

路远明白,这是李国华一派的反击开始了。匿名信是污蔑,张县长的提醒是压力。他们想用谣言和“不稳重”的帽子,打压他的锐气,束缚他的手脚。

他没有急于辩解,而是将匿名信直接交给了新上任的县纪委书记周正明,这是省纪委郑明推荐下来的干部。路远坦荡地说:“请组织调查。我路远行得正坐得直。至于工作,只要对清溪百姓有利,只要符合政策法规,该推进的我绝不会因为怕得罪人就停下!清溪镇的经历告诉我,退缩换不来尊重,只会让歪风邪气更盛!”

他深入基层。顶着烈日勘察规划中的村道路线;深夜在办公室研究产业扶贫政策;亲自到信访局接待反映问题的群众,哪怕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耐心倾听…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透明的工作,对抗着暗处的流言蜚语。

这期间,他与林静的联络并未频繁,但每次交流都更有深度。林静会在他遭遇非议时,发来一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然秀木终成栋梁,岸堆可固堤防。保重。” 也会在他取得一点进展时,分享一篇关于基层治理创新的文章,并附上她精辟的点评。

当他为跨乡镇的水利纠纷而焦头烂额时,当他触及历史遗留问题和复杂的宗族矛盾时,他在电话里向林静倾诉了困境,并非求助,更像是一种疲惫下的宣泄。

林静安静地听完,没有直接给建议,而是说:“记得你在清溪河堤上喊的话吗?‘人在!堤在!家在!路在!’ 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种力量的来源——共识。水利纠纷,症结往往不在水本身,而在人心。找到各方最大的公约数,哪怕很小,以此为支点,再难撬的石头,也有松动的可能。”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路远不再执着于技术方案和利益分割,而是沉下去,挨家挨户走访,倾听各方诉求,发现大家最核心的担忧是旱季无水可用。他以此为突破口,提出“先保民生灌溉,再谈历史纠纷;共建共管水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临时方案,并承诺县里支持建设更长效的水利设施。虽然未能彻底解决所有矛盾,但暂时平息了纷争,保障了当季灌溉。他将这一经验总结后,也分享给了林静。

林静回复:“善治者治心。路副县长,渐入佳境。” 字里行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

几年间,路远在副县长任上艰难开拓,在权利的博弈中小心前行,与林静在精神层面渐行渐近。

200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将清溪县推到了风口浪尖,也成为了路远政治生涯和林静人生轨迹的重要转折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