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之金玉妍回来了 > 第52章 化解疑虑

重生之金玉妍回来了 第52章 化解疑虑

作者:大力小菠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2 16:47:23

次日,慈宁宫正殿内的檀香愈发浓郁,混着龙井的清冽,在空气中交织成一种沉静却紧绷的气息。金玉妍垂手立在殿中,素色裙摆垂落在金砖地面上,连一丝褶皱都未曾泛起。

她暗自攥了攥袖中那柄叠得整齐的折扇,竹骨裹着素色锦缎,触感微凉。这折扇是她入宫前三个月,在李朝汉城的金氏府邸亲手绣制的。那时她刚接到“入贡大清”的旨意,夜里睡不着,便坐在窗前,就着烛火一针一线绣制——原是想着夏日纳凉用,却没料到今日竟成了化解太后疑虑的关键。此刻见太后放下茶盏,指尖在案上轻轻敲击,目光又似有若无地落在她身上,金玉妍知道,该再加一把力,将这“疑虑”彻底打消。

“太后,”她微微躬身,腰杆依旧挺直,语气却比先前更添了几分恳切,连尾音都带着恰到好处的柔和,“臣妾入宫时,行囊中曾带了件亲手做的小物。原想着夏日将至,太后在宫中烦闷,或许能给您解解闷。”

说着,她从袖中缓缓取出折扇——动作轻柔缓慢,既显尊重,又能让太后看清这物件并非临时取出的应付之物。折扇展开时,素色杭绸扇面在空气中划过一道轻浅的弧线,她双手捧着,将扇面朝向太后,微微低头道:“这是臣妾用李朝的‘发丝绣’手法,绣的松鹤延年图。臣妾手艺粗陋,不及宫中绣娘的万一,还望太后不弃,权当是个寻常玩物。”

太后闻言,目光落在那柄折扇上,先是漫不经心,随即渐渐凝聚起几分认真。扇面是上好的素色杭绸,质地细密,对着光看,能瞧见纤维的纹路均匀整齐;边缘用银线细细滚了边,针脚密得几乎看不见线头;扇柄是温润的湘妃竹,竹身上的棕褐色斑纹自然天成,握在手中分量恰好,不重不轻。她伸手接过,指尖刚触到扇面,便觉绣线细密平整,每一针都嵌入布纹之中,绝非寻常绣娘的粗制滥造,眼底不由得闪过一丝讶异。

这嘉嫔虽是李朝女子,却没想到竟有这般精巧的绣活。太后轻轻展开扇面,目光落在松鹤图上——那仙鹤的羽翼用了“退晕绣”的技法,从羽根的深灰到羽尖的雪白,过渡得自然柔和,层次分明;尾羽用极细的金线勾勒,在殿内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不张扬却显精致;仙鹤脚下的苍松更是针脚细密,松针如真,每一根都带着弧度,连松皮的纹理都用褐色绣线绣得凹凸分明,仿佛能摸到树皮的粗糙质感。这般细致的活计,没有三四个月的功夫,绝难完成。

“哦?你亲手绣的?”太后语气里多了几分真切的好奇,不再是前日的试探与审视。她指尖轻轻拂过扇面上的仙鹤,触感细腻,绣线与布面融为一体,可见绣制时的用心,“这‘发丝绣’哀家倒是听过,说是李朝女子的独门手艺,要用自己的发丝混着绣线,绣出来的纹样才这般鲜活。你为了绣这扇子,倒是费了不少心思。”

金玉妍见太后神色松动,紧绷的脊背稍稍放松了些,趁机上前半步——距离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显亲近,又不逾矩。她声音放得更柔,却字字清晰,带着几分回忆的温情:“回太后,确是臣妾亲手绣的。那时臣妾还在李朝府邸,母亲尚在身边,这‘发丝绣’便是母亲手把手教臣妾的。母亲常说,女子无论生在何处、嫁往何方,手艺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本分是做人处世的根基,哪怕将来身处异乡,也要守得住手艺,记得住恩情,更拎得清自己的位置。”

她刻意顿了顿,抬眼看向太后时,眼底已凝了几分恰到好处的郑重,连眼眶都微微泛红——不是刻意装出来的委屈,而是想起前世母族覆灭、母亲惨死的悲痛,这份真切的情绪,恰好能让太后信服:“臣妾入宫前一夜,母亲坐在窗前,看着臣妾绣这扇子,还说:‘妍儿,你此去大清,是金家的福气,也是你的造化。大清是天朝上国,皇上与太后是九五之尊,你到了那里,要以心换心,莫要忘了李朝的根——那是你的来处;但更莫要忘了大清的本分——那是你的去处。’”

“臣妾入宫后,每逢夜深人静,便会把这扇子拿出来看看。”金玉妍指着扇面,语气愈发恳切,指尖轻轻点在松针上,“太后您瞧,这扇面上的松,是臣妾特意照着盛京皇宫里的松木画的样子绣的;这鹤,是听闻太后喜爱福寿纹样,特意绣的丹顶鹤,取‘松鹤延年’之意。臣妾用李朝的绣法,绣的却是大清的景致、大清的心意。这便是臣妾的心思——不忘故土的手艺,却更守大清的本分;感念李朝的亲情,却更感恩皇上与太后的恩重。”

她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几分颤抖,却愈发坚定:“在臣妾心里,李朝的故土再亲,也不及紫禁城的宫墙让臣妾安心——因为这里有皇上的恩宠,有太后的庇护;母族的情分再重,也不及太后与皇上的信任让臣妾踏实——因为这份信任,是臣妾在后宫立足的根本。臣妾不敢说自己有多忠心,但臣妾敢以这扇面上的松鹤起誓:此生绝无二心,唯以大清为重,唯以皇上与太后为重!”

太后缓缓展开折扇,扇面上的松鹤在她眼前徐徐铺开,栩栩如生的景致里,似真能看出几分金玉妍话里的恳切。她抬眼看向金玉妍,见这女子垂着眼帘,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出淡淡的阴影,泪珠挂在睫毛上,却强忍着没掉下来——这份“隐忍的真切”,比号啕大哭更能打动人。与前日应对“李朝使者”时的紧张不同,此刻的她,多了几分发自内心的坦诚,少了几分刻意的防备。

指尖在扇柄上轻轻摩挲片刻,太后的语气终于彻底缓和下来,先前那抹锐利的审视,也化作了几分温和的打量:“你母亲是个明事理的人,教出来的女儿,也懂分寸。哀家活了大半辈子,见多了拎不清‘本分’的人——有的念着旧恩忘了新主,最后被新主厌弃;有的抱着故土忘了眼前,最后被故土抛弃,落得个里外不是人的下场,实在可惜。”

她合上折扇,将其放在手边的紫檀木案上,扇柄朝向金玉妍,似是一种接纳的姿态。目光落在金玉妍身上时,已多了几分真切的提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审视:“你是李朝送来的女子,身份本就比旁人特殊些。后宫里那些闲言碎语,哀家也听过不少——有人说你是李朝安插在宫里的‘眼线’,要替李朝打探大清的消息;有人说你迟早要借着母族的势力争宠,搅乱后宫。这些话,哀家不信,但架不住人多嘴杂,三人成虎,你自己可得拎清楚。”

“你只需记住,”太后的声音沉了沉,多了几分不容错辨的郑重,指尖在案上轻轻一点,“从你踏入紫禁城的那一刻起,你就不是李朝金家的小姐金妍儿,而是大清的嘉嫔金玉妍。你的荣辱,与李朝无关,只与大清有关,只与皇帝有关。你把这个‘本分’守好了,旁人再怎么说,也动摇不了你的根基;可若是你自己拎不清,哪怕只是有半分‘心向李朝’的苗头——哪怕只是私下给母族捎一句不该说的话,别说哀家容不下你,皇帝也绝不会轻饶。”

金玉妍听得心头一震,这话里的分量她比谁都清楚——前世她便是因为与李朝母族书信往来过密,被人抓住把柄,扣上“通敌”的罪名,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她连忙屈膝跪地,动作快而稳,额头几乎触到地面,声音带着几分后怕与坚定:“臣妾谨记太后教诲!臣妾绝不敢有半分拎不清,更不敢有半分心向李朝的念头!往后臣妾定当以大清为重,以皇上与太后为重,守好自己的本分,每日晨起都看看这松鹤扇,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臣妾是大清的嘉嫔,不是李朝的金氏!绝不给旁人留下半点说闲话的由头!”

“快起来吧,地上凉。”太后伸手示意身旁的宫女扶金玉妍,语气里已带了几分真切的关怀,“哀家说这些狠话,不是要吓唬你,是怕你年轻,又是外邦女子,在宫里没人提点,走了弯路。你聪慧机灵,这几日整顿启祥宫的事,哀家也听说了——处置了私藏物件的刘忠,降了失职的张全,却也赏了尽心的澜翠、体恤了可怜的小翠,处置得利落,却也没失了分寸,可见是个有主见、懂规矩的孩子。”

宫女上前扶起金玉妍时,太后又话锋一转,语气里多了几分长辈对晚辈的提点:“只是哀家也听说,你处置刘忠那老太监时,下手倒是快,当天就把人送慎刑司了。后宫之事,不比前殿朝堂,讲究个‘快刀斩乱麻’;后宫里的人,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有时候慢一步、忍一忍,先查清楚背后的牵扯,再动手处置,反而比快一步、硬一截更管用。你性子是机灵,就是太急了些,这点得改。”

金玉妍心中一动——太后连她处置刘忠的具体时日、具体手段都知道,可见慈宁宫的眼线早已遍布各宫,上到嫔妃的言行,下到宫人的动静,都逃不过太后的耳目。她连忙躬身谢道:“太后所言极是!臣妾正是年轻识浅,行事只想着‘立规矩’,却忘了‘留余地’,才显得急了些。多谢太后提点,臣妾往后定当改了这急脾气,凡事都先忍一忍、多想一想——想清楚前因后果,想清楚轻重缓急,再动手处置,绝不再贸然行事。”

“你能听进去就好。”太后笑了笑,拿起案上的折扇,又递回给金玉妍,指尖在扇面上轻轻拍了拍,“这扇子绣得好,松鹤鲜活,寓意也好,哀家很喜欢。只是夏日还长,你刚入宫,身边也该有件称手的物件解暑。你先拿着用,等过些日子,哀家让尚衣局给你做柄更好的——用江南的云锦做扇面,南海的点翠做扇坠,保准比这个更精致。”

金玉妍连忙推辞,双手捧着折扇,微微躬身:“太后能喜欢这粗陋的物件,已是臣妾的福气,怎敢再让太后费心?这扇子臣妾留在身边,见扇如见太后教诲,反倒更能提醒臣妾守本分、知进退。若是换了新扇子,臣妾怕日子久了,就忘了今日的警醒,忘了母亲的叮嘱。”

“既如此,你便拿着吧。”太后也不勉强,转而对身旁的掌事宫女荣嬷嬷道,“去把哀家前日得的那盒东珠手串取来,赏给嘉嫔。”崔嬷嬷是太后身边最得力的宫女,跟着太后快三十年,闻言应声而去,不多时便捧着一个明黄色锦盒回来。锦盒打开时,一道莹白的光泽扑面而来——里面是一串圆润饱满的东珠,颗颗大小均匀,直径约莫小指指甲盖大小,色泽莹白通透,表面泛着柔和的珠光,一看便知是松花江流域产的上等东珠,寻常嫔妃连见都难得一见。

“这串珠子,你戴着玩吧。”太后语气随意,却带着不容推辞的恩典,“东珠是大清的宝物,只有皇室宗亲与高阶嫔妃才能佩戴。你戴着它,也算是个念想,时时刻刻记得自己是大清的嫔妃,不是什么外邦来的‘客人’。”

金玉妍接过锦盒,锦盒入手微沉,冰凉的触感透过锦缎传到指尖,让她心头一暖。她再次屈膝跪地,额头触地,声音带着几分哽咽:“臣妾谢太后恩典!太后不仅提点臣妾立身之本,还赏赐如此贵重的东珠手串,臣妾无以为报,唯有尽心侍奉太后与皇上,每日诵经祈福,愿太后福寿安康、皇上龙体康健,方能不负太后的厚爱!”

“起来吧,别总跪着了。”太后摆摆手,语气里已带了几分随意,像是在对自家晚辈说话,“坐下来陪哀家再喝杯茶,说说你启祥宫的事。哀家听说你提拔了个叫澜翠的宫女做掌事宫女?那丫头是你从李朝带来的陪嫁?”

金玉妍依言坐下,椅子只坐了三分之一,姿态依旧恭谨。她笑着回道:“回太后,澜翠是臣妾的陪嫁宫女,跟着臣妾快十年了。从李朝到盛京,再到紫禁城,她一直跟在臣妾身边,办事稳妥,心思也细——臣妾的饮食起居、宫里的账目人事,都是她在打理。前几日启祥宫刚整顿完,原来的掌事宫女因跟着刘忠办事,被臣妾打发去了浆洗房,正需要个得力的人帮着打理,臣妾便提拔了她。”

她顿了顿,特意补充道:“澜翠虽是李朝出身,却也懂大清的宫规。臣妾入宫后,便让她跟着内务府的嬷嬷学规矩,如今宫里的礼仪、差事流程,她都记得清清楚楚。臣妾也常叮嘱她,在宫里行事,要守大清的规矩,莫要带着外邦的习气,更不能借着臣妾的名头在外头张扬。”

“嗯,用人得当是好事。”太后点点头,端起茶盏抿了一口,目光落在殿外的茉莉花盆上,语气带着几分感慨,“后宫里的事,说到底还是‘人’的事。底下人安分了,主子才能省心;底下人忠心了,主子才能放心。你既懂用人,又懂规矩,哀家也就放心了。”

两人就着茶水,又闲聊了许久。从启祥宫的宫人安排——李嬷嬷管库房、张全守宫门、春红盯洒扫,到御膳房的夏日菜单——绿豆汤加冰、薄荷糕解暑,再到后宫其他嫔妃的日常——皇后近日在忙着筹备七夕宴、高曦月常去长春宫陪皇后说话、如懿在翊坤宫看书练字。金玉妍始终把握着分寸,既不刻意讨好,也不隐瞒实情:该说的细说,比如启祥宫如何按规矩登记出入;不该说的绝不多言,比如高曦月私下对她的敌意、如懿与皇后的微妙关系,免得落个“搬弄是非”的话柄。

太后偶尔问及高曦月、如懿等人的近况,金玉妍也只捡着“和睦相处”“各司其职”的说:“贵妃娘娘性子直爽,平日里与臣妾遇见,也会笑着打招呼;娴妃娘娘性子清冷,却也守规矩,从未与臣妾起过争执。后宫姐妹之间,虽谈不上亲如一家,却也都按规矩相处,不敢有半分逾矩。”

不知不觉间,日头已升至正中,阳光透过殿外的梧桐叶,在金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殿外传来太监的通报声:“太后,内务府送来本月各宫的份例,还有皇后娘娘派人送来的冰糖莲子解暑汤。”

太后看了看窗外,对金玉妍道:“时辰不早了,日头也毒了,你也该回宫歇息了。启祥宫刚整顿好,底下人虽安分了,却也怕日子久了又生出什么事端,你多回去盯着点,别让他们松懈了。”

金玉妍连忙起身,微微屈膝:“是,臣妾遵旨。那臣妾就先告退了,明日一早,臣妾再来看望太后,给您请安。”

“去吧,路上小心。”太后挥挥手,目光落在金玉妍捧着的锦盒上,又补充道,“那串东珠,若是戴着不习惯,就让澜翠找首饰局的师傅改造成钗子或是耳坠,别委屈了自己。哀家赏你的东西,就是让你用的,别藏着掖着,反倒浪费了。”

“臣妾记下了,谢太后关怀。”金玉妍再次屈膝行礼,动作标准流畅,转身缓缓退出正殿。走到廊下时,她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慈宁宫的匾额——明黄色的匾额上,“慈宁宫”三个大字苍劲有力,在阳光下泛着威严的光泽。她心中暗自松了口气——今日这一趟请安,从最初的试探紧绷,到后来的奉扇表心,再到最后的恩典提点,总算是有惊无险地过了关。

太后不仅打消了对她“心向李朝”的疑虑,还赏了东珠手串、赐了行事提点,这便是暗中接纳了她的信号——往后在后宫,若是有人再拿“外邦嫔妃”的身份做文章,或是刻意刁难,她便多了一层来自慈宁宫的保障。这对她而言,比任何金银珠宝都珍贵——金银珠宝只能装点门面,而太后的认可,才是她在紫禁城站稳脚跟的根本。

廊下的风带着夏末的燥热,吹起金玉妍鬓边的碎发,她抬手将发丝别到耳后,指尖不经意触到头上的点翠嵌珠钗,那是皇上的赏赐;掌心捧着的锦盒里,是太后赏的东珠手串,是太后的庇护;袖中叠着的松鹤扇,是母亲的叮嘱,也是她立身的警醒。这三样物件,像是三根支柱,稳稳撑起了她在后宫的底气。

“娘娘,您走慢些,地上刚洒了水,滑。”澜翠见她脚步轻快,连忙上前扶着她的胳膊,语气里满是欣喜,“方才崔嬷嬷送您出来时,偷偷跟我说,太后今儿个心情格外好,还夸您‘懂事知礼,是个可塑之才’呢!”

金玉妍脚步一顿,转头看向澜翠,眼底闪过一丝笑意:“崔嬷嬷是太后身边的老人,她说的话,半真半假,你听听就好,别往外传。”话虽如此,她心里却清楚,崔嬷嬷既敢说这话,定是得了太后默许,这便是进一步确认了太后对她的接纳。

两人沿着宫道往启祥宫走,沿途的宫苑里,石榴树的叶子被晒得发亮,蝉鸣声此起彼伏,透着夏日的生机。路过长春宫侧门时,恰好遇见皇后宫里的掌事太监,他正领着几个小太监搬东西,见了金玉妍,连忙停下脚步,躬身行礼:“奴才参见嘉嫔娘娘。娘娘这是从慈宁宫回来?”

金玉妍微微颔首,目光落在他身后的箱子上,笑着问道:“李公公这是忙着搬什么?瞧着倒是沉。”

李公公连忙回道:“回娘娘,是皇后娘娘为七夕宴准备的彩绸,刚从内务府领回来,正往宫里搬呢。皇后娘娘说,七夕是团圆节,要把长春宫好好布置一番,到时候请各宫嫔妃过来热闹热闹。”

“皇后娘娘有心了。”金玉妍笑着道,“既如此,李公公快去忙吧,别耽误了正事。”

李公公又躬身行了一礼,才领着小太监继续往前走。澜翠看着他的背影,凑到金玉妍耳边,低声道:“娘娘,皇后娘娘突然要办七夕宴,会不会是想借着宴席试探您?毕竟您刚得了太后的恩典,皇后娘娘怕是要看看您的态度。”

金玉妍眼底闪过一丝了然,轻轻点头:“你说得有道理。皇后是后宫之主,我得了太后的认可,她若是不有所表示,反倒显得失了掌控。这七夕宴,既是拉拢各宫嫔妃,也是在试探我——看我会不会借着太后的恩典张扬,看我对她这个中宫是否恭敬。”

她顿了顿,语气沉了沉:“回去后,你让人把太后赏的东珠手串取两颗最大的,打磨成珠子,再找首饰局的师傅做一对耳坠,样式要素雅,别太张扬。七夕宴上,我戴着这对耳坠去,既是向皇后表明我‘不忘太后恩典’,也是向她展示我‘谨守本分’——我虽得了太后赏识,却依旧敬重她这个中宫。”

“奴婢明白!”澜翠连忙应道,“奴婢这就安排人去办,保证赶在七夕宴前做好。”

两人说着,已走到启祥宫门口。宫人们早已在殿外候着,李嬷嬷、张全、春红等人齐刷刷地跪在地上,齐声请安:“奴才\/奴婢参见娘娘,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金玉妍走上台阶,抬手道:“都起来吧。今日在慈宁宫耽搁得久,宫里没出什么事吧?”

李嬷嬷率先起身,捧着一个账本上前:“回娘娘,今日一切安好。内务府补送的十匹蜀锦已入库,每一匹都验过了,色泽、质地都与单子上一致,账目已记好,您过目。”

金玉妍接过账本,翻了几页,见上面字迹工整,每一笔都标得清清楚楚,满意地点点头:“李嬷嬷办事,我放心。库房的钥匙你保管好,每日都要清点一遍,尤其是那些贵重的绸缎、珠宝,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奴才谨记娘娘吩咐!”李嬷嬷躬身应道。

张全也连忙上前,捧着出入登记册:“回娘娘,今日宫门出入一切正常。辰时一刻,浆洗房送来了干净的衣物;巳时三刻,御膳房送来了午膳;未时二刻,首饰局的师傅来取了娘娘要改的银钗,说明日就能送来。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人员出入,也没有可疑物件递进来。”

金玉妍接过登记册,扫了一眼,见上面连送衣物的小太监姓名、送午膳的菜式都记了下来,不由得点点头:“做得好。往后守宫门,就按这个规矩来,不管是谁,哪怕是贵妃娘娘宫里的人,也要按规矩登记,绝不能含糊。”

“奴才遵旨!”张全重重点头,脸上露出几分激动——他原以为自己被降职守宫门,这辈子都没机会再往上走,如今见娘娘对他依旧信任,心里顿时多了几分盼头。

金玉妍又问了春红洒扫、王妈针线的事,见各司其职,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才放心地走进内殿。澜翠连忙为她倒了杯冰镇绿豆汤,递到她手中:“娘娘,快喝点解解暑,您在慈宁宫说了一上午的话,定是渴了。”

金玉妍接过绿豆汤,喝了一口,清凉的甜意从舌尖滑到喉咙,瞬间驱散了夏日的燥热。她坐在窗边的椅子上,看着殿外庭院里的阳光,手指轻轻摩挲着袖中的松鹤扇,思绪渐渐飘远——前世的这个时候,她刚入宫不久,因为不懂规矩,在慈宁宫请安时说错了话,被太后厌弃,后来又被高曦月挑拨,与皇后结了怨,一步步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而这一世,她靠着一把扇子、一番肺腑之言,化解了太后的疑虑,得了太后的庇护;靠着恩威并施,整顿了启祥宫,让宫人们对她既敬畏又忠心;如今又即将迎来皇后的七夕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若是应对得好,便能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后宫的地位,让那些想算计她的人不敢轻易动手。

“娘娘,您在想什么呢?”澜翠见她出神,轻声问道。

金玉妍回过神,笑着道:“我在想,这后宫就像一盘棋,我们每个人都是棋子,却也都是下棋的人。太后是棋盘的掌控者,皇后是中宫的执棋者,而我们,只能步步为营,既要守住自己的位置,也要看清别人的棋路。”

她顿了顿,看向澜翠:“你去把那柄松鹤扇取出来,挂在我的梳妆台上。往后每日晨起梳妆,我都要看看它,记住今日太后的教诲,记住母亲的叮嘱,也记住自己的本分。”

澜翠连忙从袖中取出松鹤扇,展开挂在梳妆台上的挂钩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扇面上,松鹤图在光影中显得愈发鲜活,仿佛下一秒,仙鹤就要从扇面上飞出来,落在苍松之上。

金玉妍走到梳妆台前,看着扇面上的松鹤,指尖轻轻拂过绣线,心中暗自下定决心——这一世,她绝不会再像前世那般愚蠢,被人当枪使,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她要靠着自己的智慧与手段,靠着太后的庇护,靠着启祥宫众人的支持,在这后宫之中,一步步往上走。

她要让那些曾经欺辱过她的人,比如高曦月,付出应有的代价;她要让那些曾经利用过她的人,比如如懿,知道她并非任人拿捏的软柿子;她更要让皇上与太后看到,她金玉妍,虽是李朝女子,却比任何人都更懂大清的规矩,更配得上淑嫔的身份,甚至配得上更高的位分。

“娘娘,”春红端着一盘刚做好的薄荷糕走进来,笑着道,“这是王妈刚做的,加了您爱吃的蜂蜜,您尝尝。”

金玉妍拿起一块薄荷糕,小口咬了一口,清凉的薄荷味混合着蜂蜜的甜意,在口中化开。她看着眼前这些恭敬而忠心的面孔——澜翠、李嬷嬷、张全、春红、王妈,心中顿时多了几分暖意。

这启祥宫,便是她在紫禁城的家,这些人,便是她的家人。有他们在,她便有了底气;有太后的庇护,她便有了靠山。往后的路,哪怕再难,她也不会孤单。

夕阳西下时,金玉妍坐在庭院里的葡萄架下,手里拿着那柄松鹤扇,轻轻扇着。晚风拂过,葡萄叶沙沙作响,带来阵阵清凉。澜翠坐在她身边,一边为她剥葡萄,一边说道:“娘娘,首饰局的师傅来了,说您要改的银钗改好了,还问那两颗东珠耳坠要做成什么样式。”

金玉妍接过葡萄,放在口中,笑着道:“让师傅做成‘水滴形’的,用细银链串着,别太复杂。另外,让他在耳坠的挂钩处刻一个‘金’字,既显独特,也算是个念想。”

“奴婢记下了。”澜翠应道,又想起一事,“对了,娘娘,张全刚才来报,说他在宫门口听到两个小太监议论,说高曦月娘娘得知您得了太后的东珠手串,气得摔了茶盏,还说七夕宴上要给您‘好看’呢。”

金玉妍扇扇子的动作顿了顿,眼底闪过一丝冷意,随即又恢复了平静:“高曦月向来心胸狭隘,见不得别人好。她想给我‘好看’,我便接着。只是她若敢在七夕宴上动手脚,我定要让她知道,我金玉妍,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她抬手,将松鹤扇合起,扇柄握在手中,语气坚定:“澜翠,你去告诉张全,让他这几日多盯着点宫门,尤其是高曦月宫里的人,若是有什么可疑的举动,或是想递什么东西进来,立刻禀报我。另外,让春红多留意宫里的动静,别让任何人在七夕宴前给咱们启祥宫添乱。”

“奴婢遵旨!”澜翠连忙起身,快步走了出去。

庭院里只剩下金玉妍一人,她望着天边的晚霞,手中的松鹤扇在暮色中泛着淡淡的光泽。她知道,七夕宴将是她入宫后的又一场硬仗——皇后的试探,高曦月的敌意,如懿的冷眼旁观,还有其他嫔妃的虎视眈眈,都将在那场宴席上交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