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 第281章 厘定规矩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281章 厘定规矩

作者:霸道总裁胖总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2 03:59:48

第281章 厘定规矩

古代战争爆发,多集中于秋季。

因为春季需要春耕,军队民夫抽不出来,夏季又太热,冬季又太冷,夏冬征兵后勤压力实在太大,对习惯冬夏入侵打仗的草原部族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

唯有秋季最为合适,气候温和适宜,而且粮食刚刚收成,正是农闲的时候,所以刚好能够集结军队,发动兵事。

《司马法》中便有记载:“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当然,最直接也是最熟悉的,大概就是辛弃疾的“沙场秋点兵”了。

包括满清在内,为了不妨碍地方农业生产,都是采取木兰秋闱,秋天的时候才在木兰围场搞军队集结操练。

湖广粮仓已经丢了两年多,满清的国库粮仓已经捉襟见肘,全靠江南、两广和海外藩国的粮食进口。

和珅虽然贪婪,但这家伙也确实真有主意。

既然短时间内干不过汉贼,那就优先解决河南的白莲教,先恢复中原地区的安定,同时大量从海外藩国购进粮食稻米。

暹罗、安南、朝鲜这几国,不仅是满清的藩属,又是稻米出口大户。

当年清军入关前,就长期在朝鲜敲诈勒索粮食。

可以说,皇太极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被朝鲜养大的。

现在无非重拾他们大清的老传统,而暹罗和安南稻米,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早在雍正时期,满清就已经在从暹罗和安南进口稻米,而且还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商人去这些国家买米回来。

不要觉得意外,毕竟是雍正,伪清唯二能算是皇帝的人物,另一个是皇太极。

这俩可是真想做中国的皇帝,而不是满洲八旗们的酋长!

有了朝鲜、暹罗、安南稻米支持,和珅已经着手在镇压河南的白莲教了。

那位自称天下白莲教总教主,又在去年刚跟大汉结盟,还想跟汉王一起建立“真空家乡”的刘之协,这下是倒了大霉了。

……

荆州,汉王府。

聂宇正在认真批阅案上的奏章,随手抽出一本来自工部的奏章,其中奏言:“大汉改元建新已近一年,然汉王仍旧屈居旧时大将军府,此不成体统,也无有法度,臣恭请由户部拨款,工部筹建汉王行宫!”

聂宇快速看完后,想也不想就提笔朱批:“不准。”

看到这封奏章,聂宇同样也有些无奈,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接到这种奏章了。

在此之前,已经有过不少大汉官员,还包括了内阁辅臣兼工部尚书的姚宏毅,全都上奏劝谏过他,要他下令修建一处汉王行宫居住。

大汉确实很穷,财政几乎全部要用在军队和民政上面,但这也不能让堂堂汉王,大汉的君父尴尬屈居在旧时的大将军府里。

这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

聂宇当然知道这些人说这话,应该大多都是出于公心,但他同样也有自己的考量。

最直白的道理,不说什么损耗民力的问题,就说在荆州一旦修建了大汉行宫,势必会让大汉掀起一阵不良风气。

所谓上行下效,自己这汉王若是都带头享受,那手底下的官员必定会有人扛不住诱惑,而迅速腐化,甚至失去进取心,觉得大汉就这么割据一方也不错。

凭什么汉王都能建王宫享受,他们这些下面的官员就不行?

而且,就从实际角度来说,当年的三藩之乱,吴三桂之所以最终困死在了西南,不就是因为这家伙自己失去进取心,想着临死前能过把皇帝瘾。

连吴三桂都这么想了,手下那些跟他一起反清的文武,自然也是上行下效,跟着腐化堕落。

其中最为离谱的,吴三桂给孙子吴世蕃找的政治联姻,仗着女婿是“吴周”皇帝,居然软禁吴世蕃,不许吴世蕃去衡阳登基,反而扬言应该死守云南,割据一方,也不失为又一个“夜郎王国”。

聂宇也怕出这种状况,这种打天下的初期,既不缺想做开国功臣的野心家,也不缺想要躺平享受的蠢货。

之前伪清来议和,可是就诈出了不少赞成议和的投降派。

聂宇没去处罚这些人,只是一律驳回后,给记下了小本本。

若这些人安分做事,那当然没事,堂堂汉王,这点气度还是有的。

可要是贪污犯事……

聂宇想了想,又拿出已经批阅过的户部财政报表,提笔加了朱批:“户部改革简章:今后户部财政赋税,可分内库、外库,外库为国家,内库为君主……”

内容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基本都是照抄明清两朝的内外库规矩。

聂宇已经称王,算是开了历史倒车,那就必须把这屁股给提前擦干净了。不能等自己死后,还让自己的后人一通乱来,把他好不容易改革出来的成果,全都毁于一旦。

这第一步,就是正式厘定国家财政的分配细则。

明朝就是很好的现实参考例子,明太祖朱元璋当年为了防止后世子孙乱钱,损耗国力,严格区分了国库和内帑,国库只负责国家大事,而内帑仅为皇帝私人用度,二者互不干涉。

比如,明朝皇帝的大婚与殡葬,虽然是皇帝私事,但也属于国家大典,所以就要国库出钱承办,而内帑不用掏一分钱。

就因为这,明朝皇帝还时常与外廷官员发生用钱冲突。

明武宗大婚,下令户部运送大量金银使用,户部先是输送了三十万两银子,明武宗觉得不够,户部、给事中、监察御史就齐上阵,劝说武宗皇帝少点,大婚没必要那么多银子。

这场争端的结果是,户部咬着牙又输送了四十万两银子。

没办法,明武宗太强势了,户部干不过,而且皇帝大婚,本来就是国家大典,就是要国库出钱。

包括后面嘉靖大婚、万历大婚,户部都曾哭过穷,却都拗不过皇帝,只能乖乖出钱。

可大婚、殡葬这样的国事拒绝不了,那皇帝自己的爱好、修建宫殿什么的,户部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拒绝了。

万历年间,皇宫三大殿起火,万历要国库出钱修缮,户部则要万历自己从内帑出钱。

万历无法,只能自己开放内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