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洪荒纪:盘古残脉 > 第107章 人类兴教化

洪荒纪:盘古残脉 第107章 人类兴教化

作者:佟行前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2 18:16:56

华夏谷的清晨,总被灵禾的清香与孩童的嬉闹声裹着 —— 灵禾刚抽的穗子泛着嫩黄,穗尖沾着的露珠滚落在田埂上,洇出小小的湿痕;几个半大孩童举着木矛追逐,矛尖绑着的彩色布条(用灵禾杆纤维织的)在风里飘,笑声像撒了把碎银,落在谷中央新落成的 “教化堂” 顶上。

这教化堂是黄帝率族中弟子用了三日赶建的,屋顶铺的茅草是从谷西的坡地上割的,晒得蓬松干燥,还带着淡淡的草香;墙是用黄河边的黄泥混合灵禾麦秆糊的,指尖摸上去糙中带软,阳光一照,墙面上的麦秆纹路泛着暖黄的光。堂门两侧挂着两块半丈长的灵脉木牌,左边木牌刻着辰之前画的 “二十四节气图”(简化版只留四图:立春画着两片卷边的禾芽,芽尖顶着露珠;芒种是个弯腰插秧的小人,脚边还画着三棵小苗;秋分是穗子垂到腰的灵禾,穗粒鼓鼓的;冬至则是座覆着薄雪的草屋,烟囱飘着细烟),木牌边缘用炭笔描了圈淡黑边,显得格外清晰。右边木牌刻着 “华夏” 二字,是辰昨日教黄帝写的 —— 黄帝初写时笔画歪扭,辰握着他的手顺了三遍才成,此刻字的笔画间还留着辰的一缕淡青灵气,即使阴天也像蒙了层薄光,远远望去就能看清。

堂内的地面铺着三层竹席,是族中妇人用老竹劈篾织的,席面上编着简单的禾苗纹,踩上去软乎乎的不硌脚。中央的木台是用整根灵脉木削的,台面上打磨得光滑发亮,摆着数十片巴掌大的石片(是石匠从谷外的青石坡挑的,每片都磨得薄而平,边缘圆润不扎手)和三捆炭笔(用西昆仑的硬木烧制,笔杆削得粗细适中,笔芯乌黑细腻,写在石片上不易掉色)。黄帝身着那套女娲赠的黄丝袍,袍角沾着少许灵禾花粉,站在台侧不停地张望 —— 自昨日辰答应来讲 “兴人类” 的法子,他就没睡安稳,连夜里都起来检查了三遍石片和炭笔。见辰从谷外走来,他立刻迈着快步迎上去,袖口的金线纹随着动作轻轻晃动,语气里满是按捺不住的期待:“辰大人,您可算来了!木公老丈天不亮就带着族老们来了,阿黄他们几个少年更是在堂外守了半个时辰,都盼着您讲写字、懂礼的法子呢!”

辰笑着点头,指尖拂过堂门旁的木牌,灵气与木牌上的淡青光轻轻一碰,泛起细碎的光尘。他走进堂内,目光扫过满室的人类 —— 前排的族老们手里攥着石片,指腹反复摩挲着光滑的石面;中间的妇人怀里抱着孩子,孩子的小手正抓着母亲的衣角,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盯着台上的炭笔;后排的少年们攥着木矛,却没了往日的躁动,都竖着耳朵往前凑。最显眼的是阿黄,他挤在第一排的角落,脚边放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他自己磨的小石子,显然是准备用来练字的。“黄帝首领不必急,今日我们不赶时间,先从‘识文’讲起,大家慢慢学,慢慢记。”

辰走上木台,拿起一片石片和一支炭笔,指尖凝聚一缕淡淡的木灵气 —— 那灵气是从谷外的灵柳上采的,带着草木的温润。他将灵气轻轻裹住炭笔,手腕微转,炭笔竟像有了生命般,顺着他的力道在石片上勾勒:先画一道斜斜的长撇,像谷外青山的左坡;再画一道对称的斜捺,是山的右坡;最后在中间横一道短横,作山顶的平崖。不过片刻,一个笔画简单却透着苍劲的 “山” 字便成了,字的边缘泛着极淡的青光,像把华夏谷外那座常年覆着青树的青山,缩成了石片上的符号。

“大家看,这是‘山’字。” 辰举起石片,绕着木台走了一圈,让堂内前后排的人都能看清,“我们华夏谷外的青山,能挡冬天的寒风,能养崖边的灵草,连下雨时的山洪都能顺着山坳引去黄河 ——‘山’字就是照着这山的模样画的,记住山的左坡陡、右坡缓、山顶平,就能记住这个字。”

堂下的人纷纷凑近,坐在前排的木公老丈掏出随身的老花镜(用灵脉水晶磨的,辰之前送的)戴上,眯着眼睛仔细看:“辰大人,这山字的撇能不能再陡点?谷外的青山左坡就像斧劈的那样,陡得很呢!”

辰笑着应下,用灵气在 “山” 字的左撇旁添了一道细痕,像山崖上的石缝:“木公老丈说得对,每个字都能照着我们看见的东西改,让它更像我们的生活。你们以后写字,也可以在字旁边加小记号,比如山字旁加个小石子,就知道是有石头的山。”

阿黄听得眼睛发亮,立刻从脚边的布包里掏出一片自己磨的小石片,抓起炭笔就画 —— 可炭笔在他手里像条不听话的小蛇,左撇画得太弯,像根晒蔫的灵禾;右捺又画得太短,像被啃过的木矛尖。他急得涨红了脸,手指用力攥着炭笔,指节都泛了白,又试了两次,石片上的 “山” 字歪歪扭扭,还蹭了好几道黑印。“辰大人,我总画歪,炭笔不听我的!” 他举着石片,声音里带着点委屈,脸上还不小心沾了块炭灰,像只花脸猫。

堂内的人都笑了,辰也忍不住弯了弯嘴角,走下台走到阿黄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别急,握笔要像握木矛那样 —— 拇指在前,食指和中指在后,轻轻夹住笔杆,别太用力。我们跟着山的样子走,先从左坡往下画,像顺着山坡溜下去;再从右坡往上画,像爬上山崖;最后在山顶横一下,像坐在山顶歇脚。”

辰的手带着淡淡的灵气,顺着阿黄的手腕轻轻引导。炭笔慢慢听话起来,一道不算完美却工整的 “山” 字,渐渐显现在石片上 —— 左撇带着点陡度,右捺长度刚好,山顶的横画虽有点歪,却透着股少年的认真。阿黄看着石片上的字,兴奋得跳起来,手里的石片差点掉在地上:“我会写‘山’字啦!辰大人,您看!我写的山像谷外的青山!” 他举着石片给周围的人看,脸上的炭灰蹭得更明显了,却笑得格外灿烂。

堂内的人见状,也纷纷拿起石片和炭笔跟着模仿。坐在阿黄旁边的小女孩 “禾苗”(禾婆的孙女),画 “山” 字时在山顶加了个小圆圈,说是 “山顶的太阳”;后排的石壮力气大,把炭笔握得太用力,笔芯断了半截,辰又给他换了支新的,教他 “握笔要像抱小兽,轻了会跑,重了会疼”;木公老丈手抖,写的 “山” 字笔画有点颤,却一笔一划没漏,写完还在旁边用小字注了 “华夏谷外青山”,说是怕以后忘了。辰在堂内来回走动,遇到画错的,就用指尖的灵气轻轻擦去石片上的炭痕 —— 灵气擦过的地方,石片会留下淡淡的青光,像给字打了层底;遇到记不住的,就结合谷里的场景提醒:教 “禾” 字时,他指着堂外田埂上的灵禾,“禾字的撇捺像禾苗的叶子,中间的竖像禾杆,横像穗子”;教 “人” 字时,他让阿黄和石壮站在一起,“两个人并排走,一个伸左手,一个伸右手,就是‘人’字的撇捺”。

约莫一个时辰后,大部分人都能写出 “山”“水”“禾”“人” 四个字了。辰让大家把自己写的石片摆在木台上,阳光从堂外的窗棂照进来,落在石片上 —— 淡青光裹着黑字,有的字旁边加了小太阳,有的加了小石子,有的加了灵禾,像一片摆满了 “生活” 的小天地。黄帝走到木台边,拿起一片画着 “水” 字的石片(是禾婆写的,字的弯度像极了黄河绕过谷口的弧度),眼中满是感慨:“辰大人,以前总觉得只有巫族的图腾、龙族的符文才是‘记号’,没想到我们人类也能有自己的字!以后我们的农时、我们的故事,都能刻在石片上,代代传下去,再也不怕忘了!”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辰笑着摇头,拿起阿黄写的 “人” 字石片,“是大家愿意学、愿意把生活画进字里,人类的文字才有了生气。就像阿黄写的‘人’字,撇捺张开像要拉着同伴的手,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样子 —— 要一起走,才走得远。接下来,我们讲第二件事 —— 懂礼。”

辰让大家围着木台坐下,自己也盘腿坐在竹席上,指尖轻轻敲了敲石片上的 “人” 字:“以前我们人类只有九个人,住在山洞里,靠互相递野果、帮着挡凶兽活下去;现在我们有几百人,住在谷里,有灵田、有草屋,更要懂‘礼’—— 这‘礼’不是要大家跪下磕头,也不是要大家说话小声,而是要记住‘互助’和‘尊重’两个词,把它们装在心里。”

他指着堂外田埂上的两个身影 —— 是张家的小子 “石头” 和李家的丫头 “青禾”,石头正帮青禾把倒在地上的灵禾扶起来,青禾则给石头递了个刚摘的野枣:“大家看,石头家的灵禾昨天收完了,今天就来帮青禾家;青禾知道石头爱打野枣,就留了个最大的给他 —— 这就是‘互助礼’。以后谁家遇到难事儿,比如木公老丈上次摔了腿,没人背他去看伤;比如禾婆家的灵田被暴雨冲了,没人帮着补种;比如谁家的孩子丢了,没人帮着找 —— 大家都要伸手,别站在旁边看。因为我们是一家人,一家人事,就要一起扛。”

禾婆听到这里,忍不住抹了抹眼角:“辰大人说得太对了!上个月我家的灵田被冲了,土都被冲走了一层,我坐在田埂上哭,是石壮带着十几个少年,从黄河边挑了三天土,帮我把田埂填好;木公老丈摔了腿,是阿黄每天背他去晒晒太阳 —— 这些都是‘礼’啊!以前我只知道谢谢,现在才明白,这礼要传下去,以后别人家难了,我也要去帮!”

“说得好。” 辰点头,目光转向后排的石壮,“除了互助,还要懂‘尊重’。尊重是什么?是看到木公老丈走不动路,石壮你会主动背他,而不是笑话他‘老了没用’;是看到禾苗妹妹够不到石片,阿黄你会帮她递过去,而不是抢她的炭笔;是说话时别大喊大叫,比如上次阪泉之野,我们和九黎的兄弟因为抢灵果差点打起来 —— 石壮,你还记得你当时举着木矛要冲上去吗?”

石壮的脸瞬间红了,他挠了挠头,站起来大声说:“辰大人,我记得!上次九黎的小黑抢了我摘的灵果,我就举着木矛要跟他打,还说‘九黎人都是抢东西的’!后来您来了才知道,小黑是因为他奶奶病了,想摘灵果给奶奶吃。现在我知道错了,要是再遇到小黑,我会把灵果分他一半,还帮他一起摘 —— 因为我们都是人类,要互相体谅,不能动不动就打架!”

堂内的人都鼓起掌来,木公老丈笑着说:“知错能改就是好小子!这尊重啊,就像给灵禾浇水,你好好浇,它就长得好;你要是踩它,它就活不了。我们对身边的人好,身边的人也对我们好,谷里才会暖和。”

辰满意地笑了:“木公老丈说得太形象了。这‘礼’不用刻在石片上,也不用记在炭笔上,要记在心里,做在手里。比如早上见面,笑着说声‘早啊’;比如吃饭时,给长辈先递碗筷;比如帮了别人,不用等着人家说‘谢谢’—— 只要看到大家都好好的,灵禾长得好,孩子笑得好,老人走得稳,比什么都强。”

讲完 “懂礼”,辰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竹屑,说要教大家 “强体”—— 一套 “混沌呼吸简化诀”。这套诀法是他根据自己的混沌呼吸法改的,去掉了复杂的吐纳节奏,只留了最适合人类的动作,老人能练,小孩也能练:“我们人类没有巫族的气血,没有龙族的鳞甲,要想在洪荒活下去,就要把身子练壮。这套诀法不难,跟着我做就好。”

辰先站在木台中央做示范: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像踩在田埂上那样稳;双手轻轻放在丹田处,掌心朝上,像托着一颗刚摘的灵禾种子;吸气时,慢慢抬起双手,同时说 “吸 —— 像闻灵禾的香味,慢慢吸”,灵气随着吸气在他掌心聚成个小光团;呼气时,双手慢慢放下,掌心朝下,说 “呼 —— 像把浊气吹走,慢慢呼”,光团随着呼气散成细雾;弯腰时,双手轻轻触碰脚尖,像要捡起掉在地上的石片,同时提醒 “腰别弯太狠,像坐在草垛上那样缓”;踢腿时,脚尖绷直,像要踢走田埂上的小石子,“腿别抬太高,像跨过小水沟就好”。他的动作缓慢却有力,每一个姿势都透着平和的气息,连堂外的灵鸟都停在窗棂上,歪着头看。

大家跟着辰一起练,刚开始动作僵硬得像刚晒干的木矛 —— 木公老丈弯腰时,手刚碰到膝盖就疼得皱眉头,辰走过去帮他调整:“老丈,吸气时把肚子鼓起来,像吃饱了灵禾粥,腰就软了”,边说边用灵气轻轻揉了揉他的腰;禾苗妹妹踢腿时,差点摔在竹席上,辰用灵气托了托她的小腿,笑着说 “踢腿时像跳格子,慢慢踢”;石壮力气大,抬手时把旁边的阿黄撞了一下,两人相视一笑,又继续练。

练了约莫一刻钟,木公老丈扶着腰站起来,试着走了两步,眼睛亮了:“辰大人,这诀法真神!我这膝盖疼了半年,刚才练完,竟能多走两步了,也不那么疼了!以后我每天早上都在田埂上练,争取冬天也能自己去看灵禾!”

“这套诀法不用练太久,每天早上太阳刚出来时练半个时辰,晚上吃完饭练半个时辰就好。” 辰擦了擦额角的薄汗,“坚持下去,大家的身子会越来越壮 —— 遇到小凶兽,能举着木矛把它赶跑;遇到魔气,能多撑一会儿等救援;就算是农忙时,也能多扛两捆灵禾,不用累得直不起腰。”

夕阳西下时,教化堂的 “课” 才结束。橙红的阳光从堂外斜照进来,落在每个人的脸上,石片上的字泛着淡青光,炭笔散落在木台上,竹席上还留着大家坐过的痕迹。族老们围在一起,互相看对方写的字,讨论着明天要学 “日”“月” 二字;妇人们凑在禾婆身边,说要一起编更多的竹席,给教化堂铺得更软;少年们则在堂外的空地上,对着夕阳练习简化诀,石壮还教阿黄怎么把踢腿踢得更稳。整个教化堂像个热闹的家,满是暖融融的气息。

黄帝走到辰身边,手里攥着那支辰刚送的文气笔 —— 笔杆是灵脉木做的,泛着淡淡的青光,笔尖是辰用清气凝的,摸上去软中带韧,不像炭笔那样容易断。“辰大人,今天您教的识文、懂礼、强体,都是我们人类最缺的东西。我已经跟族老们商量好了,以后每天太阳出来就开‘教化课’,早上教识字,中午讲礼仪,傍晚练诀法,让谷里的人都能学到,连刚会说话的小孩都要听!”

辰笑着点头,从怀中又取出一支一模一样的文气笔,递给阿黄:“阿黄,你今天学得最快,也最热心 —— 九黎的巫族兄弟还没学过识字、懂礼,我想派你去九黎寨,把今天教的东西教给他们,你愿意去吗?”

阿黄的眼睛瞬间亮得像星星,他用力点头,双手紧紧攥着文气笔,指节都泛了白:“我愿意!辰大人,我一定把‘山’‘水’‘禾’‘人’教给九黎的兄弟,把互助礼、尊重礼告诉他们,还教他们练简化诀!我还要跟蚩尤首领说,以后我们华夏和九黎,再也不吵架,一起守洪荒!”

黄帝立刻让人给阿黄准备行囊:装了十片磨得最光滑的石片(每片上都有辰用灵气描的字底,方便阿黄教)、三支炭笔和那支文气笔、一本用树皮做的 “字册”(是禾婆连夜编的,每页都画着字和简化诀的动作图,比如 “山” 字旁边画着青山,踢腿动作旁画着小箭头),还特意装了一小袋灵禾种子 —— 是今年收成最好的 “金穗种”,黄帝摸着种子说:“把这个带给蚩尤首领,告诉他们,这是我们华夏最好的灵禾种,种在九黎的坡地上,也能长出好穗子。”

阿黄把行囊背在身上,又偷偷从自己的布包里拿出两片石片 —— 上面是他写的 “山” 和 “水”,字旁边还画了华夏谷的小记号,他想给九黎的小孩看 “我们谷外的山和黄河的水”。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华夏谷的田埂上就站满了送别的人。木公老丈给阿黄塞了个烤好的灵禾饼,说 “路上饿了吃”;禾婆给阿黄的行囊缝了个小口袋,说 “装石片别掉了”;石壮拍着阿黄的肩膀,说 “要是九黎的兄弟想学木矛,我下次就去教他们”。阿黄背着行囊,挥手跟大家告别,一步三回头地向九黎寨的方向走去 —— 淡青色的身影在晨雾里渐渐变小,却走得格外坚定。

辰站在教化堂前,看着阿黄的身影消失在谷口的青山后,手摸了摸怀中的道则玉佩 —— 玉佩泛着柔和的绿光,像感应到了阿黄的决心,也感应到了华夏谷里的生机。他知道,阿黄带去的不只是石片、炭笔和灵禾种,更是人类与巫族之间的 “桥”—— 这桥用文字铺,用礼仪连,用彼此的真心撑着,能让两族走得更近,让洪荒的和平更稳。

这时,教化堂内传来了木公老丈的声音:“禾苗,来,爷爷教你写‘山’字,就像谷外的那座山……” 辰回头望去,只见木公老丈坐在竹席上,握着禾苗的手,在石片上慢慢画着;黄帝站在台侧,手里拿着文气笔,正给族老们演示怎么写 “日” 字;堂外的田埂上,几个少年已经开始练简化诀,晨风吹过,灵禾的叶子轻轻晃,像在为他们伴奏。

阳光渐渐升高,洒在教化堂的茅草顶上,泛着温暖的金光。辰知道,人类的教化之路还很长 —— 或许以后还要教更多的字,讲更多的礼,练更适合的诀法;或许阿黄在九黎会遇到困难,比如九黎的兄弟刚开始不识字,要慢慢教;或许以后还会有新的人类部落,要把这些东西传得更远。但只要大家愿意学、愿意帮、愿意一起走,人类终会在洪荒的土地上,长出像灵禾那样坚韧的根,绽放出属于自己的文明之光。

辰的淡青色身影渐渐消失在教化堂的拐角 —— 西昆仑的西方教传来消息,接引、准提两位道者正在传 “善念”,想请他去看看,能不能把 “善” 与 “文”“礼”“体” 合在一起,让洪荒的生灵们,不管是人类、巫族,还是龙族、凤族,都能在和平里好好生活,在进步里慢慢长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