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跨国收购战、本土企业保卫,全球化冲击下的民族工业
一九九六年的初夏,深圳的空气已然闷热粘稠,仿佛一块浸透了汗水和**的绒布,紧紧包裹着特区急速膨胀的躯体。
梅小丽的“小丽电子厂”在这片热土上已扎根数年,从最初那个租用废弃厂房、设备叮当作响的小作坊,已然发展成为拥有三条生产线、近百名工人、在华南地区小有名气的电子配件供应商。厂区里,注塑机的轰鸣声、流水线上元件碰撞的脆响、工人们带着乡音的交谈声交织成一首不甚悦耳却充满生机的交响曲。
小丽穿着沾了些许机油的工作服,正和工头王大山一起调试新购入的二手贴片机,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眼神却专注而明亮。
“老板娘,这机器劲儿大,就是老爱卡料,”王大山搓着粗粝的手掌,带着浓重的河南口音,“得找个老师傅再精调调。”
“调,必须调。这批主板订单赶得急,质量不能出半点岔子。”小丽直起身,用袖子抹了把汗,目光扫过车间。她看到年轻的技术员阿鹏正耐心地教几个新来的女工辨认元件极性,看到几个老工人一边手上飞快地操作着,一边笑着闲聊家常。
这里不只是她的工厂,更是她和这群背井离乡的打工者们共同的窝,是他们在异乡扎根、寻求尊严的依托。经过“327事件”的洗礼,工厂一度风雨飘摇,但最终挺了过来,还因为坚持合规经营获得了政府的些许支持,订单逐渐稳定,甚至有了扩张的底气。小丽心中那份“不黑不白,不成大事”的信念,愈发坚定。
就在这时,前台小妹气喘吁吁地跑进车间:“丽姐!外面来了好几辆黑亮的小轿车,下来几个看着就特有派头的人,说是……说是从美国来的什么‘蓝海科技’的CEO,想见您!”
车间里的噪音似乎瞬间低了下去,不少工人都好奇地抬起头。美国来的大公司CEO?
这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是只在电视里才听过的名词。
小丽微微一怔,心下诧异。蓝海科技?
她似乎在一些行业期刊上见过这个名字,是一家近年来在全球扩张迅猛的跨国电子巨头,业务涵盖消费电子、半导体等多个领域,实力雄厚。
这样的大人物,怎么会突然造访她这家在深圳都排不上号的小厂?
她迅速脱掉脏外套,整理了一下头发,对王大山交代了几句,便跟着前台朝简陋的办公室走去。心里快速盘算着:是来谈合作的?看中了我们某款产品?还是……
办公室门口,一位身着剪裁合体的香奈儿套装、金发碧眼、气质干练的中年女性正微笑着打量着厂区环境,她身后跟着几名西装革履的中方雇员和一位表情严肃的外籍助理。
与周围略显破败的环境相比,这一行人显得格格不入,仿佛一道突兀的光,射入了这个草根世界。
“您就是梅小丽女士?久仰大名。”那位女性主动伸出手,普通话带着外国口音,但相当流利,“我是艾琳·沃森,蓝海科技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冒昧来访,希望没有打扰您的工作。”
“沃森女士,您好。欢迎来到小丽电子厂。”小丽与她握手,感觉到对方目光中的审视和一种居高临下的礼貌。
她将一行人引入办公室,空间狭小,只能勉强坐下。
“梅女士,您的工厂令人印象深刻,”艾琳开门见山,笑容标准得像经过精密测量,“充满活力,而且,我了解到,您在本地拥有非常好的声誉,尤其是在合规经营和技术扎实方面。”
“沃森女士过奖了,我们只是小本经营,踏踏实实做好分内事。”小丽保持着警惕,递上茶水。
“不必谦虚,梅女士。我们蓝海科技正在积极寻找中国本土优秀的合作伙伴。经过详细评估,我们认为您的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潜力巨大,团队凝聚力强,技术积累也很务实。”艾琳接过水杯,却没有喝,指尖轻轻敲击着杯壁,“我今天来,是代表蓝海科技,向您提出一个正式的收购要约。”
小丽的心跳漏了一拍,但面上不动声色:“收购?”
“是的。我们愿意以高于市场估值的价格,收购小丽电子厂51%的股权。”艾琳的语气仿佛在陈述一个理所当然的事实,“收购完成后,工厂现有的管理层和所有员工,我们可以承诺全部保留。蓝海将注入资金、引进国际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工厂升级换代,成为我们全球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这对于您和您的员工来说,无疑是一个飞跃的机会,意味着更高的收入、更稳定的订单、以及通往全球市场的门票。”她的话语充满诱惑,描绘着一幅金光闪闪的图景——资本、技术、全球视野,这些都是无数本土小企业梦寐以求的东西。
办公室外围观的工人们隐约听到“收购”、“保留员工”、“升级换代”等字眼,脸上不禁露出兴奋和期待的神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