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欲裂,梓琪扶着城墙根慢慢坐起身,眼前的景象让她愣住了——青灰色的城墙高耸入云,上面爬满了深绿色的藤蔓,远处的箭楼插着面残破的红旗,风一吹猎猎作响,绝不是她熟悉的任何地方。
她挣扎着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忽然瞥见城墙尽头的匾额。阳光正好落在上面,三个遒劲的大字清晰可见:金凌城。
“金凌城?”梓琪喃喃自语,这名字听着有些耳熟,却想不起在哪听过。她往前走了几步,看见城门口有穿着铠甲的士兵守着,腰间佩着长刀,正挨个盘查进城的人。那些人的穿着更是古怪,粗布长袍,头戴方巾,像是从古装剧里走出来的。
一阵风吹过,带着淡淡的马粪味和面食的香气。梓琪摸了摸口袋,手机早就没了信号,那半块龙纹玉佩正安安稳稳地躺在掌心,微微发烫。
“看来是被时空乱流冲到别的年代了。”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当务之急是搞清楚现在是什么时候,有没有办法找到刘杰他们。
她跟着几个挑着担子的小贩往城门走,听见他们闲聊:“听说了吗?三宝太监的船队再过几日就要从太仓港出发了,这可是皇上下的令,要去西洋诸国宣示国威呢。”
“可不是嘛,光是随船的工匠就有上千人,还有不少懂番语的通事……”
梓琪的脚步猛地顿住。三宝太监?下西洋?
她猛地抬头看向那块“金凌城”的匾额,终于想起这名字的出处——这不是明朝的南京吗?而1405年,正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年份!
掌心的玉佩又烫了几分,像是在回应她的猜测。梓琪望着城门内熙熙攘攘的人群,心里五味杂陈——刘杰和新月会在这里吗?他们又该如何从六百年前回去?
城门口的士兵已经注意到她,扬声喊道:“那女子,站住!进城需验路引!”
梓琪心头一紧,下意识地握紧了玉佩——看来,在这个陌生的年代,麻烦已经先找上门了。
梓琪突然想起,上次带着刘杰和白帝世界的朋友,在黄梅的五祖寺见到女娲娘娘,当时女娲娘娘说中国历史的四大事件,其中就有郑和下西洋。看来自己穿越到此,必有渊源。
正回想,两个士兵看着梓琪穿着现在的衣服非常惊讶,他们架着梓琪去见当地县太爷。当地县太爷是个色痞子,见梓琪貌美,就想强抢民女,纳为小妾。
被士兵粗鲁地推搡着往前走,梓琪的现代T恤和牛仔裤在清一色长袍的人群里格外扎眼,引得路人纷纷侧目,指指点点的议论声像针一样扎过来。
县太爷的府邸算不上奢华,却透着一股油腻的俗气。正堂里,穿着圆领官袍的县太爷斜倚在太师椅上,三角眼在梓琪身上溜来溜去,嘴角挂着令人作呕的笑:“哟,这小娘子穿得倒别致,是哪里来的?”
旁边的师爷凑趣道:“老爷,看这打扮,莫不是番邦来的?瞧这细皮嫩肉的,正好给老爷做个通房丫鬟。”
“哈哈哈,说得在理!”县太爷拍着桌子站起来,伸手就想摸梓琪的脸,“小娘子,从了本县太爷,保你吃香的喝辣的,比在外头漂泊强多了。”
梓琪猛地偏头躲开,眼神冷得像冰:“大人请自重。我乃良家女子,只是迷路至此,还请大人放我离开。”
“迷路?”县太爷挑眉,色眯眯的目光更露骨了,“那正好,本县太爷的府邸就是你的家。来人,把她带去后院,好好‘伺候’着,要是不听话……”他摸了摸腰间的玉佩,阴恻恻地笑,“就别怪本县太爷不客气。”
两个膀大腰圆的婆子立刻上前,伸手就要抓梓琪。就在这时,掌心的龙纹玉佩突然发烫,梓琪只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她下意识地抬手一挡,那两个婆子竟像被无形的墙撞了一下,“哎哟”一声摔倒在地。
县太爷愣住了,随即恼羞成怒:“反了你了!还敢动手?给我打!”
士兵们刚要上前,院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个穿着锦衣卫服饰的人快步走进来,手里举着一块腰牌,声音洪亮:“圣旨到!县太爷接旨!”
县太爷脸色骤变,慌忙跪地接旨。那锦衣卫扫了眼被绑着的梓琪,目光在她的衣着和掌心若隐若现的玉佩上停了停,眼底闪过一丝探究,却没多问,只是展开圣旨宣读——原来是朝廷要征调民夫协助郑和船队筹备物资,命各县太爷即刻督办。
旨意宣读完毕,锦衣卫临走前又看了梓琪一眼,低声对县太爷道:“此人看着面生,来历不明,恐与番邦细作有关,先关起来,等我回禀千户大人再做定夺。”
县太爷不敢违抗,只能悻悻地让人把梓琪押入柴房。关上门的瞬间,梓琪靠在冰冷的墙壁上,看着掌心仍在发烫的玉佩,心里隐隐有了猜测——这玉佩不仅能穿梭时空,似乎还在暗中指引着她,而那个锦衣卫,看她的眼神绝非偶然。
或许,离开这里的线索,就藏在这场即将扬帆的远洋航船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