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临,漱玉轩内灯火通明。大部分作品已经评定,众人皆以为今日佳作出尽,忽见侍者呈上一份素笺。
评审接过,顿时愣住——只见纸上字迹清劲峻拔,前所未见。轻声读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初时尚有人不以为意,待听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渐渐安静下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出,满座寂然。
读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已有士子起身张望。最后孔子云:何陋之有余音未落,满堂哗然!
这是何人所书?
这字体从未见过!
此文……此文.……
评审们传阅着这篇《陋室铭》,个个面露惊容。书法遒劲有力,自成一格;文章短小精悍,意境高远。更奇的是署名——山野散人。
四皇子急忙吩咐:快查是何人作品!
众人四下寻找,却无人承认。混在人群中的各方势力也都暗自心惊,纷纷派人打探。
几个青衣人低声商议:这字体从未见过,文章更是精妙。若是能找到此人...
另一伙人则道:速将此事禀报主公,长安城中竟有如此人物!
二楼雅座,贵女们也在猜测。
苏鸿影道:这般境界,莫非是那位风铎书君?
赵鹿溪摇头:不像。殿下书法虽妙,却不是这般风格。
林宛若轻声道:或许是某位隐士高人。
看这字迹,这文风,绝非寻常学子!
正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漱玉轩掌柜又呈上一张字条:山野散人留言:若蒙垂青,所得奖励尽数捐作赈灾之用。
满堂顿时肃然起敬。
评审们低声商议良久,最终由翰林学士宣布:经公议,《陋室铭》一文,书法文章俱臻化境,更兼作者高义,当为今日魁首!
掌声雷动中,众人仍在猜测这位山野散人的真实身份。唯有混在人群中的汉中王府之人相视而笑。
文会至此达到**,四皇子命人将优秀作品悬挂展示,供人观赏。那篇《陋室铭》被悬于正堂中央,观者如堵。
雪渐渐停了,月色洒在漱玉轩的琉璃瓦上,泛着清冷的光。文会虽毕,但关于山野散人和《陋室铭》的议论,却才刚刚开始。
漱玉轩外,一个青衫身影悄然离去,消失在长安城的夜色中。而他带来的震撼,将持续很久很久。
雪中文会落幕后的翌日清晨,宣勤殿内炭火暖融,却掩不住几分肃穆。尚书令杜绍熙手持奏报,正向隆裕帝详细禀报文会盛况及成果。
“…启禀陛下,四皇子殿下主办的‘雪中文会’已于昨日圆满结束。与会士子逾三百人,观者如云。共募得善款白银三万七千八百两,书画古玩等物折价约两万两,总计近六万两。所有款项物资,四殿下已奏请悉数用于采购米粮、棉衣、药材,即日便可发放至京畿各灾民安置点及穷苦人家。”杜绍熙声音平稳,逐条禀报。
隆裕帝端坐龙椅,指尖轻轻敲击着紫檀扶手,看不出喜怒:“嗯。朗晔此事,办得还算妥当。可知文会上,有哪些出众的士子?”
“回陛下,确有几位才学惊艳之辈。”杜绍熙展开一份名录,“太学院燕百川,诗作《咏雪》工稳灵动;扶摇学院吕兴,《冬宵闻雪》别具匠心;国子监方元义一词《望海潮·雪赋》气魄宏大;青梧书院张云起、鹤鸣书院林则深,词作皆属上乘。更有寒士江政惟,一篇《说马》,借物喻人,议论精辟,深得何太傅赞赏,言其有经世之才。”
隆裕帝微微颔首:“留意着这些人,待春闱之后,再看其表现。若真有实才,朝廷自当量才录用。”他话锋一转,似是随意问道:“朕听闻,有一篇《陋室铭》,风头压过了所有作品?”
杜绍熙精神一振,脸上不禁露出赞叹之色:“陛下圣明,确有此事!此文虽短,然字字珠玑,意境高远。其书法更是前所未见,自成一格,峻拔清劲。署名‘山野散人’,却无人知其真实身份,文成之后便飘然离去,更将所得奖励尽数捐出,颇有古隐士之风。如今此文已在士林中传抄,轰动不已。”
殿内一时寂静。隆裕帝目光微垂,看着御案上那份由玄鸦密报呈上的、写着“山野散人即五皇子景昭”的纸条,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复杂弧度。
他沉默片刻,忽然轻轻叹了口气,声音低沉似自语,却又足以让杜绍熙听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一个‘惟吾德馨’!”他重复着文中的句子,摇了摇头,“杜爱卿,你以为这《陋室铭》,真是写给那文会看的么?”
杜绍熙何等老练,闻言心中一凛,隐约捕捉到圣意所指,不敢轻易接话,只恭声道:“臣愚钝…”
隆裕帝似笑非笑,目光仿佛穿透殿宇,望向了东宫方向:“朕看未必。这文章,字字写的都是安贫乐道,句句透着的却是不甘寂寞。这般境界心胸,这般藏而不露的锋芒…哪里是写给他四哥的文会,分明…分明是写给他大哥看的啊。” 他语气平淡,却字字千钧,暗指周景昭借此文向太子含蓄展示自身格局与抱负,暗藏机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