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镇国驸马:从流放皇子到万古一帝 > 第98章 通商惠工,百脉俱苏

文教新政的推行,如同在北疆的沃土中播下了关乎未来的种子,其破土生长尚需时日。而当下,支撑北疆这架庞大战争机器与改革蓝图运转的,是更为现实和迫切的财力物力需求。林枫的目光,在擘画教育革新的同时,也精准地投向了经济的活水源头——商业与手工业。他深知,一个强大的政权,不仅需要锋利的剑与清醒的头脑,更需要充盈的仓廪与流通的血脉。

以往的北疆,地处边陲,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依赖军事屯田和有限的边境互市。商业被视为末业,受到诸多限制,工匠地位低下,其技艺往往被视为“奇技淫巧”,传承封闭,发展缓慢。林枫决心彻底扭转这一局面,他要让商业的活水滋养北疆,让工匠的巧思转化为强大的实力。

在召集户政司、新设立的商务局以及军工司、部分受邀大商贾代表的联席会议上,林枫正式颁布了 《北疆鼓励工商令》 。这道命令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一套环环相扣、极具操作性的政策体系,其核心在于“放开搞活,引导扶持”。

首先,在商业流通领域,采取了大胆的减税与保障措施。大幅降低境内各关卡的过往税、市集交易税,对往来北疆的商队,只要货物合法,皆由沿途驻军及巡检司提供安全保障,严厉打击匪患。尤其对于能输入北疆急需的粮食、优质铁矿、硫磺、硝石、各类书籍(尤其是格物、算学、地理类)等战略物资的商人,不仅给予税收减免,更可依据输入数量和价值,获得王府提供的额外补贴或优先采购权。

“商道通则血脉通!”林枫对商务局的官员强调,“要让天下的商人知道,来北疆行商,安全、有利、受尊重!他们运来的不仅是货物,更是北疆强盛的砖石!”

其次,在工匠与手工业层面,着力于提升地位与激励创新。正式明文规定,提高工匠社会地位,废除其“贱籍”色彩。设立“技官”体系,对于技艺高超、有突出贡献的工匠,经考核后可授予从九品至六品不等的“技官”头衔,享对应品级俸禄与见官不拜等礼遇。鼓励工匠设立作坊,广收学徒,传承技艺。设立“格物创新赏”,对于能研制出新式工具、显着改进工艺流程、发明新产品的匠人或民间人士,不论出身,一经证实,立即给予重奖,其成果可由王府出资购买,或允许其自行经营获利,王府收取一定专利费用。更为重要的是,军工司开始尝试将部分非核心的、标准化的零部件生产,如炮车车轮、标准螺栓、帆索部件等,以“订单”形式外包给民间信誉良好、技术达标的匠坊生产,既利用了民间产能,提高了军工司专注于核心研发的效率,也极大地刺激了民间工匠提升技艺、扩大生产的积极性。

第三,实行专营与放开相结合的经济策略。对于盐、铁、火炮、大型战船等关乎命脉的战略物资,依旧由王府严格掌控,实行专营,确保质量与供应。但对于丝绸、瓷器、茶叶、漆器、以及北疆特有的玉脂皂、改良农具、优质皮革等日用及特色商品,则大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王府只负责制定质量标准、维持市场秩序、收取合理的商税。特别是在玉脂皂的生产上,林枫采用了“核心配方与关键工序由王府掌控,初级原料加工、包装、部分区域销售等环节外包给民间商号,统一使用‘北疆玉脂’品牌进行销售”的模式。这一模式迅速扩大了玉脂皂的产量和销售网络,不仅满足了北疆内部需求,更通过嗅觉敏锐的商人远销江南乃至海外,利润极为丰厚,成为了北疆军费和新政开支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四,大力兴修基础设施,为工商业铺路搭桥。除了继续推进“定波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兼顾灌溉与水力驱动外,林枫更拨出巨款,启动了一项宏大的“官道修筑计划”。计划以镇海堡为中心,修筑连接各主要城镇、工矿区、港口码头的标准化道路,要求路基坚实,路面平整,“雨天不泥泞,车马可畅行”。同时,投入人力物力扩建、深化镇海堡港口,使其能够停靠、维修更大吨位的船只。这些工程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料、木材、人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一旦建成,则将极大降低商品运输的成本和时间,为商业流通注入强劲动力。

为了有效管理日益繁杂的经济事务,协调各方利益,林枫在户政司下专门设立了 “商务局” ,赋予其管理市场、征收商税、签发路引、核定物价、调解商业纠纷、打击奸商、保护合法经营等职权,使其成为沟通王府与商界的桥梁。

新政颁布之初,响应者大多持谨慎观望态度。商人们习惯了官府的盘剥与路途的不靖,对北疆王府的承诺将信将疑。工匠们则对“技官”头衔感到陌生,担心只是镜花水月。

然而,政策的力量在于其连续性和执行力。很快,几支胆大的商队尝试着按照新规组织了货物运往北疆。他们果然在关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顺畅,税吏依律收取低额税款,态度客气;在险要路段,甚至有北疆的小股骑兵巡逻,主动询问是否需要护送。抵达镇海堡后,他们带来的粮食、铁料被商务局优先收购,价格公道,结算迅速。这些商人带着丰厚的利润和难以置信的体验返回,消息如同野火般在商界传开。

一时间,各地商人闻风而动,庞大的商队开始络绎不绝地奔赴北疆。镇海堡迅速变得空前繁华,新的客栈、酒肆、货栈、车马行不断涌现,南腔北调汇集于此,市面之热闹,远超以往。来自南方的丝绸、瓷器、茶叶、香料,来自北方的毛皮、药材、牲畜、矿产,在此交汇、交易。北疆本土的玉脂皂、优质军刀(民用版本)、新式农具、皮革制品等,也通过这些四通八达的商业网络,流向四面八方。

与此同时,一些有远见、有手艺的工匠,在“技官”荣誉和实际订单利益的驱动下,开始尝试开设小作坊,或是潜心钻研技术,希望能获得王府的认可和订单。北疆的工商业,如同被春风唤醒的冻土,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资本的活水开始汩汩流动,技术的火花在民间悄然迸发。尽管这一切尚在起步阶段,还显得有些混乱和粗糙,但一种百脉俱苏、百业待兴的态势已经清晰可见。北疆的经济血脉,正在前所未有的政策激励下,加速流动起来,为其军事野心与政治抱负,悄然积累着至关重要的物质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