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殿偏殿,熏香袅袅,气氛比太极殿轻松许多,但无形中的压力却更重。
李世民换了一身常服,坐在案后,手里把玩着一枚温润的玉佩,目光平静地看着躬身而立的林凡。
“林凡,你今日在朝堂上,可是给朕和满朝文武,画了好大一张饼。”李世民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林凡恭敬道:“陛下,臣所言,并非画饼。水泥之物,臣已初步制成,其性能,臣有十足把握。”
“哦?”李世民挑眉,“朕倒要亲眼看看,你这坚如磐石、遇水不化的神物,究竟是何模样。”
“样品臣已命人送至殿外,请陛下移步一观。”
李世民起身,走到殿外廊下。只见两名内侍抬着一个木盘,盘上放着几块灰扑扑、形状不甚规则的块状物,旁边还有一小堆灰色的粉末。
林凡上前,拿起一块硬化后的水泥块,双手呈上:“陛下,此即为以水泥混合沙石凝固后的试块。请陛下令人以铁锤击之。”
李世民示意身旁一个力士上前。那力士抡起一柄小铁锤,用力砸在水泥块上。
“铛!”一声脆响,水泥块只是崩掉一个小角,整体完好无损。
力士面露惊讶,加大力度又连砸数下,水泥块终于碎裂,但断口处可见沙石被牢牢粘结在一起,强度远超寻常的三合土。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又看向那堆粉末:“此物便是水泥?”
“正是。使用时,将此粉与沙、石、水按比例混合,搅成糊状,摊铺平整,待其自然凝固即可。”林凡解释道,又让人取来一盆水,将一块凝固的水泥块浸入其中,“陛下请看,即便长期浸泡,其强度亦不会衰减,反而随着时间推移,会愈发坚硬。”
李世民看着水中完好无损的水泥块,沉吟片刻,问道:“此物造价几何?”
“回陛下,主要原料为石灰石、黏土、石膏等,皆是易得之物。关键在于煅烧研磨的工艺。若规模化生产,成本可控,远低于用青砖铺路。”
“若修长安至洛阳之路,需多少时日?耗费几何?”
林凡早有准备,从袖中取出一份简要章程:“臣初步估算,若全力施工,分段进行,约需一年半至两年。总耗费……约需三十万贯至四十万贯。但如前所述,此费无需朝廷出资,由‘唐驰道营造社’筹措,日后收取养路费逐步偿还。”
三十万到四十万贯!这确实是一笔巨款,但若真能修成一条如此功效的神奇道路,并且不用国库出钱,那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李世民背负双手,望着殿外天空,良久,缓缓道:“朕准你所奏。着你先行试制一批水泥,于长安城外择一段官道修缮,以观后效。若果真如你所言,朕便下旨,允你成立‘唐驰道营造社’,修建长安至洛阳之水泥官道!”
“臣,谢陛下!”林凡强压心中激动,躬身领命。他知道,这帝国基建的第一步,终于迈出去了!
有了皇帝的默许,林凡立刻行动起来。他直接在长安城外原先的“林氏工坊”旁边,圈下了一大片地,挂上了“林氏建材工坊”的牌子,由墨方负责设计改良窑炉和生产流程,招募工匠,开始大规模试生产水泥。
消息传出,整个长安再次为之侧目。
“听说了吗?林县男要造一种叫‘水泥’的东西,用来修路!”
“水泥?那是什么玩意儿?能和泥汤子有什么区别?”
“据说坚硬如铁,雨水不侵!还要修一条从长安到洛阳的仙路!”
“吹牛吧?这得花多少钱?朝廷能答应?”
“嘿嘿,据说不用朝廷花钱,是林县男自己掏钱修!”
“疯了疯了……”
质疑声、嘲讽声、好奇声不绝于耳。不少士人清流更是嗤之以鼻,认为林凡这是在“哗众取宠”、“浪费民力”。
林凡对此充耳不闻,全身心扑在水泥工坊的建设上。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规模生产与小规模试验完全是两码事。
首先是窑炉的温度控制。墨方设计的竖窑虽然比传统土窑先进,但受限于材料和对流设计,温度时高时低,导致烧制出来的水泥熟料质量不稳定,有的过火结块,有的生烧无效。
其次是研磨效率。依靠人力或水力驱动的石磨,研磨细度远远达不到要求,生产出来的水泥颗粒粗糙,严重影响强度。
工坊里整日烟尘弥漫,工匠们灰头土脸,进展缓慢。王伟不在,负责后勤协调的副手忙得焦头烂额,天天对着林凡哭诉成本超支、工匠抱怨。
林凡看着那一堆堆质量参差不齐的“次品”水泥,眉头紧锁。他知道,技术瓶颈必须尽快突破,否则别说修路了,连试修那段路都拿不出合格的产品。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朱黑胖拎着一个食盒,屁颠屁颠地跑来工坊“慰问”了。
“凡哥!凡哥!歇会儿,尝尝俺新研究的‘水泥灰……啊不,是灰珍珠奶茶!’”朱黑胖献宝似的打开食盒,里面是几杯颜色灰扑扑、看起来十分可疑的液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