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大明:二十八部绝世武功助我君临 > 第272章 治世之基

大明:二十八部绝世武功助我君临 第272章 治世之基

作者:晶晶晶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2 14:52:29

江南的烽火硝烟渐渐散去,方腊授首,余孽肃清。

朱瞻基的目光,从征伐转向了更宏大的蓝图,整合这片被他强行纳入掌控的辽阔疆域。

山东东路,京东西路大部,淮南东路一部,以及江南东路、两浙路这片饱经战火却又富庶膏腴的土地,如同巨大的拼图,散落在他的脚下。

要将它们真正融为一体,铸成坚不可摧的基业,远比战场上的摧枯拉朽更为艰难,也更为关键。

济南府,镇东大将军府(已悄然成为实质上的权力中心),彻夜灯火通明。

朱瞻基案头堆积的不再仅仅是军报,更多的是来自山东、江南各州县的民情奏疏、钱粮簿册、工程图样。

吴用、朱武、卢俊义、晁盖等核心文武,连同新提拔的干吏,围绕着他,如同精密齿轮般高速运转。

“根基不稳,大厦将倾。”

朱瞻基的声音在议事厅中回荡,沉稳有力。

“战场上的胜利,只是开始。要让这片土地真正成为我们的根基,成为碾压汴梁腐朽朝廷的资本,需行治世之法!”

一道崭新的命令从济南发出,迅速传遍控制区各大城邑:创办《武王周报》!

这不是普通的邸报。朱瞻基亲自定名,并授意吴用、朱武总揽其事。

报馆设在济南,由通晓文墨、忠诚可靠的吏员和吸纳的寒门士子组成。工坊谷改良的雕版印刷术被大规模应用。

《武王周报》内容极其鲜明。

上谕直达:朱瞻基的重要政令、训示,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刊载,确保最偏远的军管小队也能知晓“武天王”的意志。

新政解读:详解废除的苛捐杂税名目、新推行的税赋标准(多为十五税一或更低)、鼓励工商的政令、兴修水利的规划。用具体事例说明新政如何让百姓得利。

军威彰显:精选镇东军平叛方腊、剿灭山匪的战绩(略去血腥细节,强调保境安民之功),配以简略插图,塑造“王者之师”形象。

锄奸扬善:公布各地军管小队惩处恶霸豪强、贪官污吏的案例,同时表彰忠厚良善、勤劳致富的典型。时迁的察听营提供大量素材。

农工商讯:传播工坊谷改良的农具图样、纺织新法,发布官方收购粮棉丝帛的价格信息,引导生产。

舆情引导:驳斥汴梁朝廷散布的谣言(如污蔑朱瞻基为“反王”、“意图篡位”),揭露其**无能、弃民不顾的真相。将宋廷的“联姻”解读为畏惧与求和。

《武王周报》售价低廉,由驿站系统快速分发至各州县,再由军管小队组织乡老、识字者宣读宣讲。

这份带着墨香和“武天王”印记的纸张,如同无形的网,牢牢抓住了民心与舆论。

百姓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知道“上面”在做什么、要做什么,并切身感受到其中的好处。对“武天王”的敬畏与感激,在无声无息中扎根、生长。

第二个就是轻徭薄赋,百业待兴。

朱瞻基深知,民心思定,更思富足。

他挥起改革利刃,斩向民怨沸腾的根源——苛捐杂税。

赋税大减:除保留必要的田赋(大幅降低税率)、盐茶专卖(但整顿吏治,打击私盐,确保官盐价格平稳)外,其余绝大部分巧立名目的“经制钱”、“板帐钱”、“和买”、“折变”等苛捐杂税,一律废除!

告示贴满城乡,由军管小队强力执行,敢有阳奉阴违、私自加征者,石秀、索超等人的刀便是下场。

此举如久旱甘霖,瞬间赢得底层百姓和中小商户的衷心拥护。

鼓励工商:在济南、扬州、苏州、杭州、青州等交通枢纽和传统手工业发达城市,设立“市易务”(官营交易平台,平抑物价,打击囤积居奇)的同时,大幅降低商税,简化通关手续。

工坊谷的技术溢出效应开始显现,官办或官督商办的纺织工坊、冶铁工坊、造船工坊在条件成熟之地兴建,吸纳流民就业。

朱瞻基甚至亲自接见了几位在江南有实力、名声尚可的大丝商、海商,许诺保护其合法经营,换取他们的合作与投资。

商业流通肉眼可见地活跃起来。

兴修水利,推广农技:李云等营造干才被委以重任,配合各地军管小队,组织民夫、辅兵,以工代赈,疏浚山东、江淮淤塞的河道(如汴河、泗水部分河段),修缮江南破败的陂塘堰坝。

工坊谷改良的曲辕犁、水车等农具图纸,通过《武王周报》和官派农吏大力推广。

朱瞻基严令:兴修水利耗用钱粮,优先从抄没的贪官污吏、豪强家产中支取,不足部分才动用府库正税,绝不许摊派到百姓头上!

第三个就是要涤荡污秽,重塑秩序。

“保境安民”绝非空话。

朱瞻基要打造的是一个相对清明、有序的治下之世。

清剿匪患:卢俊义坐镇山东,呼延灼、关胜等大将轮流率部,对控制区内残留的、或新冒头的山贼水匪、溃兵流寇,展开犁庭扫穴般的清剿。

晁盖的铁腕则用于弹压城市中的地痞恶霸团伙。成果显着,商路为之畅通,乡野夜不闭户渐成可能。

整肃吏治:军管小队本身就是悬在地方胥吏头上的利剑。

朱武的察听营和时迁的暗线,如同无处不在的眼睛。贪污受贿、欺压良善的官吏,无论出身新旧,一经查实,轻则革职枷号,重则抄家问斩!

朱瞻基亲自批示的数起大案,通过《武王周报》广而告之,震慑力十足。

同时,从招贤吸纳的士子、军功晋升的士卒中,提拔任用了一批相对清廉干练的基层官吏。

收容抚孤:这是朱瞻基区别于旧王朝的仁政亮点。各州县均设“慈济院”(收容孤寡老人、孤儿)、“福田院”(收容残疾、无依者)、“劝工所”(收容有劳动能力的流民乞丐,组织其进行修路、疏浚、纺织等劳作,以工代赈)。

所需钱粮,部分来自抄没所得,部分由府库专项拨付,部分鼓励富户“乐捐”(有察听营盯着,无人敢强逼,也无人敢过度吝啬)。

虽然条件简陋,但至少让这些社会最底层的人有了一个遮风避雨、勉强糊口的地方,避免了冻饿倒毙街头的惨状。

一些孤儿甚至被挑选进入新兵营附属的幼军营,或工坊谷学徒营,未来可期。此举极大安抚了民心,赢得了“武天王仁德”的口碑。

一年光阴,如白驹过隙。

朱瞻基治下的广袤疆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战争的创伤在快速愈合,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蓬勃而有序的生机。

田野间,新修的水渠汩汩流淌,改良的农具翻动着沃土,农夫的脸上少了往日的愁苦麻木,多了对收成的期盼。

城镇里,商铺林立,市井喧嚣,新开的工坊传出有节奏的机杼声或锻打声。

道路上,商旅络绎不绝,巡逻的镇东军士卒甲胄鲜明,目光警惕却不再让百姓感到恐惧。慈济院、劝工所的存在,让城市角落里的悲鸣大大减少。

《武王周报》每周准时出现在茶馆、集市、乡亭,被识字的人大声诵读,武天王的政令、江南工坊的新招工信息、某地恶霸伏法的消息……都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一种不同于汴梁朝廷统治下的、充满希望的新秩序感,在民间悄然形成。

“听说没?武天王那边,田租只要十抽一!官府还不乱收钱!”

“何止啊!俺表兄逃荒去了济南,进了纺织大工坊,管吃住,一月还能挣几百文!听说干得好还能升工头!”

“是啊,咱这边…唉,这‘丁身钱’又涨了,里正还变着法儿加派…”

“俺村二狗子他娘,眼睛瞎了没人管,上个月听说武天王的地界有地方收留,几个乡亲凑钱用板车推着送过去了…前些天托人捎信回来,说在‘慈济院’有粥喝有炕睡,还有人给瞧病…比在家饿死强啊!”

“这日子,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流言如同野火,在朱瞻基控制区之外,在宋廷统治下的河北、京西、荆湖乃至更远的陕西路蔓延。

那些在沉重赋税、地主盘剥、官吏欺压下喘不过气来的农民,那些在苛捐杂税中苦苦挣扎的小商贩,那些失去土地流离失所的赤贫者…他们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东方和南方。

那片传说中没有苛捐杂税、有活路、甚至能吃饱饭的“武天王”治下之地。

于是,一幕幕在宋廷官吏眼中如同瘟疫的场景出现了。

三更半夜,整个村子的青壮扶老携幼,悄然消失,只留下空荡荡的屋舍和尚未缴清的税单。

运河上,原本驶向汴梁的运粮船队中,混杂着拖家带口、试图混入山东的小船。

边境关隘,守军发现越来越多试图翻山越岭、泅渡河流的逃亡人群,抓不胜抓,杀…更激起民愤。

通往山东、江南的主要道路上,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流民队伍络绎不绝,尘烟蔽日。他们目标明确,向着“武天王”的旗帜前进。

宋廷的疆域,正以另一种方式在“沦陷”,人口,尤其是宝贵的劳动力和兵源的流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