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重生秦建国 > 第210集:未雨绸缪的安排

重生秦建国 第210集:未雨绸缪的安排

作者:振锋 分类:总裁豪门 更新时间:2025-11-17 17:08:54

秦建国从老支书家出来,夜已经深了。带着一身淡淡的酒气和满腔沉甸甸的心事,他踏着朦胧的星光,走在雨后湿润清凉的屯间小路上。老支书那殷切的目光、推心置腹的话语,依旧在他脑海中回荡,如同这夏夜的风,吹皱了他内心的一池春水。

推开自家院门,堂屋里还亮着一盏如豆的煤油灯。沈念秋正就着灯光,缝补着小石头一件穿小了的肚兜,听到动静抬起头,脸上带着温柔的倦意:“回来了?老支书找你啥事,聊这么晚?”她鼻尖微动,“还喝酒了?”

“嗯,老支书烫了壶酒,聊了些……要紧的事。”秦建国在炕沿坐下,看着睡得香甜、小胸脯均匀起伏的儿子,又看向妻子,眼神复杂。

沈念秋放下手中的针线,给他倒了碗温水:“看你这神色,事情不小。是老支书又提让你接班的事了?”

“不止是提,”秦建国接过碗,喝了一大口,水是山泉水,带着一丝甘甜,稍稍冲淡了喉间的酒意和心头的燥热,“他是正式地、郑重地,跟我托付了。”他将老支书的话,包括对孙书记顾虑的直言不讳,以及对他扎根决心的确认和期许,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沈念秋。

沈念秋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太多意外的表情。她了解自己的丈夫,也看得清屯子里的形势和老支书的心思。待秦建国说完,她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老支书这是把整个靠山屯的未来,都压在你身上了。这份信任,太重了。”

“是啊,太重了。”秦建国叹了口气,“我答应了下来,觉得义不容辞,可这心里……也有些没底。这不是带着大家打次猎、搞点副业那么简单,这是要扛起几百口子人的生计和前程。”

“我相信你能扛起来。”沈念秋的声音轻柔却坚定,她的手覆在秦建国的手背上,“从你决定留在靠山屯,娶了我,有了小石头那天起,你的根就已经扎下了。你现在考虑的,不单单是我们这个小家,更是靠山屯这个大家。老支书没看错人。”

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像一股暖流,瞬间抚平了秦建国心中些许的不安和波澜。他反手握住了沈念秋微凉的手。

“不过,建国,”沈念秋话锋一转,神色变得认真而深远,“既然我们要真正在这里扎根,要把这副担子挑起来,有些事,我们就不能只看眼前,得想得更远一些。”

“你说。”秦建国知道,自己的妻子虽然平日里话不多,但心思缜密,看问题常有独到的眼光。

“首先,是知青的问题。”沈念秋道,“我们俩是把这里当家了,可和我们一起来的那些知青,像王磊、李保家他们,关系都不错,心里头还揣着回城的念想呢。这两年,政策确实有些松动的迹象,听说别的地方已经有极少数的知青通过招工、病退什么的回了城。以前老支书在,可能更多的是按着老规矩、老想法来,处理这些事难免有些……滞后。如果你当了支书,就能名正言顺地帮着他们,按照正规的程序,该争取的争取,该办理的办理,让他们顺顺利利地回城。这样,既全了朋友之谊,也避免了将来可能因为回城名额之类的事情,在屯子里产生矛盾。对想走的人,是解脱;对留下来的人,也更安心。”

秦建国听得频频点头:“这一点我确实想到了,只是没你想得这么透彻。确实,让大家各得其所,才是长久安稳之计。堵不如疏,帮他们合规合法地回城,比硬留着心生怨气要好。”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沈念秋的目光投向窗外漆黑的夜色,仿佛要穿透这夜幕,看到遥远的未来,“是关于咱们屯子眼下这些活路的。”

她顿了顿,组织了一下语言:“你看,现在咱们去山里打猎、采山货,靠着老猎户爷爷传下来的规矩,靠着屯子里的约定俗成,没人来说我们,公社那边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能给屯里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可是,建国,你想过没有,谁又能保证,五年后,十年后,这政策不会变呢?万一哪天,上头一纸文件下来,说这山是国家的,不允许私人随便狩猎、大规模采集了,或者要收什么资源费、管理费了,我们靠山屯,到时候该怎么办?”

这番话,像一道闪电,骤然劈开了秦建国思维中某些未曾触及的角落。他一直以来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山里的资源让屯民过得更好,却很少从“合法性”和“政策风险”的角度去深究。沈念秋的假设,并非危言耸听。国家的政策总是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尤其是在资源管理方面。

“你的意思是……”秦建国眉头紧锁,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我的意思是,我们不能等到政策变了再手忙脚乱。”沈念秋的语气带着一种未雨绸缪的冷静,“我们得提前给自己找一把‘保护伞’。明天你去和老支书深谈的时候,能不能提议,让他去公社找孙书记,不只是谈你接班的事,也试着申请一下,看能不能给咱们屯子,或者直接给你,弄一个‘巡山员’或者‘护林员’之类的正式名分?哪怕就是个临时的、公社认可的证明也行。”

她进一步解释道:“有了这么一个名头,性质就不一样了。我们巡山、管理山林资源,就带了一点‘公家’的任务色彩,不再是纯粹的村民自发行为。将来万一政策收紧,我们手里有这么个东西,说话办事也有个依据,心里不慌。至少,能为我们争取一些缓冲的时间,或者谈判的余地。这就像是给咱们现在做的这些事,上了一道保险。”

秦建国听得眼中异彩连连,他猛地一拍大腿:“念秋,你这个想法太好了!太有远见了!确实,我们不能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手里有证,心里不慌!老支书去公社,正好可以把这几件事捆在一起谈!”

他兴奋地在炕前来回踱了两步,继续深化着这个思路:“还有,你提到周伟和他舅舅那边。现在因为我们照顾周伟,分润给他功劳,他舅舅心存感激,愿意帮我们销售屯里的山货、肉干,这确实是互利互惠的好事,也给屯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这也同样是建立在现有政策框架和人情关系基础上的。就像你说的,一旦政策有变,这种脆弱的联系可能说断就断,我们就会非常被动。”

秦建国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看着沈念秋:“所以,我们不仅要争取‘巡山’的合法性,也要逐步探索,如何让我们这些副业的生产和销售,更加规范化,更能经得起政策的考验。也许,将来可以尝试以屯集体的名义,和公社甚至县里的供销社建立更稳定的联系?当然,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时机。但眼下,我们必须有这个意识,要开始铺垫和准备。”

沈念秋欣慰地点点头:“对,我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现有的、看似稳固的路径上。老支书让你接班,看中的是你带领大家致富的能力,但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带着大家富起来,更是要为大家富起来的日子,筑起一道能够抵挡风雨的墙。万一将来国家的政策真有什么大的变动,我们这些站在前面的人,最起码要能为屯子里的人扛起一片天,让大家不至于一下子没了着落。”

夫妻二人的这番夜谈,深入而透彻,将个人前程、屯子发展、政策风险与长远规划都摊开来,细细剖析。煤油灯的光晕将两人的身影投在墙壁上,交织在一起,仿佛也象征着他们的命运与靠山屯的未来紧密相连。

秦建国原本因为老支书的托付而激荡的心情,此刻沉淀下来,转化为一种更加深沉、更加理性的责任感。他不再仅仅感到压力,更清晰地看到了方向和肩上担子的具体分量。

“我明白了,念秋。”秦建国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清明而坚定,“明天,我会和老支书进行一次彻彻底底的长谈。不仅是他托付我,我也要把我们的这些顾虑和想法,好好跟他说道说道。他经验丰富,对上面的政策风向感知可能比我们更敏锐,结合我们的这些想法,或许能琢磨出更稳妥、更长远的路子来。”

夜色愈发深沉,夏虫的鸣叫也渐渐稀疏。小石头在睡梦中咂了咂嘴,翻了个身。秦建国和沈念秋吹熄了灯,躺了下来,但两人都知道,这个夜晚,注定有许多思绪在黑暗中酝酿,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秦建国就起来了。他心绪难平,索性趁着清晨的凉爽,在院子里打了套拳活动开筋骨,然后仔细梳理着昨晚和沈念秋讨论的要点。

吃过早饭,安顿好小石头,秦建国便径直朝着老支书家走去。清晨的靠山屯,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气中,屋顶上炊烟袅袅,空气中弥漫着柴火和早饭的香气,宁静而充满生机。秦建国看着这一切,更加坚定了要守护好这份宁静与生机的决心。

老支书赵大山也起得很早,正在院子里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看到秦建国这么早过来,有些意外,但随即像是明白了什么,招呼他进屋:“建国,来了,屋里坐。”

两人依旧在炕上坐下,老支书要给秦建国倒水,被他拦住了。

“老支书,水先不忙喝。”秦建国神色郑重,“昨天您跟我说的那些话,我回去想了一夜,又和念秋仔细商量了。您对我的信任,我绝不辜负。但同时,我们也想到了一些更深层的问题,觉得必须趁今天,跟您好好聊聊。”

“哦?你说。”老支书放下烟袋锅,浑浊的眼睛里透出认真倾听的神色。

秦建国便将昨晚与沈念秋讨论的几点,条理清晰地向老支书道来。他先从知青回城的问题说起,分析了帮助王磊等人通过正规渠道回城,对于屯子内部稳定和长远和谐的意义。

老支书听着,不时点头:“嗯,这个问题,我之前确实考虑得少了些,光想着怎么把能干的人留住。你说的有道理,强扭的瓜不甜,帮他们顺利回城,是积德,也是消除隐患。你这想法周全。”

接着,秦建国重点阐述了沈念秋关于政策风险的担忧,以及申请“巡山证”或“护林员”身份以未雨绸缪的建议。他详细解释了这样做,是为了给屯子目前依赖的山林经济上一道“保险”,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政策变化。

听到这里,老支书的眉头紧紧锁了起来,他长时间地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炕沿。秦建国知道,这是在消化和思考这个他可能从未深入想过的全新视角。

过了好一会儿,老支书才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眼神复杂地看着秦建国,带着几分感慨,几分赞赏,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后怕:“念秋这闺女……心思是真缜密,看得是真远啊!我这个老家伙,在山沟里待了一辈子,光知道靠山吃山,总觉得这山就是咱们屯子的,从来没往‘政策不允许’这方面深想过……经她这么一提,我这后背都有点发凉啊!”

他站起身,在屋里踱了两步:“是啊,谁能保证政策永远不变呢?早年间,多少事说变就变了……未雨绸缪,手里有证,心里不慌……这话说得在理,太在理了!”

老支书猛地转过身,看向秦建国,眼神里充满了决断:“建国,你们年轻人,有文化,眼界宽,想得就是比我这个老家伙长远!这事,必须办!我这次去公社找孙书记,不但要力荐你接班,还要把申请巡山证、明确咱们屯对这片山林管护责任的事,作为一件正经事提出来!哪怕开始批不下来,也要在他那里挂上号,留下个印象!”

秦建国心中一块石头落地,接着又将关于周伟舅舅那条销售渠道可能存在政策脆弱性的分析,以及未来需要探索更规范化合作模式的想法说了出来。

老支书听得连连点头:“对头!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人情关系靠得住一时,靠不住一世。得慢慢想着,怎么跟公家的渠道挂上钩,那才稳妥。建国啊,你和你家念秋,真是给咱们靠山屯,带来了新脑子,新活法啊!”

这一老一少,在清晨的曦光中,进行了一场关乎靠山屯未来命运的战略性对话。老支书的经验与威望,加上秦建国(以及背后沈念秋)的远见与魄力,形成了一种完美的互补与合力。

“老支书,那您看,您什么时候去公社合适?”秦建国问道。

“事不宜迟!”老支书斩钉截铁,“就这两天,我把屯里几件急事安排一下,然后就去找孙书记!这把老骨头,为了靠山屯,还得再去据理力争一回!”

从老支书家出来,太阳已经升高,雾气散尽,靠山屯在阳光下焕发着勃勃生机。秦建国感到肩上的担子虽重,但脚步却更加踏实。他知道,前路或许会有风雨,但只要有老支书的支持,有妻子的智慧,有屯民们的信任,更有这份提前绸缪的清醒与准备,他和靠山屯,就一定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夏天的尾巴还在山峦间流连,而靠山屯新的篇章,已经在这番深入的思考和谋划中,悄然翻开了第一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